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於名貫全國的赤崁樓等府城古蹟,鎮北坊是這幾年才引起注意的府城庶民文化區。它最大的特色在於許多散落在老街小巷內的古厝,像古名「大銃街」的自強街就保存相當多的古貌,想要遊覽這個地區最好的方式,就是花上一個下午,以「慢遊」的方式穿過平常庶民生活區,從中尋訪老祖先的生活痕跡。清領時期,鎮北坊因把守出入要地,設有不少軍、公家單位,如:台灣縣署、鎮總署、左營、城守營‥‥等幾乎全在此區,街道名稱也由於官兵的出入而產生了總爺街(今為崇安街)、大銃街(今為自強街)等較為剛毅的街名。又由於此地為交通要地,往來的貨物往往在此集散,因此又有米街、豆仔市等市集產生,隨著漢人來此定居、開墾,民間宗教信仰的寺廟也一一出現。
台南公園
台南公園是府城最早的一座公園,建於清康熙23年(1684年),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園區最高的雨豆樹下,也是清代秋決死刑犯的刑場,由於園區鬼氣森森,日治時期在將此地改建為熱帶實驗林木公園時,也從善如流的在北側高地設置了假山流水,以化解百年冤氣。公園的鎮園之寶-「燕潭」,一般人多以為是人工湖泊,但據古書記載,它為昔日文元溪的源頭,當年船隻可以由外海推進到這裡。此外,公園內還有一座清嘉慶年間的「重道崇文」牌坊,是台灣少數表彰公義的牌坊,為當年清廷表彰貢生林朝英獨立捐資萬金修建縣學文廟而建的。牌坊原立於今台南市南門路刑警隊前,後來因為闢建南門路,而遷至台南公園現址。(北區公園路356號)
總爺古街
沿著崇安街走到和北華街71巷交口處的「頂土地公廟」,漫步至忠義路的「下土地公廟」這段路正是清代有名的「總爺街」(所謂總爺,職位類似於現今的警政署長或警備區司令),這條當年因官員常進出總鎮署衙門(現為陸軍兵工廠與中山公園處)而形成的街巷,是清代城外經大北門進入府城內的重要通道。
清朝時,府城由於地形陵谷起伏,易有盜賊入侵,因此街坊多造成丁字形、工字形或階梯形,以阻擋敵人攻勢,並方便防禦。總爺街是當時的重要街坊之一,即是採兩端路口各建一座土地公廟以守護街坊的方式而成的街道。位於街頭的頂土地公廟建於清乾隆年間,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不過現今的樣貌為民國82年重建時的新貌。頂土地公廟的前身為總鎮署周圍的大營盤城兩側轅門所奉祀的土地公祠,算是官方設立的廟宇,每逢初一、十五,文武衙門都要在此祭拜土地公,由神帶相帽與廟頂翹脊,可以看出它的廟格甚高。在總爺老街兩旁,仍保有一些傳統店屋。根據當地耆老表示,總爺街的地理屬「蜈蚣穴」,頭部的位置在頂土地廟,尾端在下土地廟,頂土地廟兩側V字形街道就是蜈蚣的鬍鬚,蜈蚣的36隻腳就形成本地36戶富商,古稱「九萬二十七千」,意思就是有9戶有萬貫家財,27戶是千銀百兩階級。在當時,沒有三兩三可是住不起這條街。(崇安街、北華街71巷交叉口∕台南公園斜對面)
開基玉皇宮
這是台灣最早奉祀玉皇上帝神像的廟宇,創建於明永曆24年(1670年),至今有340年歷史。明鄭時期被渡海來台的漳泉人士隨身供奉至此,在今天現址建造一天壇供奉,成為台灣民間奉祀玉皇上帝的開始。
