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政府新頻道-深入地方美術史 重建藝術文化觀

文:陳宏霖 照片提供:文建會

  能展現出一個地方的「文化」,就可以讓外界感受到這個地方對自己的自我認同與自信心。過去台灣的藝術創作者在談話中脫口而出的總是梵谷、塞尚等國際知名藝術家;卻對與生活最親近的地方藝術創作者一無所悉。

照片  有鑑於此,文建會於92年開始策劃辦理「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撰述計畫」,由國立台灣美術館負責承辦,邀請謝里法教授擔任召集人,將全台劃分成15個分區,以地方作為美術發展史的獨立單元,透過詳實的整理與撰述,挖掘出被淹沒的地方史觀。

台灣特殊的文化背景  

  台灣是歐亞大陸出入太平洋的重要門戶,在不同時代歷經不同外族的統治管轄。這樣特殊的地理位置及歷史背景,使得台灣近百年來的生態與人文歷史發展,處處充滿多元文化的獨特島嶼色彩。而各地區之間也呈現出迥然不同的文史發展,實則讓人讚嘆台灣地方的文化理念與資源竟是如此豐富和多樣。

  然而,台灣的歷史文獻資源或因當時政治的壓抑,或異族的扭曲,抑或是時代的更迭而湮滅;種種原因都加速文獻的毀壞。這使得今日回首從事探源採集的工作倍增困難。

蒐集資料四處奔波

  不僅在歷史資料收集困難重重,而台灣第一部完整詳實的美術綜合史巨著更是經過謝里法教授四處奔波,邀集各地區美術史研究之精英學者協商,再經過約好幾個月的積極籌備,才選定足以擔任各地區的美術史撰述人。

  策劃此部台灣首部完整詳實的美術綜合史的基本構想是藉著把台灣美術作空間的區域劃分,以現有的縣市作為單元,每單元由一人或一組人負責撰述。寫出來的雖只是地方史;總合起來則是一部完整而詳盡的台灣美術史。

  整部全集共劃分為15個區域,除了大都會以台北、台中、高雄為代表之外,還包括其他現有的縣市如台南、基隆、桃園、新竹和花東等以及離島地區──澎湖、金門。

深入15個地方進行田野調查

  雖然這樣寫出來的美術史往往有可能因為執筆人的主觀與偏見而缺乏史家的資料考證和歷史宏觀,但這部書的確是非常難得的第一手資料。這部書裡的十五個地方都代表著每個或一組人辛苦的田野調查和史實查證,代表著他們的心血結晶。而對歷史事件的看法則留給學者們從各角度提供史家種種屬於感性的認知。

  過去百年歷史中,台灣只有一扇大門開在台北,任何人或觀念要進出台灣都需經過台北的門。而台北大都會在舊殖民時,統治者建造一座高大雄偉的總督府大廈,以示威的姿態傲視全島居民,往後就成為「台北」文化的象徵,代表「京城文化」的典型性格。然而這樣以台北價值為主導性指標帶領了台灣文化發展的走向,卻令其他地方喪失自己美術發展的自主性。

地方主義的來臨

「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詳實記錄各地方之美術發展,將拓展閱讀者的視野。  社會形態演變至今,已可預期每個地方或早或晚都要打開屬於自己的門,與外界接觸互相交流。當地方的門打開時,便是「地方主義」時代的來臨。誠如謝里法教授所說:「今天我們有了自覺,因而才有本土化運動的提出。其實本土化等於文化的民主化,說明白一點,也就是文化發展的主權回歸地方的一種運動。」

  藉著這部台灣美術地方發展史全集除了可以發掘被埋沒了許久的地方史觀,並進而形塑在地的價值,探索地方本身長遠的歷史淵源,最後認識了這島上的每一地域皆有它獨特的文化淵源及發展的軌跡。這呈現在美術史上可以更具體見證地方人文價值之主體性及自主性,從而獲得自我肯定的契機。談實際功用方面的話,這不僅有助於各區域鄉土教學、社區發展及各界的研究運用,其歷史保存價值更高,未來必定佔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及地位性。文建會將會把本全集併入國家文化資料庫網站中,希望可以供各界研究運用、討論並激盪出台灣美術更輝煌的史頁。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