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父母就是好導師》《你可以自由-讓受虐婦女不再暗夜哭泣》《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這一班》等介紹

文:劉水抱(國立臺中圖書館研究員)

書 名:父母就是好導師
著 者:珊卓拉‧柏特(Sandra Burt)、琳達‧珮莉絲(Linda Perlis)
譯 者:候秋玲
出版者:天衛文化圖書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導師,做他們生命課程和生活冒險的嚮導。自從孩子呱呱墜地,身為父母即卯足全力,擔負起教養孩子的職責。多數父母教養子女之道是自然而生的,畢竟,愛與關懷是天性、本能,他們是孩子成長茁壯所需要的基本養分。然而,所有的孩子都有天份、有潛能、也有其獨一無二的特質,身為父母必須學習如何扮演好導師的角色,學習如何引導孩子將其特有的天分、潛能發揮出來,不管孩子擅長的是藝術、體育還是學業。我們知道,並非每個家庭每天都有一個父親或母親整天在家,這麼忙碌的父母如何能匯集時間、精力和資源來做孩子的導師呢?《父母就是好導師》這本書,可幫助你做好這個工作,值得介紹給大家做參考。

  《父母就是好導師》是一本由真正的專家(兩位家長)所寫出來的育兒書,這本書教導父母擔任導師的技巧,而且將會成為父母幫助孩子探索發現、享受與讚揚自己的天賦才能的無價之寶。書中並生動地描繪、證實父母教養孩子的喜樂與重要性,對於孩子的發展,提供深入、實際但精鍊的觀點,鼓勵父母親必須在孩子獨特的成長過程中,培養與分享種種機會。本書共有十二章,每一章都處理不同主題。一開始,著者先介紹自己和他們的家庭,接下來是一系列術語和狀況的探討。閱讀各章時並沒有一定的順序,如果有特別引起你的興趣或能滿足你當時需求的章節,就好好讀完、仔細研究。

  《父母就是好導師》一書敘述兩位家長日常生活中教養孩子的點點滴滴,一般家庭中亦常發生瑣碎事宜,只是書中把一般家長容易忽略的層面點出來並提供不同的處理技巧,例如:在書中〈獨處時間〉一章提到:身為忙碌且關心孩子的父母,我們要孩子學習如何善用時間:去完成作業、練習樂器、參與運動比賽、保持個人空間和所有物品的整齊,以及儘可能去享受最多的充實機會。在〈多少算太多〉這一章中,它提醒我們:雖然我們擔心會培育出焦慮的孩子,我們也擔心能否提供足夠的支持,讓孩子在往後的競爭環境中獲得成功。但是,多少才算是太多呢?當我們的支持變成了壓迫,對孩子來說就是太多,多到無法承受;當我們提供的機會變成一種要求,就是太多;當孩子的日程表安排超過他能應付自如的活動時,就是太多。書中的每一頁都充滿著父母可以嘗試的積極建議、故事和活動,家長閱讀這本書後,都會感覺自己更有能力扮演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書 名:你可以自由—讓受虐婦女不再暗夜哭泣
著 者:吉妮‧妮卡西(Ginny Nicarthy)、蘇‧戴維森(Sue Davidson)
譯 者:梁秀鴻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

  翻開報紙,一則則的家庭暴力事件觸目驚心,雖然〈家庭暴力防治法〉已於一九九九年六月二十四日通過,但是,感慨的是家庭暴力事件並未因家暴法的通過而減少。事實上,在家庭暴力事件中,公權力的介入與協助固然不可或缺,但遺憾的是,受虐者常陷在沉溺式的愛情裡,難以超脫。想要改變現狀很辛苦,也令人害怕。但無疑的,受虐者如果要重新擁有一片藍天,如何拉拔自己則顯得更為重要。

  《你可以自由》一書,著者以其輔導受虐者二十多年的經驗,道出了受虐婦女痛苦不堪的心境,混亂至極的思緒,乃至於殷殷的期盼—自由、自信與獨立。著者點出虐待的行為,不論是毆打、精神虐待或性虐待,其實都是一種操控他人,貶抑對方的模式,並破解傳統打是情、罵是愛的迷失。因為施虐者可以得逞,仰仗的就是對方的情感與倚賴。此書文字淺顯,譯筆流暢,沒有教條,沒有責備。有的是經驗的分享,心境與期盼的契合。

  走出不幸的婚姻是困難的,走出恐怖的暴力婚姻尤其困難,《你可以自由》一書協助與提供可遵循的方法,教導受虐婦女如何按部就班的做決定、訂計畫;著者更舉出各種實例,針對受虐者可能的心路歷程,提出一道又一道的練習題,鼓勵受虐者勇敢的面對自己的陰暗面,理性的檢視施虐者的行為與語言,使受虐者有機會從混亂的感情與思緒中,把自己梳理出來,重新認識自己、看清婚姻暴力的本質、擺脫暴力的婚姻,重拾女人的自尊與自信。

  生命何其短暫,我們又怎能讓自己一直陷溺在這種可怕的情境中,而喪失了生命中本就應享有的快樂?受虐者不要孤立自己,要走出去主動與可靠、願意傾聽的人往來;尋求專業、可靠的協助,了解各種解決途徑的得失,並勇敢的走出婚姻暴力的樊籠,奔向充滿快樂與希望的未來,《你可以自由》這本書值得大家來閱讀。


書 名: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這一班
採 訪:蘇嫻雅
插 畫:凌群
出版者:時報文化
出版年:民國九十年

  臺灣有這麼多學校,同學們能畢業三十年還見面頻繁的不多,特別是大家分屬於不同的崗位,人生觀、生活態度也不盡相同,卻能越過外在的相貌、體態、身分,完全不需要假面具,不需要有負擔,甚至不需要太多言語,就可以疼惜接納對方,真誠相聚,這樣的美好經驗,在我們的社會中也是不多見。

  《都是這樣長大的—我們這一班》一書,是淡江大學數學系同學到了第三十年的同學會,提議把每個人的心路歷程記錄下來,貢獻給大眾的一份「歷史文件」,因為,他們的生涯與成長,是那個時代、那個環境、以及臺灣社會在那個時代與環境中的一個解剖樣本。此書是由《中時晚報》蘇嫻雅採訪淡江大學數學系畢業三十年這一班中之三十八位社會菁英,挖掘他們的人生精華,分享他們成長過程的喜怒哀樂。例如書中臺聯電訊財務長馮清文這篇〈對人好;一路有貴人相助〉,乃敘述他從研究所畢業後在職場上所親身經歷的點點滴滴,或許也曾經發生在你身邊的事,想想你待人處世態度是否與他相同,是否能秉持「好人有好報」、「危機就是轉機」的心情去面對一切。

  這一班大致分為兩類:老師與老闆。這兩類人的性格完全不同,生命歷程也展現出迴異的色彩,值得探討。從事教職者,生活多半平順,不管是大學校長、教授、中學老師或小學校長,都已經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一定的成就,有些人還打算放下教鞭,做個怡然自得的人。當老闆的就不同了,他們已經接受過一次一次的挑戰,面對日益艱困的大環境,他們多忙於尋求突破之道,大部分人並沒有想要就此歇腳。介於兩者之間的,就是事業機構的高級主管,他們多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奮戰數十年,工作已經成為生活的一部分。

  這一班,真的真的不一樣。此書也非常非常的不一樣,它不是為了銷路而寫,不是無病呻吟,也不以取悅市場為目的。它提供了一個縱觀的角度,讓我們更貼近這個大時代,了解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在這個時代中的角色,值得所有年齡層的讀者細細品嚐。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