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邁向成功的教育改革─《全是贏家的學校》一書讀後感

文:曾榮祥(苗栗縣頂埔國小教師)

著 者:凱尼斯威爾遜(Kenneth G. Wilson)、班奈特‧戴維斯(Bennett Daviss)
譯 者:蕭昭君
出版者: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二月

壹、前言

  本校為提升教學品質,積極推行小班教學計畫,其中,為落實學校本位教師專業成長,乃由教師閱讀教育名著,分享彼此的心得,筆者亦欣然參與。有關教育的書籍與文獻資料相當繁多,但可以有效結合理論與實務,以及由具有專業素養之學者專家長期投入與關心教育工作的書籍卻十分難得一見。《全是贏家的學校》正是一本由一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的傑出科學家凱尼斯‧威爾遜,和一位優秀的專業記者班奈特‧戴維斯合作而成,含合教育理念,並記敘了威爾遜多年從事美國中小學教育改革實務之經驗與心得,以及所運用與提倡的實際方法與策略。因此,乃選擇本書分享閱讀心得。

貳、內容概述 

  著者威爾遜於一九八二年以一項影響深遠的物理相變理論獲得諾貝爾物理獎,專長在統計力學、量子場論與基本粒子理論,一九八八年於俄亥俄大學任教時,展開其另一項深具影響的教育研究計畫,深入參與一項中小學教育改革行動,並推動許多具體方案,成為全美教育改革重要領導人之一,充分發展其多元化的成就。而戴維斯自一九八六年開始撰寫教育專題,文章散見於美國三十餘種雜誌上。

  中譯本由中央研究院李遠哲院長作序,臺灣大學化學系牟中原教授審訂,花蓮師院初教系蕭昭君副教授翻譯,全書文長三百五十六頁,內容分為八章,各章內容依序介紹了教育改革的方法,將一個妥善規劃、循序漸進的改革過程,引進教育的基本結構中。首先,探討美國教育改革的背景,其次,探討教育改革的歷程與功效,並介紹其學習改革的方法及實例,以及探究阻礙教育改革的結構因素和如何加以克服障礙,接著,分析有效的教育改革中之評量方式與理念,最後,提出了如何將有系統的改革歷程引進學校中之方法與策略。本書兼具理論與實務為其特色,內容不僅談及教育目標與理念,並含蓋實際參與中小學教育的心得與經驗,要言之,其逐步發展出有系統與整體設計的「重畫教育」歷程。因此,本書誠值得所有教育行政人員、教師、家長,以及所有關心教育革新的朋友們,一起來深入閱讀、探討與省思。

參、讀後心得

  美國於一九八三年由美國國家卓越教育委員會(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發表了「國家在危機之中─迫切需要教育改革」報告書之後,即不斷積極加強於卓越教育品質之提升,同時也揭開了此波教育改革的序幕。之後,美國總統布希乃於一九九一年提出「邁向公元二○○○年美國教育策略」,以及後來接任的柯林頓總統也於一九九四年簽署「邁向公元二○○○美國教育法案」,做為教育改革的行動綱領。

  在亞洲我們的鄰國─日本、韓國……等國,也對於教育改革大多採取積極的作法,且成為各國政府努力的目標,期望能藉由各項教育改革的措施,有效提升教育品質,以迎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

  國內教育改革刻正推行中,我國亦有《行政院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的提出,以及許多教改措施。然而,面對國內外所進行的一連串教育改革,令人質疑的是教育改革都一定會對教育品質有所助益嗎?以及怎樣的教育改革措施對於教育品質是有助益的?在閱讀本書之餘,正可以提供許多啟示與省思,茲歸納為下述八項心得:

  其一、適當推動全品質管理與學習

  本書著者認為:美國企業界早已發展出持續且按部就班的創新改革過程,當學校開始擁抱願景,並採取企業所開創的改革策略時,無疑是踏出改革的第一步;並提出學校可以推動「全品質學習」,認為它可以讓老師根據學生的需要和能力來設計課程,而不必犧牲課程內容或學生的成就表現,甚至可以同時豐富這兩者;並提出師生共同參與管理學校事務的理念。相關的研究也指出:「全品質管理」在學校變革時,能提供一項強而有力的工具,有效提升學校效能,減少不必要的支出浪費,是提升學校教育品質的重要途徑之一。因此,筆者認為若能斟酌本國與國外不同的情形,加以取捨與改革,適度引進全品質管理與學習之理念與作法,對於國內學校教育改革將可以提升其助力。

