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鄧公國小 用小習慣實踐大夢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鄧公國小

  鄧公國小推動閱讀的方式,沒有過炫的花招,重視的是孩子的扎根教育,對於實踐閱讀的理想,學校認為從身教做起就對了!。
 

鄧公國小的孩子因為閱讀變得更快樂。(潘云薇攝)  位於新北市淡水區的鄧公國小是一所具學校本位特色的藝文學校,創校13年來,歷經9年一貫課程的試辦經驗,經過設計學校本位課程的行動研究,專業對話訓練,也參與教育部大手攜小手課程深耕專案成長,校方最終還是期待打造一個快樂閱讀的兒童天地,回歸到學習本質,建構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培養終身閱讀習慣。
 

  投擲心力有多大,可從得獎資歷看出戰績顯赫,96、97、98、99年度臺北縣閱讀績優學校, 97、98、99北縣推動班級讀書會績優學校,98、 99年北縣讀報教育績優學校,98年臺北縣國小閱讀滿天星4顆星…。今年更以「悅閱嶽鄧公」方案獲得教育部評選為100年度閱讀盤石獎學校。
 

  教務主任吳惠花表示,學校推廣閱讀光有亮點,吸引學生是不夠的,鄧公國小注重是孩子的內部蘊養,致力於閱讀扎根教育,「嶽在高原,地在咫尺,更在平實。」清楚說明了學校推動閱讀的核心,燃起閱讀的動力看起來很遙遠,但只要從平常落實了,它自然變成一種習慣,學童也會發自內心享受閱讀的樂趣,明白閱讀所帶來的價值意義。
 

閱讀教學 用對方法

鄧公國小從扎實的教育,養成學童閱讀的習慣。  在要求學生重視閱讀前,吳惠花認為,教師必須以身作則,帶頭推動閱讀,打造優質的閱讀氛圍。為提升教師指導學童閱讀的能力與技巧,學校特地於週三教師進修時間安排一系列專業成長「閱讀工作坊」,希望打破過去教師只傳授答案的教學思維,拓展孩子對文本及潛在概念的詮釋與理解歷程。
 

  為此還邀請知名學者吳敏而博士,指導學校老師如何在閱讀教學過程中,協助學生自己找到閱讀內容的文本訊息,不斷抽絲剝繭,從文本再證明自己的說法,並問出好問題。吳惠花強調,閱讀教學是相當重要的一環,透過萌發過程,能啟迪學童的好奇心,在閱讀過程中獲得更多訊息與樂趣,相反的,教師若強迫學生接受某種閱讀訊息,勢必會干擾兒童的學習意願,降低閱讀興趣。
 

  有了良好的閱讀教學策略,鄧公國小意識到九年一貫的教育課程,語文教學時數明顯不足,特地將閱讀融入各領域教學活動中,全校都必須利用一節彈性節數,進行閱讀教學活動與系列性閱讀。讀本由學年團隊和領域小組交叉討論,教師依照內容再加以活用,進行課程設計教學,引導學生延伸思考,並進行語文遊戲。
 

  加入一節彈性節數進行閱讀教學活動,校方認為還是不夠。所以,訂定每週四早上7點50分到8點30分作為全校72班,2,000多位學生的共讀時間,在這靜謐的晨間時光,所有社團停止活動,學年活動甚至行政會議也不得進行,手邊一切活動皆必須停下, 只做一件事, 就是「閱讀」。
 

學生努力作讀報整理。吳惠花表示,鄧公國小位於淡水區鄧公里,校名與境內國家三級古蹟鄞山寺(又名鄧公廟、汀州會館)有著深厚的淵源關係,為了讓學生瞭解校史緣由典故,今年書香日前夕,學校排除萬難,架設資訊科技與網路設備,以趣味的戲劇演出方式,透過網路直播,進行全校性共讀。
 

  校長李永霑當天更是帶頭扮演故事爺爺,娓娓道出「鄧公的前世今生」,鄞山寺內供奉定光古佛,因「定光」與「鄧公」之閩南語讀音相同,又稱鄧公佛…
 

  李永霑說,校內學生住在學區內多年,對周遭一景一物早已習以為常,擁有300多年歷史的鄞山寺,是非常珍貴的三級古蹟,希望藉由共讀「鄧公的前世今生」,讓學生瞭解社區與學校的關係與情意,進一步體會學校及社區也是一本蘊藏智慧的大書,值得共同閱讀。
 

