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大學圖書館─線上服務完善 師大圖書館很數位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師大圖書館

  出身屏東車城的陳昭珍館長,從小閱讀的來源,不是圖書館,而是母親買豬肉回來時,外面包裹的舊報紙,就像是最近當紅的連續劇《光陰的故事》中的內容主軸:「雖是物質貧乏的年代,精神生活卻是富裕的。」當陳昭珍館長全身投入圖書館領域時,就開始積極推廣閱讀,尤其是在各鄉鎮市的圖書館,因為她知道知識是一股可以改變整個台灣社會,甚至全世界的力量。

  自從前年她接下師大圖書館館長一職,接受採訪時就表示:「建立一所一流的大學,必須先有一流的老師、一流的校長,才能培養出一流的學生,而這個關鍵就在於要有一座一流的大學圖書館。」兩年過去了,由書法家董陽孜所提的「師大大師」真跡始終擺放在她的辦公室裡,提醒著她培育出未來大師的責任始終背在師大圖書館的肩上,這是一份甜蜜的負荷啊!

邁向數位圖書館

林口分館結合數位生活概念,為大學圖書館注入新活力。  師大圖書館最近推出的My library讀者個人專區與數位內容中心,負責數位典藏、開放式數位學習課程等,除了創新的服務,更企圖走向數位圖書館的模式,將數位化知能建立起來,陳館長表示:「期盼藉由各種線上服務機制的建立,讓讀者享受到更方便與個人化的服務,館員也可以提升工作效率,增進服務品質。」

  My library的功能除了讓讀者登入後便可查看自己所有的預約及借閱記錄,如果在總館借不到的書,也可向公館及林口分館申請調借,館員在接獲申請案件之後,透過校區間交通車的傳遞,將書籍交至申請讀者指定取書之校區圖書館,免去師生舟車勞頓的問題。另外還有免費手機簡訊自動發送服務,讀者借閱圖書的狀況,如即將到期、逾期罰款、催還、預約書到館等資訊,讓讀者可隨時掌握欲借書籍的最新動態,彷彿隨時打造了一個屬於自己的閱讀空間。

接受讀者建言

  圖書館也藉此更貼近讀者的心聲,透過「薦購圖書」系統與「諮詢與建議」區,有任何意見都可以發表,系統會將資訊同步以電子郵件傳遞至該館所有單位主管信箱,在24小時內即會加以處理並即時做出回應。另外,以往研究生為了登記研究小間,一大早到圖書館大排長龍的情景也將不復見,因為全部E化作業,只需上網登記,就可輕鬆預約,充分利用資源。

  而開放式數位學習課程則是邀集全校頂尖教師,拍攝影片製作通識教育及各專業領域之數位學習課程,並架設開放式課程資源網站,陳館長認為如此可以達成建置優質通識教育與專業教育教材庫及知識庫、提升師生數位學習認知與通識教育素養、促成校際及國家級的開放性課程合作計畫等目標。

重視亞洲資料蒐集

Prunner 特藏─納西手稿。  相較於硬體設備,陳館長更重視圖書館的內容物,她深感台灣各大學圖書館的圖書經費遠遠不如國外大學,雖然如此師大圖書館還是盡力於讓館藏與特藏更為豐富充實。近年來台灣與亞洲各國的關係日益密切,因此對於亞洲文化、藝術、語言、文字等之認知相當重要,而師大在這方面一直是佼佼者,積極經營亞洲區域研究與教學,加上成立國際僑教學院,因此特別重視亞洲研究資料的蒐集,96年8月在校方大力支持下斥資數千萬元,增購Gernot Prunner私人圖書館之書籍1萬8千餘冊。這些珍貴資源的增置,為師大圖書館之特色館藏開闢新的天地,注入豐沛的泉源。

  Gernot Prunner私人圖書館的收藏,可謂舉世唯一的亞洲文化、藝術與民族主題圖書館,藏書中大部分為20世紀(由1900年至2003年)的出版品,但亦有不少19世紀出版之圖書,包括絕版圖書或重刊本,此外亦包括20多本珍藏書以及一些稀世的手稿,對於文化研究以及藝術社會學的研究與教學將有極大助益,期待發展亞洲研究中心,進而成為世界各國認識亞洲的重要窗口。

黑膠唱片 譜出另一首美麗樂章

  師大圖書館也收藏了5、6千張的黑膠唱片,涵蓋西洋音樂、台灣民謠的老唱片,陳館長笑著說:「會收集這麼多,也是一種機緣,剛好一些民間收藏家手頭緊,我們就趕緊把它們買回來了。」除了滿足音樂系所創作的需要,也譜出師大圖書館另一首關於特藏的美妙樂曲。

  已有25年歷史的師大圖書館總館館舍,最近又開始圍起施工黃布條,原來是準備整修校史展示工程,未來將會更完整展示校風文化,成為詮釋師大精神最佳場域,工程預計今年4月底完工,期待黃布條卸下的那天,能看見師大的大師新典範。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