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人生下半場 活出貢獻人生

文:楊文琳、廖麗莉 照片提供:楊文琳、廖麗莉
光寶文教基金會總監吳銀玉、中山醫學大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郭慈安、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以自身推動樂齡服務經驗,談如何將累積在高齡者身上的人力智慧與才能轉化貢獻,成為一本大書。

「真人圖書」陳士柳爺爺。 ( 不老夢想125 號提供)  在少子化的衝擊下,出生在戰後嬰兒潮的這個世代,從現在開始在未來10 年之後,都將開始步入高齡化社會,成為樂齡一族。


  印度佛教曾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的概念,將人的一生分成4 個階段。這4 個時期分別是:1. 學生期(0 ~ 24 歲):從出生、求學到離開學校這段時間,相當於人生的春天。2. 家住期(25 ~49 歲):成為職業人,開始工作。因為家庭和工作而繁忙的時期,相當於人生的夏天。3. 林住期(50 ~ 74 歲):就像秋天一樣宜人,是人生的黃金時間。從以前至今培養的人生歷練終於成熟,這段時間內,可以打破原有的束縛,活得像自己。4. 遊行期(75 ~ 90 歲):脫離俗世,四處浪行。尋找善終的所在。相當於是人生的冬天。
 

人生50 歲之後 就是金黃稻穗豐收期

吳銀玉投入公益貢獻自己的能力。(吳銀玉提供)  日本知名作家桐島洋子通過這個詮釋,就體悟出人生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每個階段不同的美,所以她認為50 歲之前的人生,像是在夏季炎熱的日頭下勉力打拼,度過生命中最辛苦的時光。而50 歲之後的「林住期」顧名思義,是「適合在森林裡生活的時期」。


  桐島洋子建議50 歲之後,如果經濟允許,這時候可考慮可以從上班族的工作、家庭的前線退下來,檢視過去自己累積的經驗,重新反思自己的人生。做自己喜歡的事,或是重新學習過去想學而沒有機會或時間去學的事物,以減法為生活,過著健康自然的生活。


  針對這點,光寶文教基金會總監吳銀玉也以自己為例,她建議樂齡族以自己豐富的人生閱歷與職場經驗,重新反饋於社會,擦亮自己的招牌,不要做一個被社會冷落或讓人感到有距離、有壓力的長輩。


光寶文教基金會所有活動,都是以閱讀為中心思想。(吳銀玉提供)  吳銀玉說,她的原住民名字叫Tipus,意思是金黃色的稻穗,因為出生的時候是秋天金黃色稻穗成熟時,所以媽媽就幫她取了這個名字。而人生50 之後就是金黃稻穗的豐收期。


  吳銀玉建議樂齡族從生活中找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像她是在兒子成長後,重新投入職場,找到了她最愛的認輔工作,當一個種子志工,讓這顆種子,散落在臺灣各地長成為一棵堅實的大樹,與輔導的志工媽媽一起護佑著臺灣孩子的成長。


投入志工與認輔的心 炙熱而躍動

法鼓山師父以經文向樂齡族開示。(吳銀玉提供)  在光寶文教基金會推廣認輔工作迄今,吳銀玉從她最喜歡的閱讀分享開始,利用閱讀分享進行親子交流,於無形中讓認輔媽媽潛移默化,了解認輔工作。推廣19 年來,已經與32 個學校合作,育成了幾千位的認輔媽媽,成果豐碩。


  吳銀玉曾經用文字回溯這段心路歷程的轉折。「中年以後的女孩回溯生命,找到了當初的感動,像飛蛾撲火般投入認輔工作,這條路就像哥哥的癌症一樣,走來孤單,卻是一條單純卻充滿挑戰人性的道路……。」


  是的,如吳銀玉所說,找回生命最初的感動與初心,未來,還有什麼可懼?即使已是耳順的花甲之年,但是她投入志工與認輔的一顆心,仍然炙熱而躍動!


中山醫學大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郭慈安,透過生命回顧的帶領,製作生命故事書。  因此吳銀玉認為,沒有比做自己喜歡的事更令人愉悅的。現在的世代很多人選擇在50 歲退休,但是現代醫學昌明,人的平均壽命都已提高到80 歲以上,所以人生未來30 年要怎麼過才能過得有意義又有價值?除了熱情還是熱情!她建議以自己的專長重新投入社會,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到教會到寺廟裏面當志工,除了貢獻自己的體力與能力,還有在宗教的引領下,人的心情會穩定而有力量。也可以投入社區服務的工作,讓在地社區分享自己的經歷。


  所以,即便是身為一個虔誠的基督徒,吳銀玉也能坦然跨越本身宗教的窒礙,領著光寶文教基金會同仁,針對樂齡世代的族群,結合法鼓山的師父在山海之間的野柳國小,由法鼓山師父從宗教經文中開示,與樂齡世代坦然暢談生死課題,來日人生必經的歷程與告別,從容而通透的面對生死!


