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主委開講-從民間出發 形塑文化價值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文建會

邱主委表示:台灣前輩畫家作品得以在日本重現,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跨了一大步。  「主委的思維一向不被社會大眾所了解,甚至是被誤解,通常要到10年、20年後文化效益顯現才會慢慢被諒解」,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曾形容當主委需要有比國防部長還大的勇氣。果然,這一番話在文建會主委邱坤良上任一段時間後,讓他備受各方檢驗。不過,從他感佩「一人一元救古蹟」的民間活力與應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之邀,舉辦「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中看見,他極力企圖激起民間活力,以形塑全民參與社會公益的自發性文化力量。

一人一元救古蹟

  台塑集團以26億股票市值公益信託,引起社會關注,而一股小市民「一人一元救古蹟」的風潮,也正在興起。邱坤良曾為文表示,「這反映文化資產維護觀念逐漸形成,值得欣慰。而它所呈現的意義不在捐款的多寡,而在全民參與社會公益所展現的自發性文化力量。」

  台灣的文化資產「清查」始於日治初期,在台灣總督府主導下,曾進行大規模的全島自然、人文、風土調查,並發行《台灣慣習記事》,以及各種報告書。這項調查計劃的目的雖在建立帝國殖民統治的依據,但所留下來的資料也成為凝聚台灣人集體記憶的重要素材,只可惜這項調查傳統隨日治時期的結束而中斷。

  台灣文化資產維護觀念在1970年代才逐漸起步,當時正值經濟起飛,功利主義風行,古蹟保存與經濟利益的衝突與對立也較為明顯。80年代文化資產保存法實施,對於古蹟的維護有明文規定,文化資產的維護成為文化界的普世價值,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推動起來經常困難重重,行政部門、業主與一般民眾的文化觀念仍待提升。行政人員通常依「法」行事,少能從文化角度切入,而業主與地方民眾基於現實利益,很難「用心」看待古蹟或歷史空間。

  而今,市民「一人一元救古蹟」的有效推展,十萬人、百萬人挺身而「出」,文化意義遠超過「獨家贊助」的個人行動。邱坤良以台灣文化主管機關首長的角度出發,除了感佩積極投入文化活動的民間力量之外,也將建構更完密的維護網絡,透過持續性的人才培育,以及觀念溝通,讓行政人員、古蹟所有人、民眾更瞭解文化資產對國家社會,及其個人的重要性。

文化外交

  除了激發台灣民眾投入文化活動外,邱坤良認為,從藝術文化切入,也頗能增進與駐在國官員、文化界對話的機會,也容易加強雙邊交流。只不過當前台灣國際處境艱難,我駐外大使館、代表處辛苦備嘗,有些外館甚至只有寥寥二、三人,很難有效推展對外關係。

  儘管如此文建會成立二十多年以來,經常安排藝文團體、藝術家以及文化界人士赴各國展演、訪問,並先後在紐約、巴黎成立文化中心,而駐外單位也極盼望文建會能加強台灣與其駐在國間的藝術與文化交流。

邱坤良主委主持「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開幕剪綵  最近,國立台灣美術館應日本福岡亞洲美術館之邀,舉辦「日治時期台灣美術的地域色彩展」(7月13日~10月3日),甚受日本各界重視。日方不但負責所有的策展經費,開幕當天,北九州政商文化界濟濟一堂,日本主要媒體也大肆報導。邱坤良親自前往參加並表示,「透過這項展覽,台灣前輩畫家作品得以在日本重現,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跨了一大步。」

  邱坤良選擇不以嘉年華會的操作方式介入文化活動,而是以重現民間自給自足的活力,讓文化活動展現其自有的生機。顯然,邱主委激起民間活力的作法只是剛開始而已,未來勢將還會繼續發酵。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