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992年到1994年,遠流出版公司成立了最早的電子書工作室,目標是要建構中文線上百科全書,此外,還投資一千萬元做了〈老鼠娶新娘〉的光碟片,得到許多出版獎項的肯定,成本也有回收,但最後因為國內電子書的環境仍未成熟,還是撐不下去。
到了1996年,我們再推出「遠流博識網」,以遠流出版品為出發,結合外界相關資源,予以加值設計,為上網讀者創造更高的閱讀價值,使有限的閱讀延伸為無限可能,那時光賣遠流自己的出版品,一年的營業額就可以達到6、7千萬元。
有了這個成績,我堅信不久的將來會是電子圖書館的世界,為了搶先占據樞紐性的位置,我們再接再厲,於2000年成立智慧藏學習科技公司,花了一億三千萬元與中國方面談判簽約,取得《中國大百科》的10年使用權,建構了一套線上百科—「百科資料庫」(後來又加入大英百科)。
我的目標是希望「百科資料庫」能夠如「知識自來水」般,家家戶戶都有,一開就可取用,但這顯然是太過樂觀的想法,原先寄望由政府出錢補助全台灣600萬家戶安裝,文建會與新聞局都未同意,最後只能靠賣給圖書館來回收成本,以遠流一年需要4千多萬元來維持旗下20多個技術團隊的開支額度,目前約有三分之一還要靠向政府單位提案才能勉強維持。
台灣數位出版議題
為什麼現在的電子書不能吸引讀者?很簡單,因為不同的載體會有不同的規格與設計需求,如果一流的美術設計專家都還不懂如何為電子書建構合適的設計,又能如何吸引一般大眾?
在這種情況下,目前在台灣的電子書市場幾乎都沒有營業額,也就是在數位出版價值鏈中(以智慧財產為共同核心,連結創作端、出版與製作端、流通端和閱聽端的體系取捨),不但出版與製作端充滿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流通端的問題更形嚴重。
分析歸納目前國內數位出版鏈的主要議題,包括(一)創作端(內容):公版權(公共版權、政府資源與私人捐獻)與私版權(版權狀況與檔案管理)的問題。(二)出版與製作端(技術/製作):各出版社排版格式依舊紛亂,須經重新整理轉檔(包括Ptoe拆版、檔案整理、規格設定、Mmatadata、字形管理、內容加值與加密等。)(三)流通端(流通/交易):如online/offline的閱讀服務,以及DRM、CMS、FTP等等技術。(四)閱聽端(使用者):包括B2C個人消費與B2B對圖書館與企業,有關消費習慣、身分認證、閱讀載體(PC、手機、PDA、Ebook)等課題。
要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各部門的通力合作,其中,出版業者與各圖書館之間應該要建立一個對話的窗口,了解有關數位出版品的功能和彼此的需求程度。當然,出版界自己先要設立一個所謂的電子書的烏托邦(Book-U-topia),才能與硬體業及各圖書館間進行溝通與合作。
數位出版品的現況
其實,像美國、加拿大、日本、韓國,甚至中國的數位出版已有長足的進展,就以韓國而言,其數位出版市場一年的營業額約有10億元新台幣;而中國則是以其驚人的速度,在幾年間便完成13萬本電子書的出版(但版權問題是否clean?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相對而言,台灣出版業者投入數位出版的顧慮便有很多,例如(一)尚無系統化的投入數位資產管理。(二)數位出版品尚未形成產業效應(亦即穩定而長期的獲利模式)。(三)出版電子書是開拓新商機,或侵蝕紙本市場的疑慮。(四)版權版稅相關問題尚未妥善解決。
至於國內數位出版先驅者之一的遠流集團,在前述四項顧慮上還是在做突破的努力。例如,在數位資產管理方面,遠流目前在做的是多媒體光碟、百科資料庫、數位資料建置、電子書及流通平台的研發等,並花了3百萬元成立一間具有恆溫恆濕裝置的檔案庫房。
投入這麼多的資金與心血,成果是製作同樣一張〈老鼠娶新娘〉的光碟片,從一千萬元新台幣降為19美元,這對於圖書館來說,應該是可以負擔的購買價格,自然也是出版業者的商機。
數位圖書館的未來
數位出版品,或者說電子書,未來的可能性可以說無限多,出版業者也樂於見到未來圖書館可以因為與數位出版的合作、連結,擴充圖書館原有的功能,如透過分享機制組織閱讀俱樂部、購書建議、更好的跨館際服務等等。
一般出版社也可藉由國家的力量,設立數位圖書館(各種出版品的PDF檔都可建置一份)扛起文化大任,相信未來圖書館的文化價值與地位,一定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