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初訪上野公園 遇見日本第一座國立兒童圖書館

文:郭翰錡 照片提供:郭翰錡

 

筆者的這趟旅程總共在日本停留12 天,從關西走到關東,造訪了許多願望清單中的圖書館與兒童書店,其中讓人印象最深刻的是在東京上野公園裡漫步尋寶的那一天,所有的充實與驚喜都是從走進國際兒童圖書館開始發生……


上野公園內有西鄉隆盛銅像,現已成為上野的地標。  上野公園全名為「上野恩賜公園」,該地地權原屬於日本皇室,在1924 年由大正天皇下賜給東京市管理,從此便以「恩賜」為名,成為日本第一座公園,而公園內還有上野動物園、國立科學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國立西洋美術館……等景點,很適合推薦給喜愛藝術人文又不愛戶外活動的旅人,是一個可以待上一整天(甚
至3、5 天)都會充滿驚喜的超棒行程!


  而「國際兒童圖書館(日文:国際子ども図書館)」就坐落於上野公園內,前身為「國立國會圖書館上野分部」,到了2002 年才以「國際兒童圖書館」的身分正式開館,不僅是日本第一座國立兒童圖書館,也是目前的唯一。


國際兒童圖書館正門口,玻璃帷幕後方的主建築是仿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為當時西化建築的代表。  雖然開館的時間不長,但這棟館舍建築卻是歷史悠久。它的前身為1906 年(明治39 年)由久留正道所設計的帝國圖書館,模仿文藝復興的風格是當時西化建築的代表,但建築體前後遭受到世界大戰與1923 年關東大地震的侵襲,在1929年(昭和4年)由坂勝比古負責增建與復原,直到1995 年(平成7 年)又以保存文化資產為任務,由安藤忠雄負責翻新與修復後,才成為今日的樣貌,並於2002 年對外開放;所以,現在這棟建築物裡坐擁著明治、昭和、平成3 個時代的建築特色,且透過建築師們的巧手接力,讓讀者可在館內看見平整的磚造外牆、精緻的雕花階梯、質樸的清水混擬土……等建築工法同時並存,不僅能在短時間內一窺圖書館的百年風華,在看書的同時也能閱讀建築,甚是享受!


「認識世界屋」中展示《小金魚逃走了》的各國譯本。

 







繪本與世界:兒童專屬的閱讀空間

一樓「兒童屋」,有溫和的燈光、整齊的書架。

  國際兒童圖書館館內總共有3 個層樓,每一層都有不同功能的閱覽區與資料室。


  一樓有「兒童屋、認識世界屋、故事屋」(本文中,譯名皆為筆者自譯,僅供參考),是小朋友們主要的活動空間。「兒童屋」裡有柔和的燈光與寬敞的動線設計,提供小朋友一個自在的閱讀空間,其圓弧形的書架,主要是以日本十進分類法分類、上架,當小朋友想找書時可直接依圓弧方向順著走,很快就能找到想看的書,值得一提的是,書架上不時還可看見由館員親手製作的手偶娃娃或摺紙作品,不僅都是以經典的繪本角色為藍本,還都被放置在醒目易見的位置,相當吸睛。「認識世界屋」裡則有來自各國的繪本收藏,一進門就可看見《小金魚逃走了》的各國譯本,以秀面的方式呈現在讀者眼前,而且很快地就可發現,僅有其中一本(也許是泰文)因為裝訂的方式與其他不同,因而變成右翻書外,其餘各國的封面設計都忠於原作,將書籍以這樣的方式展示,不僅讓藏書成果顯得格外壯觀,也讓人能夠一眼就明白該館的重要功能之一:典藏世界各國繪本!