  其二,尊重、培育與聘請教育之專業人才

  著者提出:一項有效的重畫過程需要有專才的投入,因此必然產生新的專業領域;在系統重規劃學校演進的過程中,教育界出現新的專才和專業,例如:「教育建築師」,其專長在於規劃學校的主體結構,如新的時間管理或教室組織的形態「教學設計者」則會為學生設計、組織成千上萬的個別學習經驗,同時也會為老師設計專業生涯的發展改革方案;模範老師可以擔任「領導老師」,教導同事如何邁向卓越;「輔助改革者」則負責協調學校與系統之間的實驗,並執行改革創新的工作;「系統整合者」則負責將個別的改革,變成一個組合妥當的改革模式等等。的確,健全的改革需要時間和專業技術,學校宜能引導或聘請有專業素養的老師,使其發揮其專業的知識、技術以及教材統整與設計規劃之能力,並運用集體的專業智慧,方是改革成功的最佳保障。

  其三、推動教師專業發展學校(簡稱PDS),提升教師專業成長

  著者指出專業發展學校,是當前一個頗具遠見的概念,雖然仍有困難待突破,但它可以重新改造公立學校教育,PDS發展出個別公立學校與研究大學之間的親密與合作關係。國立臺灣大學教育學程中心符碧真教授亦根據PDS之理念,提出了:增進師資培育機構與實習學校互相合作與互惠之理念。誠然,PDS在國內推行尚有其困難,然而,若能有效增進國民中小教師與師資培育機構之教授合作,進行相關專業成長之活動,對於教育理論與實務之結合,將可以有效增進中小學教師之專業成長與發展,培育優秀的中小學教師。

  其四、建立與推動教師專業社群,同仁一起成長

  專業社群是一個孕育學校專業人員互動之處,亦是學校行政人員與教師間、與家長間,真誠對話之處,其對話之內容有助於反省與同儕共享。本文著者亦指出:當有經驗的老師一起合作設計教材時,教材就會變得更有效。因此,學校宜積極鼓勵同仁建立專業社群,發揮深度匯談與問題討論的技巧與修養,以進行相關研究、方案解決、共同擬定教學計畫等,以助益於教師專業成長。且可以透過學校教師會,或校內專業社群來發起、推動;並可以邀請學校行政人員、家長代表等共同參與,形成學校成員專業發展的一股動力,共同克服與化解學校教育改革推動與實施歷程中的阻礙與困境。

  其五、推動統整課程理念,完整規劃與設計教學與課程

  教學方式安排、課程設計,以啟發學生的多元智慧潛能,其規畫與設計,可以結合學校本位課程、統整課程理念,以及不同的教學方法,來加以落實。例如:著者指出在一所系統重畫學校裡,一群老師實驗性的整合電腦軟體與合作學習的方法,以增強兩者的優勢;在另一所學校裡,老師可能用法語教化學,並同時評量這兩個科目的學習效果;在第三所學校中,老師可能以比較不同的評量方法,來評量一個結合物理和微積分的新課程效果。

  其六、注重評量的重畫過程

  本書著者指出:在傳統的學校教育中,學習評量通常被當作另一種孤立的事件;而重畫過程則充分體認到,評量對一個持續的研究方案而言,它就跟心跳一樣重要。的確,在以往傳統的觀念中,評量似乎等同於考試,因此,在教育改革歷程中,評量宜具多元化、彈性化,並以嶄新的眼光來改進評量的觀念。

  其七、推動師生互動、同儕合作學習

  本書著者在《新世紀的學校》一文中,提出了小組共同學習、不斷辯論的學習等理念。在合作學習中,學生宜注重師生互動、同儕互相討論、互相協助,以及作決定、衝突解決、會議方法與領導技術,並注重學生能建構自我學習內容,以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與學習成效。展望二十一世紀,推動合作學習將可以使學生學習到社會互動技巧、培養友誼與自信、尊重他人、自我導向學習,以及問題解決能力之培養,因此,是符合時代潮流的作法。

  其八、推動電腦輔助教學

  本書著者認為:新教育典範建立的方法之一,是建立人與科技硬體的合作關係,同時,指出電子郵件可以建立師生情誼,並引用希朗的話:「我的經驗是,在電子郵件的班級中,學生比過去得到更多的物理學知識。」,以及引用韋茲和迪瑪拿在「電算機與電腦前微積分計畫」之研究發現,其成功改變學生對學習數學的看法。的確,電腦科技的發展與運用,可以擔當代理教師的角色,並讓教師可以有更多時間對學生進行個別的指導。

肆、結語

  展望二十一世紀的臺灣,政經社會以科技文明的快速發展與變遷,我們將更需要具有創造能力、民主素養的公民,因此,教育改革的推動有其時代需求。誠然,天下文化編輯《新教育─前瞻臺灣》一書亦開宗明義云:「迎接二十一世紀,唯有大刀闊斧的教育改革,培養自律、自尊、自主能力的新國民,才能挽回臺灣漸失的競爭力。」筆者亦是身為教育改革第一線的教師,除了考量本國情況針對本書內容加以斟酌取捨,從中汲取寶貴啟示,亦期盼我國教育界的同仁們,一起來省思與落實教育品質提升的工程,發揮耐心、恆心與智慧,一同開創與邁向成功的教育改革之途!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