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到國民戲院看新國片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文建會

「2006國民戲院」影展於台北、桃園、台中與高雄巡迴放映,文建會主委邱坤良(左3)宣布影展正式開跑  聲音本身是無形的,當然也應該不會有痕跡;不過,一般經驗卻常是在聽過一首音樂之後,而在記憶裡巧妙地留下了痕跡。今年,第四屆的「國民戲院」系列影展就先以「聲音的痕跡-影像VS.音樂影展」從5月26日至7月9日起在台北、桃園、台中、高雄等四地巡迴放映,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表示,「企圖透過世界各地的紀錄片與劇情片,並跨越各種音樂類型,鼓勵大家以全新的眼光觀賞國片。」

  由文建會主辦,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策劃執行的2006年「國民戲院」,有別於以往以國家或地區作為影展的主題,首度嘗試以不同類型的藝術切入,讓觀眾不只從電影中看到電影與跨界藝術的融合,還有更深層的感官感動。

音樂與影像紀錄文化的律動

  「聲音的痕跡-影像VS.音樂影展」策展人王派彰說明,聲音從進入人體到離開,其實比真實的紀錄或形體來得更為逼真。於是,在第一檔影展中,音樂的類型包羅萬象,有爵士、古典、世界音樂、搖滾及電子音樂,他希望觀眾能感受到不同的聲音魅力,並尋找出聲音在自己體內的痕跡。

  王派彰坦承,不僅規劃時費盡苦心,尋找拷貝資料更有如大海撈針,雖然種種的壓力迎面而來,不過,他們還是幸運地找出二十五部經典佳片,其中不只有許多知名導演的作品,還有許多沒沒無名導演的作品。特別的是,在此次影展中有一部與音樂無關的影片《無聲的世界》,是導演尼可拉斯.菲利柏特將鏡頭轉向聾啞人的世界,試圖從聾啞人的角度觀看不同地區聾啞人與不同版本手語之間的關係,以及困難重重的溝通問題。雖然與音樂無關,不過對於聲音的探索卻著實令人動容。

  另外,還有一部黃明川導演拍攝關於反高級藝術姿態的紀錄片,名為《1995後工業藝術祭》。以地下文化為精神前導的一群人,在前板橋廢酒廠的聚集,計有電子噪音、龐克音樂、地下音樂等十一團國際音樂與藝術的展演。這場藝術祭啟發了許多人對噪音創作與行為藝術表演的了解與探索,不過當年卻因演出內容過於暴力解放與挑釁傳統禁忌,而無法在電視台播放。如今,這部記錄台灣前衛藝術發展的影片,將讓觀眾有機會聆聽那個瘋狂而充滿爆發力年代的赤裸吶喊。

培養欣賞電影的人口

  文建會主委邱坤良表示,電影對他來說很有魅力、也很有趣,因為任何人都可以由不同角色和角度切入,擁有各自獨特的觀影經驗。

  從跨界整合的藝術表現形式中,可以看見電影工作者的執著與努力,他強調,「電影文化事業尚未成為文建會的主要業務,不過因電影產業廣泛地涉及社會的文化參與活動,所以也將會結合相關團隊、協會共同推廣、保存。」他也補充說明,文建會轄下的「華山文化園區」目前正進行二間室內電影廳興建工程,未來定位以播映國片、藝術電影及紀錄片為主,對振興國內電影文化是一大契機。

  接著,桃園市文化局局長謝小韞便以「國民戲院」將有助於培養藝術電影人口的欣賞與成長出發,發表她關心台灣電影市場,卻也沉痛的心情。雖然台灣電影市場已嚴重萎縮,不過她相信,「當欣賞電影的人口成長後,台灣的電影市場也才會有所改善。」而今年第二次加入「國民戲院」行列的台中市,則因去年影展所選出的影片受到市民廣大的迴響,所以,今年也再次加入播放行列。

  另外,談到電影就不能不談到的高雄市電影圖書館,館長劉顯惠表示,「一系列的影展放映,幾乎讓港都民眾藉由電影遊遍世界各角落,也因為電影的激盪讓市民交流出不同文化的火花。」

國民戲院是藝術的火車頭

  今年的「國民戲院」以聲音的痕跡出發,策展人王派彰將音樂的影像分三個方向,「聲音與記憶」如:托斯卡之吻、「音樂家的思維」如:靜默之屋以及「音樂本身的摧毀性」如:班雅明與煙樂團…等。他同時指出,在節目手冊中有每一部影片的製作背景介紹與劇情說明,資料價值與可讀性很高。

  國民戲院以音樂為主軸的「聲音的痕跡-影像VS.音樂影展」從5月26日至7月9日,為期44天,後續將開展「穿過劇場的玻璃-劇場導演的影像創作」、「感應的謎與惑-催眠、附身、集體瘋狂事件簿」、「我的夢與繆思-費里尼經典影像與畫作展」。

  而國民戲院的宗旨,如同邱坤良主委所說的,「藉由電影的廣泛流傳,一幕幕的生活與創作映像,正跨越語言與文化的藩籬,翩然流入市井大眾的想像之中…。」

  (詳情請見台灣電影文化協會網站http://www.twfilm.org/hotspot/index.asp)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