在「認識世界屋」內,有明治39 年保留至今的組木質地板。  館內的「故事屋」是另一個獨立的小房間,平時大門敞開著,只有在故事時間進行的同時,館員才會將門關上,讓在裡面聽故事的小朋友與家長能自在地在專屬的房間內享受故事時間,且活動時所產生的說話音量也不會影響到閱讀區的讀者,在空間規劃上是個貼心、一舉兩得的設計。
 

大開眼界:兒童文學研究者的天堂

  二樓的「特別閱覽室」裡保留了這個空間在明治39 年(距今約111 年前)時大致的樣貌,且以案內的中央為準,可將閱覽室的內部分為左右兩區,分別展示日本明治時期到現代的「兒童文學史」以及「繪本史」,由宮川健郎、廣松由希子負責兼修、策劃,一一將各個時代的特色作品與期刊史料置於書架上,讓讀者能夠直接取下閱讀、欣賞,而不是封存在冷冰冰的透明玻璃櫃中只能遠觀,如此善用館藏資源的方式不僅讓人佩服日本圖書館員對館內書籍的專業與掌握之外,也讓人不禁反思臺灣的兒童文學發展是否也有足夠的文本、史料及收藏可以撐起一段紮實的歷史,或者是有專業的人員能夠專職且持續地對臺灣兒童文學進行研究?


「金筆獎、銀筆獎」展覽海報。  二樓的後半部還有一間「兒童書資料研究室」,各類與兒童文學相關的研究書籍都收藏於此。這間研究室限18 歲以上的讀者換證入場,入場前需先在門外填寫申請書,再將大型包包寄放於入口旁的置物櫃,最後將需要隨身攜帶的貴重物品放進館方提供的透明專用袋內,才可以入場閱讀;雖然手續較為繁複,但也由此可見館方對於內部珍藏的文獻資料的重視程度,相對地也給了研究者一個如世外桃源般的使用空間。
 

在「金筆獎、銀筆獎」中看見熟面孔

  走上三樓,在「多媒體視聽室」內有可供查閱館內繪本與童書的相關資料,而視聽室的隔壁是舊有的大閱覽室,現已被改裝成固定的展示空間,每年會舉辦3 至4 次的企劃展,筆者造訪的時間剛好正在展出「金筆獎、銀筆獎」的得獎作品,在展覽中看見許多至今仍耳熟能詳的作者,例如:米飛兔(Miffy)的作者荷蘭插畫家迪克‧布魯納、小青蛙奇可(Kikker)的作者麥克斯‧維特豪斯(Max Velthuijs)……等,其中,麥克斯‧ 維特豪斯更於2004 年獲得童書界最高榮譽之一的「國際安徒生童書獎」,還記得此作品2016 年在臺灣展出時也造成一陣轟動呢!
 

二樓的「兒童書資料研究室」內部。

  而國際兒童圖書館僅僅利用這一小塊空間就策劃出一個完整又有系統的主題書展,甚至在展場所提供的紙本資料中,還針對該獎項的歷年作品做了趨勢研究、發展年表……等參考資料,最後還附上該作品在館內的書號供讀者尋書,再一次讓筆者佩服該館館員深厚的研究實力,如此好的書展,已讓筆者駐足欣賞許久捨不得離開。
 

期待臺灣設置典藏兒童文學、史料的專門圖書館

書櫃上陳設出館員製作《好餓的毛毛蟲》繪本角色紙偶。

  國際兒童圖書館身為日本的第一座(也是唯一的一座)國立兒童圖書館,扮演了收藏國立國會圖書館的兒童書的重要角色,而且該館主要的服務對象是研究者、創作者,因此館內的重點業務不是借書(全館館藏皆不外借)、推廣閱讀等活動,而是將主力放在藏書、專業研習與相關展覽上。除此之外,館方每年也都會舉辦不同主題的兒童圖書研討會,由兒童文學領域的教授主講,提供給各個圖書館員參與研習,藉以學習童書的彙整與資料查詢,在無形之中也增加了兒童文學研究領域的深度與廣度。
 

  很期待未來臺灣也能擁有一間專屬於兒童文學與研究的專門圖書館,讓所有相關的文本都能有一個固定且完善的典藏空間,讓有此需求的學者、研究者能在此得到知識的充實與反思,進而對臺灣兒童文學發展的過去與現在有更深入的挖掘與研究,建構出屬於我們自己的完整歷史。


書櫃上擺有館員製作的《古利與古拉》繪本角色玩偶。======================

「金筆獎、銀筆獎」知識小百科

----------------------

荷蘭在1954年創設了「最優秀兒童文學獎(Kinderboek van het Jaar)」,1971年開始轉為現在知名的「金筆獎、銀筆獎」。金筆獎只頒發給原始創作語言為荷蘭語的作品,而銀筆獎則可以是翻譯作品。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