一個都不能少 推動弱勢輔助計畫

學校師生共同沉浸在書香氛圍中。(潘云薇攝)  針對弱勢閱讀學生,鄧公國小也特別關注,為了讓弱勢學童在閱讀的道路上至少有一位夥伴在旁協助,學校和淡江大學資訊與圖書館系四年級生及研究所學生合作弱勢輔助方案,於每週一下午1點到4點,以一對一方式陪同弱勢孩童進行閱讀及課業指導。
 

  吳惠花回憶,實施弱勢輔助方案第一年比較辛苦,小朋友以為大哥哥、大姐姐純粹是來陪他們作功課的,後來在淡江大學、鄧公國小與家長三方面協調下,以折衷的方式,先花半到1小時指導學生寫作業,再進入閱讀時間,這樣學童也能放下心中包袱,享受閱讀。吳惠花說:「3年下來,不敢說績效有多顯赫,起碼學生開始喜歡上讀書,學校有位過動兒,每天都期待週一的到來,使我感到相當欣慰,覺得一切都值得了!」
 

  對鄧公國小而言,閱讀不只是校內學童享有的權利,世界還有許多角落的小孩,連讀書的機會都沒有,為了讓學生懂得將心比心,用愛關懷其它地區弱勢的孩童,學校將閱讀與公益活動作結合。
 

  除了在購買共讀書籍時,會多添購幾本圖書作為捐贈用途外,也鼓勵孩子將閱讀過的二手書籍,累積到達一定冊數後,由圖書館邀請家長會共同捐款與捐書給社福團體,像是96、97、98、 99年樂山療養院捐款及捐書活動、送愛到緬甸等。吳惠花認為,學生參與關懷活動,不但能學習共享的概念,弱勢兒童也有機會與大家同步成長。
 

從聽到說 心胸變得更遼闊

  愛聽故事是兒童的天性,鄧公國小特別將星期二早晨,定為故事媽媽家族說故事時間,由故事家族志工到各班進行說故事活動。自97年開始,學校藉由故事媽媽家族豐富的說故事經驗與資源,舉辦「小小說書人」培訓活動,讓中高年級學生接受說故事訓練,學習將故事背後的意涵表達出來,並在96學年度下學期開始到低年級各班練習說故事。
 

  97學年度迄今,學校會定期安排已完成一年培訓課程的「小小說書人」成員,到低年級班說故事給小朋友聽,今年還加入新北市白話文補充教材,經由說故事與聽故事的歷程,引導孩子走入書本的世界中
 

說書人培訓活動,小朋友唱作俱佳。  面對說書的活動,小朋友從一開始生疏、害怕的神情,到足以獨當一面,自信地說出故事內容,甚至願意主動尋找故事題材,說故事給學弟妹聽,是吳惠花樂於看見的結果。她表示:「這就是閱讀帶來的正面影響,小孩從被動做這件事,到樂於做這件事,學會主動分享資源的觀念,心胸自然變得更開闊,格局也就更高了。」
 

  此外,學校還會安排已受訓一年的「讀報小天使」成員,到各班進行讀報,並舉辦有獎徵答活動,鼓勵孩子養成閱報習慣,亦利用週五中午「鄧公萬歲」時間,或與國語日報合作「學生閱讀寫作指導」,進行讀報發表活動。三年級生黃麒表示:「養成讀報習慣,不但寫作能力進步,也從報紙獲得許多知識,像是第8 版的科學教室,讓我瞭解馬來貘的生活習性,第7版語文天地則體會到文學寫作的樂趣…」
 

讀者也能變身專家

學校成立「閱讀工作坊」,進行教師閱讀教學指導。  鄧公國小推廣閱讀的決心,不只如此,為了進一步領會作家的寫作思維,吳惠花會事先採購作家的著作書籍,經過親師生閱讀後,每學年至少舉辦4次「與作家有約」活動,邀請作家面對面進行近距離互動。因為事前作足功課,不管是 97年作家哲也、周姚萍;98年廖炳焜先生及蕭蕭先生;99年的向陽、廖鴻基、張又然…,大家皆熱情參與,也能針對文章或繪本內容作深度對談,討論作品的文本訊息。

 

吳惠花指出,接下來鄧公國小會強化較薄弱的自然科普閱讀部分,陸續邀請自然生態、數理作家到校園與親師生對話,這學期目前已找來劉克襄,從食物談到自然生態的關係,大家開始關心周遭的生態環境,也不會再將閱讀局限於固定的書籍類型。她說,除了不良讀物不該沉迷外,閱讀就是要不挑食,視野才會更寬廣。
 

  未來鄧公國小不只要與作家約會,希望孩子也能成為作家,學校將釋放更多發表作品的空間,鼓勵學生寫作,展現屬於自己的創作思維。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