開基玉皇宮是道教廟宇,香火鼎盛,信徒絡繹不絕,熱鬧滾滾,其中有不少信眾是到廟中「祭改」、辦陰事的,所以常可看到信眾在香爐旁燒紙錢。(北區佑民街111號)
興濟宮
興濟宮主祀保生大帝,是全台建造最早的大道公廟,是三級古蹟。因為要有別於西門圓環的「下大道公廟」-良皇宮,因此又被稱為「頂大道公廟」。
保生大帝是泉州同安籍移民的信仰寄託,是道家的神明。保生大帝生時以醫術高明,道德高尚見稱;羽化登仙後,被奉為能治百病的醫神。清同治末年牡丹社事件發生後,開山撫番成為後期防務的重點,開山撫番必須深入蠻荒,終日與瘴癘為伍,官兵如遇疫病滋生,都要前來府城祈求保生大帝靈祐。欽差巡撫部更飭令地方官應於初一、十五拈香,春秋二季致祭,於是興濟宮香火鼎盛,竟成為府城最熱鬧的大道公廟。(北區成功路86號)
大觀音亭
大觀音亭是府城內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觀音廟,甚至擁有一條少見的參拜大道-觀音亭街。大觀音亭鄰著興濟宮,兩廟中間只以一間矮小的「官廳」銜接。
大觀音亭歷經多次整修,多了不少的雕飾,其中燕尾脊上華麗繽紛的剪黏裝飾,是閩粵一帶獨特的廟宇建築藝術,它必須先由泥水師傅以鐵絲彎繞出骨架,再以泥土塑形,剪黏師傅再以鮮艷的陶片、瓷片或琉璃嵌入未乾的泥塑上,再以釉燒的方式勾勒出栩栩如生的人物表情,由於製程繁雜,現今已少有人製作!廟內副祀的月下老人,據傳相當靈驗,想要祈求好姻緣的人,可以到神像前擲筊杯,得到允杯後,再到月下老人身上披掛的紅絲線中抽取一條紅線放在身上小心保管,如果那天發現紅絲線不見了,就表示在那一、二天內所遇到的異性就有可能是自己的另一半喔!(北區成功路86號)
烏鬼井
順巷狹窄的街道漫步而行,跨過長北街來到對面的北華街,往下走到底就會看到這口年代超久遠的井。烏鬼井位於昔日的「大銃街」,由荷蘭人命黑奴所開鑿的,因為要有別於供荷人取用的「紅毛井」,而稱為「烏鬼井」。以前烏鬼井水源豐盛,遇大旱也不會枯竭,因鄰近碼頭及南北通衢的大街,往來船隻與附近居民必定在此取水以供日用。日治時期,烏鬼井曾遭填塞而中斷使用,民國44年台南市文獻委員會挖掘加以修復之後,因為水源清澈,昔日居民常取井水食用、做豆腐。自來水普及化之後,大家開始不再取用烏鬼井的水,於是加蓋封井,並立碑為記。(北區自強街146號)
三山國王廟
「三山國王」是客家人的守護神,指的是「中山、明山、獨山」三座山神,早期台灣肥沃地區多為閩南人所居,客家人只能往山區開墾,由於山區瘴癘叢生,謀生不容易,加上山區有嚴重的「番害」-山地原住民,因此能在山裡發揮神威、保護鄉民、且又能和鄉民「溝通」的三山國王,就順理成章地成為台灣客家人重要的守護神。
建於雍正年間的三山國王廟,原為潮汕地區同鄉集會之所及商旅府城的暫居之處,所以又稱為「潮汕會館」。它在建築上有著客家人的樸實本色,簷角只是在平直的屋脊線兩端拉起微微上揚的弧度,宛如一抹含蓄的微笑。相較閩式廟宇張揚華麗的翹角、藻頂及龍柱雕飾等,黑瓦白牆的三山國王廟,別有一番古樸莊重的味道。此外,整體格式為為三殿三進式建築。正面看來就像三座三開間的殿宇並排,是台灣少見的客家廟宇建築。(北區西門路三段10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