  而參與的樂齡同好,他們也會請這些人生閱歷豐富的長者,在社區分享他們對地方文史民俗傳統食物的知識與經歷,通過這樣的活動,不但讓年輕世代對自己的家鄉有更深入的了解與認知,這些長者透過這樣的經驗分享,不但有參與感也有很深的成就感。
 


開發65 歲以上健康長者 作為潛在人力

  「每個人一生一定有可以值得拿出來和他人分享的事情」,專研「老人學」的中山醫學大學社會暨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郭慈安說。


生命回顧課程帶領。(郭慈安提供)  身為家中長姐的郭慈安,從小就有俠女的大姐個性,在美國念書時修到一堂課的「老人學」,引起她的興趣,並跟隨美國「老人學」第一把交椅的學者Fernando Torres Gil 做研究,在USC 雙修醫院管理及老人學碩士;快畢業前順利申請到華府老人署長旁做實習生,之後陸續擔任「白宮老人政策」的亞裔代表,南加州Beverley Hill 市政府義工部主任,回臺後任臺中市老人福利推動委員,推動高齡友善城市。她說,美國加州健康中心的老人志工大學,為50 歲到85 歲的學生開設相關的課程,引導學生可以當哪一類的志工並提供工作訓練,例如讀書會帶領人等,郭慈安認為,可開發65 歲以上健康長者作為潛在人力,而人力再運用可以導向照顧這一塊,例如健康的長者可以擔任陪伴健康狀況不佳之長者的角色,唸書給視覺不好的長者聽,陪失智長者聊天,美國也有長者擔任走路志工,他們的工作就是邀約附近長者一起散步半小時,這些都是以老助老、活躍老化的方式之一。


透過有系統的生命回顧 重新認識自我

  隨著高齡社會的來臨,長者除了生理健康的關注,心理健康的議題也越來越受到重視,而結構式的生命回顧(Life Review)可以協助長者減少憂鬱增進自信,找到個人生命的自我價值與生命意義,且能正向地面對未來的生活。郭慈安推估,如果國內65 至75 歲這個年齡層的長者,每個人一年做一天志工,就可以累積100 萬小時的志工時數,很多長者的不老夢想是實現自己,超越不老是自我實現,透過生命回顧的過程,協助長者了解自我後發掘自我「我還想做什麼?」、「我可以做什麼?」,找到答案後加入創意,展開行動並進行分享,開啟長者們人生的另一扇窗。
 

香港嶺南大學師生來臺參訪銀髮生活達人館。(郭慈安提供)   與銀髮生活達人互動。(郭慈安提供)


  郭慈安師承美國心理學大師James Birren在80 年代發展的「生命歷程療癒」(Guided Autobiography)理論,透過有治療性的團體活動,讓長者達到「生命統整、成功老化、家庭傳承」的功能。「人生即故事、故事即人生」,說故事可以幫助長者在回憶中找出生命的韌性和能量,藉著整理過去的記憶,重新面對人生的重大事件。郭慈安說,說故事有很多方式,像戰時出生的不少長輩無法流暢書寫,於是畫圖、剪貼、收集相片等方式就成了寫作以外的方法。藉由說自己的故事,長者們可以表達自己、定義自己;藉由聆聽故事,旁人則有機會靠近當事者的心靈世界,進而理解、共鳴與支持。郭慈安在帶領生命回顧時,最常聽到長者們的回應是「阮嘸讀冊,啥米攏袂曉啦!」例如93 歲的陳羅好阿嬤,活動之初總把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但是透過有系統的生命回顧「說自己的故事」,製作「生命故事書」,陳羅好阿嬤重新認識自我,開始有不同的眼光看待自己。


  除了帶領長者做自己的生命故事書,郭慈安還訓練了一群種子教師,分組去探訪長輩,幫助年長者從自己的興趣和專長開始,整理人生找出特長,再加上專業的訓練,培訓出銀髮達人,鼓勵他們分享。2015 年在臺中東勢成立了「銀髮生活達人館」,這些銀髮生活達人以老助老,走訪社區、圖書館、校園與民間組織,分享他們的生活經驗、智慧與技能傳承。曾在美國老人專科病房擔任安寧病房社工的郭慈安說,只要透過適當的導引,即使是安寧病房的病人也都有可以貢獻的一份力量,而在尋訪銀髮生活達人的過程時,她看到很多長者都覺得自己的人生就到此了,不覺得自己還有什麼可貢獻之處,但經過生命回顧的過程,他們再度找回自信和人生的目標,例如一位染布達人原本已經處在一種對自己放棄的態度中,在回顧生命歷程後找到自己的新定位並對未來重新燃起希望,不但分享及傳承染布技藝,更進一步與同年齡的同儕一起成立協會,關心東勢當地的失智家庭,成為活躍老化最佳的模範之一。

