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我看《傷心咖啡店之歌》

文:蔡佳雯(國立政治大學學生)

著 者:朱少麟
出版社:臺北,九歌出版社
出版年:民國85年初版

  「我們都好比湯圓,」教授說,「不管你是哪一顆,這鍋中的水滾了,大家都熟啦。」
  「這個比喻不合理,」另一個學生反對了,「每粒湯圓的材料都相同,怎能拿來比喻芸芸眾生呢?」
  「材料相同,可是際遇不同哪!」教授笑盈盈說,他舀起一粒湯圓,張口吃下了它。

  這是書中吉兒的老師和一位學生的對話,我想這段話正好為這本書下了註語,也可說是全書的主旨─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局。

  初看此書已是一個月以前的事,當時深深沉陷在著者營造的感傷氣氛之中,為書中茫然度日的臺北人悲哀難過,同時也為自己竟有這樣的情緒而悲哀難過,不知何時起我也像個「臺北人」……。

  而後當我發現著者朱少麟是臺灣嘉義縣人,我恍然大悟自己何以會受到這本書如此大的牽引與衝擊,我想朱少麟是以一位異鄉過客的觀察與心境來描述寂寞又冷漠的臺北人吧,難怪我時時讀來「心有戚戚焉」,原來同是天涯淪落人。以一位寄宿在臺北生活的遊子而言,沒有一個地方不是陌生疏離冷淡的,即使走在洶湧人潮裡,寂寞也不會放棄欺侮一個孤單的人。這或許是著者對於臺北的描寫中全然沒有溫暖希望的原因吧。

  據說,朱少麟從未寫過散文與小說,一出手就是一部長篇鉅著,所以被譽為天生吃這行飯的作家。以一位從未在文壇耕耘的人,這樣的成績誠屬斐然。

  我以為這是一本探討「人生哲學」的書。其實每個人都會按照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生活,就像是專為自己建立的一套哲學,一方面遵從它成為它的信徒,另一方面也改變它充實它化身為它的真主領袖,雖然有時會很盲目,不明白自己究竟要的是什麼,但清醒過來時就又會繼續修正,建立一套更適合的生活目標生活方式,而這就是我所謂的「人生哲學」。書中主要人物很明顯的被塑造成某些哲學派別的忠實信徒,例如天之驕子海安是「無可救藥的唯我主義者」,身為記者的吉兒是「理性的人本主義者」,這兩方經常有激烈而精闢的討論,印象最深刻的是談到對「自由」的見解,摘錄如下:

  「那自由是什麼?」小葉問。

  「自由並不存在。這兩個字只是人類跟自己開的一個玩笑。自由像風,只存在於動態之中,當你的智識、你的文化教養讓你意識到『自由』這個概念時,自由就永遠不存在了。」海安答道。

  「自由來自愛。不只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愛,還包括對一切理想的追求。當你心中燃起那種火一樣的熱情,在自己的意志驅動下,全心全意,不顧一切阻礙去追求,別人非難你,不怕;環境阻撓你,不怕;因為你已經完全忠於自己的意志,那就是自由。」吉兒說。

  本校新聞系林芳玫老師說她快四十了,所以她能懂書裡想表達的意思。我只有她的一半歲數,對於存在主義對「自由」的討論不甚明白,大概也算是可原諒的吧。當我看到這段話時,只有一種感覺,就好像是被雷打到了一樣既驚恐又疼痛,餘悸猶存,但同時也敬佩懾服。這本不是我平日會思考的課題,就算現在遇上了也想不出解答。我嘆服的是海安的見解,不知怎麼,我這樣理性的人本主義者會倒向無可救藥的唯我主義去了,大概是「自由來自愛」那套說法我已經膩了吧。

  除了前述海安和吉兒以外的主要人物還有:一心一意賺大錢的拜金主義者─藤條,不顧一切只想追隨海安的小葉,有點迷惘有點空虛的職業婦女─素園,以及沒有目標什麼都不想要的馬蒂。

  我以為馬蒂的沒有目標,是用來反襯其他乍似有目標其實也很茫然盲目的人們。海安好像什麼都有了,但他沒有愛,別人的愛他不要、不珍惜,卻去追求虛無的耶穌;吉兒只是理性上告知自己並不愛海安,情欲上未必,不然何苦守在海安身旁?小葉以為她是為海安而活,除了他沒有人能擄獲她的芳心,而且一旦失去海安,她也會跟著香消玉殞;籐條崇尚金錢的力量,專心致力於賺大錢,他以為只要有了錢,人生就會快樂無比;素園是最空虛的了,她經常上課,上一種近乎宗教的靈修課,她也想當個有錢人,擁有和普通上班族不一樣的生活,她以為這樣就是幸福。

  這些人好像都有明確的目標,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好像只有馬蒂真是漫無目標的活著,但故事的結局倒說的明白了,這些人其實也同馬蒂一樣迷惘的,不,我以為馬蒂是最清醒的了,她很清楚她的目標,她迷惘的是為何她想要的─也就是什麼都不想要─必須迎合大眾的心情呢?為什麼她連什麼都不想要的自由也沒有?所以我認為在其他人裡只有馬蒂對自己是最誠實坦白的,結局裡著者對她作這樣的安排不是悲哀,而是解脫。

  雖然最後傷心咖啡店解散,但每個人都經歷了一段成長,開始懂得自己真正想要的,又建立一套新的更適合的人生哲學,或許這就是著者希望的,她希望每個人在讀過以後,也能停一停想一想自己的生活,給自己一個答案。

  最後提到的是我對這本書的一點批評。我以為小說最難的地方就在於讓讀者信服,相信這是真實而不是無中生有,我們都知道小說的一大特點就是虛構,著者必須說服讀者相信,才能使讀者為書中人物動情,我以為著者朱少麟描寫最貼切的就是漫無目標的馬蒂,因為她很真實的代表了茫然度日的每一個人。最不真實的,是集財富、美貌與智慧於一身的海安。我無法相信世上有這樣完美的人,以致於當我讀到「海安的軀體之美,面容之美,集合了純潔夢幻境地與色情想像深淵之大成的,神祇之美。」我只有愕然失笑。

  我想海安代表是一種象徵,一種包含人世間所有欲望後仍然茫然的象徵。也許著者用他來反襯,告訴我們即使什麼都有了,也可能一樣會茫然會寂寞,會有一些想要可是仍得不到的難以填補的欲望。

  但是有必要將海安誇大為這般完美嗎?是不是已經超過了適當的範圍?這是我的質疑。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