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靈魂的旅程 跨越泰雅千年的魔幻歷史

文:李居翰 照片提供:光之路電影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不能沒有你》在2009年第46屆金馬獎囊括4項大獎,一舉拿下年度臺灣傑出電影以及最佳劇情片等大獎,片中擔任男主角又兼任編劇的陳文彬更拿下最佳原著劇本創作獎。

《靈魂的旅程》的電影海報正面。  這次陳文彬從演員回歸到導演與編劇的老本行,《靈魂的旅程》(Everlasting Moments)是他的最新作品。這部從國外影展紅回國內的電影,早在2005年就籌備拍攝。全片透過原住民在現代生活的衝擊,重新省思與土地、生態的文化社會價值觀。如果《不能沒有你》是觸動人心的協奏曲;那麼《靈魂的旅程》是另一段追尋生命旅程的交響曲。

跨越泰雅千年的魔幻真實

  這是國際上首部全片以泰雅族語發音的電影,當中面臨的語言、文化隔閡自是拍攝本片要跨越的高牆,另外還得跟發行公司協商通路市場。

  2004年,陳文彬接拍此片只為了拍攝生態介紹短片,拿到已譜好的劇本與分鏡圖,讓就讀社會發展研究所的他發現一個根本的問題。模組化的拍攝手法更強化普羅大眾對於原住民的刻板印象,他也對原住民文化淪為觀光遊覽的附屬品產生反感。

  帶著一種社會學家的究理精神,花了一年時間展開從北到南、從中央山脈兩側深入泰雅族部落的田野調查。厚厚的田野筆記正是這些日子來對於電影拍攝細節的謹慎程度。

  由於泰雅族在臺灣分布甚廣,主要位居北部中央山脈兩側,東至宜蘭、花蓮山區。陳文彬為拍攝短片深入每個部落瞭解各地區泰雅族的風俗民情,然而卻沒想到同一族群卻有著龐大支系,跨越不同的語系、服飾、生活背景等等。花了泰半時間終於找到泰雅族人共同的記憶,那便是千年流傳的「泰雅古訓」。

  為聽部落耆老哼唱「泰雅古訓」一曲,陳文彬透過翻譯得到的答案是:下次再來。原來泰雅古訓是部落中有其身分地位的年長智者才能吟唱。待約定之日,赫然發現耆老換著正式服裝帶他們一路走到森林深處。陳文彬永遠記得那次在山間聆聽長達3小時泰雅古訓的感動,娓娓道出泰雅族遠古神話至族群遷徙的魔幻歷史。

一切都從「作夢」開始

  原本在山上快拍攝完成以「泰雅古訓」為主軸的介紹短片,卻意外在電視上看到一則社會新聞而讓這部片的夢做得更大。

  2008年位於三鶯大橋下的三鶯部落因位於大漢溪行水區內,而遭到臺北縣政府執行強制迫遷。而早先發生的溪州部落拆遷事情也凸顯原住民在都市生活面臨迫遷的窘境。這也讓陳文彬毅然決然地把社會結構面的問題反射到電影中。

  原以為自己對原住民很瞭解的陳文彬,卻發現自己充其量是個與原住民要好的漢人朋友。他笑著回憶起上山開拍時的第二天就面臨泰雅族人臨時缺演的情況發生,讓劇組備感挫折。後來得知泰雅族也是「作夢一族」,將「夢」視為現實發生的徵兆。

  原來前天晚上有人夢到徵象,解讀的結果是:明日不宜做新的嘗試。面對按表操課式的腳本規劃,陳文彬瞭解到在山上要學會另一種生活態度,這也讓他下定決心丟掉劇本與流程,一切照著感覺走。

找尋遺忘已久的靈魂旅程

《靈魂的旅程》劇照。  《靈魂的旅程》在2010年從國外紅回臺灣,在該年11月入圍僅次於柏林影展的德國曼海姆國際電影節(International Filmfestival Mannheim-Heidelberg)正式競賽片。

  從國外影展到歷經國內巡迴演出,分享觀影座談會,最後上了電影大螢幕。陳文彬看待這部蘊育歷時5年的作品顯得泰然,說道:「把電影推上戲院只是一個責任的了結。」

  陳文彬導演開心表示:「今年原住民會特別紅!」原因不外乎魏德聖導演受人期待的《賽德克˙巴萊》將於今年上映,而《靈魂的旅程》更搶在今年4月於威秀影城、國賓影城以及絕色影城播映。

  如同片尾一曲《我遺忘已久的泰雅》,這是不浪.尤幹未完成的作品。《靈魂的旅程》對於陳文彬來說,就是帶著攝影機進入社會結構的最底層,再引領觀眾追尋那些總是未完成卻又遺忘已久的靈魂之旅。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