長輩展示生命故事書。(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生命故事書製作。(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每位長輩都是一本生命故事書

  而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自20 餘年前就開始致力於推廣活躍老化,希望透過多元活動,帶領長輩走出家庭、經營自己的銀髮族生活,以銀髮、文創、參與的「銀創參與」為規劃概念打造的「不老夢想125 號」、特別給予真人圖書長者一個平臺,讓別人來閱讀他們精采的生命故事。


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說,每位長輩都是一本生命故事書。(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提供)  為了協助長輩找回自己的生命重心和價值,弘道持續以不同的活動內容引領長者參與,例如製作生命故事書是透過生命回顧的過程,長輩自己閱讀自己,而真人圖書館則是給長輩一個平臺讓別人來閱讀他,讓長輩重新展現生命價值。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執行長李若綺說,每位長輩都是一本生命的故事書,有自己的特長和精采之處,為了關注長輩心理健康,促進長輩的社會參與,會請專業志工帶領長者參與生命回顧的10 堂課,幫助長輩將自己的生命寫下來,每堂課都是一個創作,課程結束後集結成一本生命故事書。弘道還邀請手工書老師一起參與,當課程完成後,除了長輩自己製作的一本生命故事書,還有一本老師為每位長輩製作的生命故事精裝手工書,拿到書的長輩們都開心且珍惜,不但在團體中和大家分享,更樂於和家人親友共讀這本以他為主角,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書。


  弘道基金會與社區合作培訓志工,除了擔任陪伴長者的角色,並根據不同社區長輩的樣貌,量身打造課程,李若綺說,各個社區關懷據點都有不一樣的長者組成,要根據長者的生理、心理、社會參與等不同面向考量,而長輩們透過「說」出自己生命故事的這個過程,達到療癒的效果,每次她參與長輩生命回顧的歷程都覺得很感動,由於生命回顧是進行深層自我對話,因此要對陪伴引導的人有安全感和信任感,所以除了前往參加課程的健康長輩們,弘道也特別提供居家式生命回顧,由居家服務員前往關懷協助不方便出門的長輩們,並帶領這些長者們製作生命故事書。


歡迎大家來借閱「不老真人圖書」

「真人圖書」王雨林爺爺。 ( 不老夢想125 號提供)  2015 年聯合國發布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其中的第3 項指標「健全生活品質」及第11 項指標「永續城鄉」,目的為促進各年齡層的健康與福利,及提供友善具包容性的環境,以滿足長者的各項生活需求,因應全球面臨高齡化的問題。弘道接受臺中市政府委託打造的「不老夢想125 號」,以銀髮、文創、參與的「銀創參與」為規劃概念,藉由一個個不老夢想、一位位真人圖書長者、一份份兼具老智慧與新創意的食飲,傳遞心不老、夢不老、行動不老的不老精神。


  展館一樓設有「不老夢想常設展」與「真人圖書坊」,藉由一則則的真實人生故事,讓大家看見爺爺奶奶超乎所想的夢想及不老圓夢力;這裡歡迎大家來借閱「不老真人圖書」,在「不老夢想125 號」遇見一位長輩,就像翻開一本書,聽聽他們豐富的人生故事,一起打開話匣子、也打開另一個世界,拓展不一樣的視野。


「真人圖書」不老騎士張陳映美奶奶。( 不老夢想125 號提供)  兼具展覽與餐館等複合式功能的「不老夢想125 號」,特別聘僱8 位平均66 歲的不老料理人與不老服務生,讓長者可以延續其職場生涯與社會參與機會。擁有好手藝的阿嬤也不吝跟大家分享,帶領大家體驗古早漬物蘿蔔乾如何製作,民眾也可透過在此「呷古早味」的好滋味,體驗臺中的故事。展館二樓的「夢想特區」不定期舉辦各式夢想特展與活動,例如「不老騎士十年特展」,讓大家看見夢想起點與你所不知的不老騎士。不老騎士們也陸續擔任夢想館的一日館長及成立真人圖書館,將他們的圓夢故事分享鼓勵給更多人勇敢追夢,例如首屆環臺不老騎士中唯一的女騎士,在活動結束後寫了一本《現代西遊記》的第四屆不老騎士陳際柱,考了重機執照的不老騎士陳永在,還有回臺南組了不老棒球隊的不老騎士陳德銘。這裡沒有一本本手取翻閱的紙本書籍,而是可以直接與真人圖書聊一聊,展開另類的閱讀。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