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發展研討會研習心得

文:涂淑玲、楊敕貝、郭錦童(台南縣立文化中心組長、組員、辦事員)

  出席這次研討會,獲益良多、倒不是說「遠來的和尚會唸經」,而是從他們身上感受到的那種對圖書館的熱情、以及身為圖書館員的自尊自重,激發了我們的信心,並更加確信「事在人為」。以下擷錄研討會重點以及我們的感想。

  1. 圖書館是一提供learn how to learn的地方。
  2. 圖書館的存在不是因社會缺乏書,而是因為成本的關係,因為人們不可能購置所有他所需要的資料,此乃社會成立圖書館的目的。
  3. 公共圖書館的資源並非全部要永久保存,然而公共圖書館之社區資源一定要建立。確立圖書館身為社區資訊中心的責任。
  4. 圖書館雖面臨了不同媒體資料的出現,但是圖書、傳統的參考服務,仍是公共圖書館在社會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亦即圖書館傳統的責任──對需要的讀者能適時地提供服務──是不會改變的,改變的是我們如何善用各種不同的媒體資料,對個別讀者提供他們所需要的資訊。
  5. 圖書館不需要在傳統紙本資料和電子資料間作抉擇,圖書館要做的應該是去熟悉這些工具,並且能適時地使用他們。
  6. 圖書館應針對電子館藏的「使用權」與「擁有權」做深入的評量。
  7. 公共圖書館於internet提供的方向:
    (1)本館基本訊息的提供。
    (2)線上資料庫檢索的提供。
    (3)遠距圖書服務。
    (4)遠距讀者服務。
    (5)電子文獻的收藏,整理與製作。
    ※國內公共圖書館很多迷失於各式各樣的活動中,忘記了圖書館設立的宗旨,不了解自己圖書館所服務社區讀者的需求,不是僅依理論模仿,忽略所服務讀者特質以及圖書館所擁有的資源;要不就沈醉在五光十色的活動中,忘記了要從圖書館內的館藏、設施來發揮,忘了圖書館所辦的每一個活動必須有其教育宗旨,忘了去關心參與者從中可學到什麼東西。而這些或許就是因為我們館員自己對圖書館的認知不夠深或不正確吧?!
  8. 了解社區居民的資訊需求,因為讀者的資訊需求是圖書館一切作為的基礎。
  9. 建立自己圖書館的服務方針,因為各館在人口、資源有其差異性。但都有同一基本準則就是服務好讀者。
  10. 館員該思考的不是如何提供服務,而是為什麼要提供這些服務。
  11. 在美國資訊服務政策有兩個層次;一是國家(federal)層次;一是地區(local)層次。美國圖書館協會定了些原則,供圖書館參考;不過圖書館最重要的準則,是從讀者身上了解他們需要的是什麼,並且加以實現。
  12. 館藏發展政策除了對每類館藏明訂其適用程度外,還應明訂其淘汰年限。
  13. 資訊服務須從讀者的角度來看,從四方面來探討:
    (1)館藏資源;
    (2)滿足讀者資訊需求;
    (3)高品質的資訊服務;
    (4)即時的資訊。
    ※希望學會或是統籌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單位,能訂定出資訊服務政策的基本原則,供各圖書館參考。
    ※美國圖書館有滿多白紙黑字的政策有其好處,訴諸文字可做為讀者認識圖書館的媒介,也是館員行事的依據,館員更可加以檢討,從討論中確實了解這些政策對讀者、圖書館、社會的意義。不過在我們這邊的話,可能要注意,任何政策的訂定必須確實地以讀者需求做為基礎,而且政策不是神聖不可褻瀆,是可以質疑、修正的,而政策也必須是經由館員討論而成的,不是只由主管階級開會討論逕行制定的。不知道為什麼?國內的法規、政策很多都是僅供瀏覽,不是實際作為的依據,若圖書館真的要訂定圖書館的各項政策,應切忌流於形式,否則再多的政策,只是一堆廢紙。
  14. 電子資訊資源的蒐集,會使得圖書館在設備費增長,以利擴充硬體配備來容納電子資訊。而館員對新設備、新的資料形式、新的服務方式等皆需在職訓練,所花費的心力、時間、成本反而會較諸以往更多,所以不見得省錢。這和1960年代圖書館界以為圖書館自動化後,可以為圖書館節省人力、降低館員數量來節省人事經費的支出,但事實證明,這與圖書館的如意算盤恰好相反。
  15. 如何爭取經費,而不是僅受限於經費。
  16. 公共圖書館的經營與管理;把資訊傳遞給所服務的讀者;管理圖書館所能獲得的資源,即人力、建築、經費…。
  17. 管理的目的是如何有效地組織圖書館所能獲得資源。
  18. 圖書館提供良好的讀者服務是圖書館管理良好的展示。
  19. 積極地結合社會資源。
