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期待中的夢幻博物館

文:邱奕嵩

  博物館見證了地方的產業發展,也促進了地方的繁榮,但台灣還有許多地方,雖有強烈的人文特色,卻沒有博物館作有效的整理與傳承……

  可以想像嗎?當你在永和喝完豆漿後,繞個兩三個紅綠燈,可以轉進「豆漿博物館」,滿足口慾之外的心靈饗宴。在這裡,你可以看到豆漿的製作過程、盛裝豆漿的各式器皿,也可了解永和豆漿的演變歷程;累了,你也可以在放映室內,欣賞豆漿或燒餅油條製造過程的影片;或者永和與豆漿的發展史。當然,離開這裡,你一定會帶走幾件紀念品,甚至買些原料,回家自製豆漿。

  當然,這個想像在目前來說還是超夢幻,但只要去做,台灣的博物館發展,還有許多無限的可能。

  現在,在北投,有溫泉博物館;在坪林,有茶業博物館;在鶯歌,有陶瓷博物館;在平溪,有介紹煤業發展的博物館。許多博物館見證了當地的產業發展,也促進了地方的繁榮,但台灣還有許多地方,雖有強烈的人文特色,卻沒有博物館作有效的整理與保存,傳承地方文化主管機關是該好好評估興建博物館的可能性,不但可為地方打造重要的文化地標,也可讓觀光產業的配套設施更完備,增進旅遊深度。

  八里十三行博物館所帶來的人潮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在人潮之外,八里因為十三行,使得地方的形象更突出,遊客搭渡船到左岸的動機更強烈,八里的文史典故也在無形中留在每個遊客心中。對地方來說,可謂一舉數得。

  以大台北來說,除了前述永和豆漿博物館外,北海岸每年都會舉辦風箏節的活動,如果當地能配合海洋及風力特色,也具有發展「風箏博物館」的本錢;甚至在三重新莊地區,也許沒有深厚的人文特色,但此地正是三十年前,南部人北上打拚的大本營,若在此地,興建類似「出外人博物館」,其實正是台灣經濟起飛的縮影,也是另類的經濟史館;而年輕一代也可藉此了解父母們當初離鄉背井的辛酸。

  離開台北,大溪的豆干聞名遐邇,地方發展又極富人文特色,但當地缺少具有代表性的博物館,若能在此打造「大溪豆干博物館」再恰當不過了!

  再往南走,竹苗地區至少要有一個像樣的「客家博物館」,苗栗每年都辦假面藝術節,也應長期規劃一個「面具博物館」。

  以此類推,可以發展為博物館的條件不勝枚舉,台灣許多人文薈萃之處,地方特色尚待形塑,台灣的形象也須提升,發展博物館正是達成這些目標的有效途徑。

  博物館是一個國家文化與觀光建設的重要指標,而台灣在這方面的努力,顯然還與經濟成就不成正比,現在政府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行政院也將「拚觀光」列入重要的政策目標,此刻,該是好好推動各式博物館的絕佳時機。而已經有博物館的地方,還要致力豐富館藏,不要徒有「博物館」之名,而只有「文物館」之實,博物館還匱乏的地方,也許還不必好大喜功,但先朝「一縣市一館」的目標慢慢推進,讓「文化立國」真正落實,而不是永無兌現的競選政見而已!

  期待有一天,我可以告訴你:「我不是在博物館,就是在往博物館的路上」。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