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在生命中的每一天》讀後感

文:劉馨惠(屏東縣東寧國小教師)

著 者:陳郁秀等人
策 畫: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
出版者:圓神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九年三月

壹、內容簡介

  癌症,一直高居國人十大死亡原因的前幾名,而癌症的可怕更是讓大家到了談癌色變的地步。對於眼前每一位身心健康的人而言,我們即使知道癌症的可怕,但我們卻也無法保證我們自己,或我們周遭的親友,一定不會遭受到癌症的威脅。而我們也了解,長久以來我們也把罹患癌症和死亡劃上等號,在這樣的心理因素影響下,更加深了我們對癌症的莫名恐懼。

  雖然這是一本談論癌症的書,但其重點不在談論生理保健,而是在訴說一些心理歷程的變化。這本書的十二位著者,他們自己本人或他們的至親,都曾遭遇到癌症的侵擾,有的目前仍和癌症奮戰,也有的因癌症而往生了。著者們以最貼近生命的角度,來描述因為癌症而引發的種種改變,讓讀者在了解癌症所可能引發的狀況之餘,也能深切領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而這本書的著者們以他們本身的實例作見證,也給讀者們示範了最佳的危機處理方式,讓許多還停留在舊觀念的人們,對癌症有新的認識。在倡導尊重與關懷生命的現代社會裡,這是一本值得推薦與大家的好書。

貳、讀後心得

(一)人人皆應珍惜當下的祝福:對於許多人來說,能和家人共聚一堂,共享家庭的溫暖,似乎不是一件特別值得稱道的事,只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稀鬆平常。但從書中的個案中我們卻發覺,求一個家人都平安健康這樣的心願,是變得多麼奢侈。而這也提醒了自己重新去審視自己,讓自己領略到自己有多麼幸福,因為自己和家人都是健康平安的。

(二)重視死亡教育:在我們的觀念中,出生代表一種喜悅,我們總會給予無限的祝福。相反的,我們把死亡當成是一個禁忌,是幽暗的、穢氣的,自始至終,我們不曾好好面對死亡這個嚴肅的課題。在以往我們的教育鮮少將它納入教育的範圍,因此我們永遠不敢面對死亡,永遠在逃避它,而一旦自己或家人面對生命即將結束時,無助與傍徨馬上緊接而來。近年來,隨著觀念的開放,以及相關探討生死議題等書籍的出版,我們也把死亡教育漸漸的導入生命教育中。讓孩子們在尊重生命之餘,也關照到生命的結束。儘管我們已經有了開始,但我們仍覺得要更努力去做,因為當每個順遂的人生,剎那間發生了大逆轉時,接下來的路該往哪裡走?又該怎樣往下走?要以怎樣的心態去看待?這種種問題的答案,全看每個人如何去尋求了,而在教育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對死亡有真正的認識,相信不安的心會得到最好的慰藉才是。

(三)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日前立法院已正式通過對癌症末期患者的安寧治療法案,這對於許多末期患者而言,應該是好消息,因為可以選擇有尊嚴少折磨的走完人生旅程,讓身心得到最後的安頓,就這個角度而言,也算對生命的起碼尊重了。另一方面,對於許多的患者家屬而言,眼見自己親愛的家人在受癌細胞侵蝕之苦,還要面對種種治療方法所帶來的副作用,那種心中的哀痛有時並不亞於患者本身。因此,在目前大家普遍對安寧治療的觀念不是很清楚的情況下,除了法制的層面外,我們也該就社會層面、家庭層面去考量,讓社會大眾對安寧治療有所了解,以減少因家人患病所帶來的衝擊。這些方向,都是我們日後該努力的方向與目標。

(四)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對癌症病患和他們家人而言,關心他們協助他們的基金會和醫護人員,彷彿是黑暗中的一盞明燈。但不諱言的,我們的社會太過於功利取向了,普遍缺乏對於生命的關懷,因此,像本書的策劃團體-德桃癌症關懷文教基金會,並不為我們所熟知。儘管如此,這個團體卻不曾因為這些緣故而減緩他們的功能,反而竭盡所能的協助需要幫助的個人及家庭。我們慶幸有這樣的團體肯為社會付出,更該對這樣的團體予以掌聲與支援,也盼望有更多的人願意加入關懷癌症患者的行列。

參、結語

  每個人皆逃脫不了大限來臨的一天,但真要能夠超脫人生之大限,倘若無主客觀條件之形成,是絕不可能達成的。就如這本書的書名《在生命中的每一天》一樣,如果我們能體會出生命的真實與可貴,我們也才能活出生命精采的廣度、深度與長度,當大限這天來時,不管我們面對怎樣的處境,我們也才能安然處之。

  生命可以輕快,也可以沉重,最後的結局就端看我們是否願意微笑以對,迎接生命中的每一天!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