    ※圖書館學的學者專家們希望我們可以是資訊素養中心、全球電子資訊中心、成人終身教育中心、社區資訊中心、社區文化中心、社區活動中心、常青人士資訊中心、學校教育支援中心、學前教育場所…,我們一看到這麼多的任務,通常首先進入腦袋瓜的是「天啊!我有那麼神嗎?」接下來的就是「我們哪有那麼多人力來做這些事?」我們接受了太多的理論說我們應該這麼做、那麼做,或許正如這幾位有實務經驗的館員所說,是該仔細思考自己圖書館的定位,想想到底要做哪些工作,訂定出優先順序來。利用所擁有的資源,踏實地實踐所訂定的計畫。
    ※美國公共圖書館學會其會員做了許多準備工作,協助其會員改進其服務;反觀國內,雖然中國圖書館學會公共圖書館事業委員會也做了不少事,但身為會員卻感受不到太多實際的助益。是學會太理論化了?還是會員太置身事外了?研討會論文集中曾提到要提升鄉鎮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觀念,然則何謂「提升」?提升什麼樣的觀念呢?為什麼又只是要提升鄉鎮圖書館從業人員文化中心裏的圖書館員就真的都較鄉鎮市圖書館員有概念嗎?
    ※研討會中也提及義工的運用,由於對圖書館學的認知不同,或可稱做對圖書館學是否為專業的認知不同,美國圖書館義工是不做讀架、上架,更違論是流通工作;圖書館利用義工的專長,來協助館方做一些計畫的規劃。特殊活動的執行。預算方面等事情,或者是資料的包裝等耗費勞力的事情;而國內的情況則似乎恰好相反,各館都想盡辦法希望訓練義工去從事圖書館員所該做的工作,孰優?孰劣?這應可從兩國圖書館事業現況,略窺端倪吧?!
    ※兩國圖書館最大的差異是在圖書館員的心態。從文獻上,以及這次研討會所邀請的三位的言談中,美國圖書館館員對自己的職業比較自重,當然這和整個社會對這行業的重視及認知程度、政府的重視、館員對工作的投入都是環環相扣、互相影響的;反觀國內情況則不相同;國情不同,我們不可能採和美國同樣的做法,我們也不可要求社會大眾要重視圖書館(除非我們自己真得做出了些成績出來),但是對職業的自重、投入的態度,卻是值得我們省思並效法、學習的。
    ※紐約公共圖書館副館長Mr. Holman提出資訊服務要結合實踐與理論,並特別強調實踐的重要性。他也強調圖書館所有服務的目的在滿足社區讀者需求,此誠為至理名言、眾所皆知,然而實際上國內圖書館員付諸實行的到底有多少?在國內理論與實踐的落差太大。
    ※從三位外國圖書館從業人員的言談中,可以感受到美國公共圖書館館員以服務為中心;而從與會人員所提出的問題及實際工作環境中可以感受對國內館員則以館員為中心,二方著重的地方不同,一從管理讀者的角度,一是服務讀者為出發點,從此或也可看出兩國對圖書館的認知是大不相同的。其次,國內館員大多是等待別人來為我們準備好環境,而不是自己去準備好環境;這幾位外國的圖書館主管階級的館員則表現得相當地主動、積極、樂觀。
    ※國內公共圖書館隸屬層級紊亂,文化中心與鄉鎮圖書館並無行政隸屬關係,卻負有輔導之實,這常造成業務推動的困難,雖此屬體制與整體大環境的問題,非一朝一夕所能改變,但也不能因此而不思有所作為。對於新業務的推展,如自動化連線,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因日後可能會碰到困難,而躑躅不前,所謂船到橋頭自然直,以後自然會有辦法逐步來解決。
    ※因應新科技的產生並引進圖書館,館員需要具備的知識,與從前大不相同,這中間的差距如何彌補,端視機關首長、館員對新知識、教育訓練的接受度(排斥度?)因為實施教育訓練是需要花費時間、金錢、和精力的。然則若能妥善運用資訊科技,是可提升圖書館服務品質。從研討會的問答中,我們可以看得出他們都相當重視館員的教育訓練。目前我們面對的是新舊媒體的管理與融合,館藏、設備、建築及人員的整合,在面對這些挑戰時,如何充實參與的能力,面對工作環境,重視自己的工作領域,落實地執行,是我們努力的方向。
    ※隨著二十一世紀的到來,圖書館界面臨了各種不同的挑戰,公共圖書館亦無法置身事外,也面臨著許多新挑戰,然而到底是危機抑或是契機?我們相信機會是無限的,是掌握在我們館員身上。凡事不會無中生有,誠如程良雄館長所說:「有行動,才有希望達到理想境界。」願以此激勵我們自己。

編按: 「二十一世紀公共圖書館發展研討會」由臺灣省政府文化處主辦,省立台中圖書館承辦,於民國八十七年三月二十六、二十七日在台中市通豪大飯店舉行。會中邀請國內外學者、專家及公共圖書館界同道進行研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