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詩歌與人生:意象符號與情感空間》讀後感

文:鄧秋燕(屏東縣新生國小教師)

著 者:吳曉
出版者:書林出版社
出版年:民84

一、導論─關於詩的本體論思考

  「詩」是什麼?詩是由意象開始的。當詩人進入構思,首先把握的是意象;在創作進行過程中,他要處理的,也是意象;在結束時,仍是意象。因此,意象構成詩歌創作的整個過程。所謂「意象」就是詩人主觀情意與客觀對象的複合體,詩的思想通過具體的物體得到表現。總而言之,詩是一個獨立自足的意象符號系統,意象成分與非意象成分的結合構成了詩,而意象是來自於表象,意象運動的最終目的是創造詩的情境。

二、意象作為符號

  創造符號、運用符號是人類最基本的精神活動。而詩歌裡的意象符號是藝術符號,是在具體事物中包含著強烈的抽象意義。符號有兩個基本構成成分,即成分(能指)與被表示成分(所指),在意象符號中,表示成分是指事物的表象;被表示成分是指這一符號所表示的情感與意義。例如:在桂林/小小的動物園裡/我見到一隻老虎。在這裡,符號的「能指」是以動物學來說明老虎的特性;而「所指」所表達的意義是:一個勇猛的靈魂被困禁所產生的痛苦。因此,詩的創新就是意象符號的創新,而符號的創新有賴於新的能指與所指關係的建立。能指與所指關係的任意性,給詩人的創造開闢了廣闊的天地。

三、意象的生成及分類

  在前面提到,意象是由表象經過情感處理後產生的「情感表現」。由表象到意象的生成,這一過程大體分為兩個階段:(一)前意象狀態的表象分解。(二)確定意象的表象選擇。這種分解與選擇是融合在一起,無法明確區分的。換句話說,表象的分解與選擇,是感知由淺入深、由外入內、由粗到精的深化過程,使自然物由感知對象達到向情感對象的轉化,這就是意象的生成。

  意象的分類:(一)從意象的主客觀成分看,可分為主觀的意象與客觀的意象。(二)從意象的表現手法看,可分為描述性意象、擬情性意象、象徵性意象。(三)從意象在詩中的存在狀態看,可分為景內意象與景外意象、顯意象與潛意象。(四)從意象的內容上看,可分為自然意象、歷史意象、現象意象。

四、意象的外在美感(意象的構成之一)

  意象是客觀物象與詩人主觀情思的融合,是「意」與「象」的高度統一。因此「象」就必然有其外觀形式上的審美意義,具體可分為視覺美及聽覺美。在詩歌藝術中,又以視覺感官對形式美的傳達為主要的。視覺美可分為形體美、色彩美及動態美,其中以光與色的美最為主要。詩要追求意象的外在美,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處理好光與色的描繪。因為,對色彩的感覺,是人類視覺感官的重要功能之一,經驗告訴我們,色彩最易進入記憶的內容。做為一位詩人,應注意對色彩的觀察,培養對色感的捕捉能力與表現能力,以完成詩歌意象美的創造。

五、意象的內在含量(意象的構成之二)

  詩人對於外在世界的情感反應,是否能產生豐厚的意象內涵,主要來自下列三種心理機能的交互作用:一為感受力,二為想像力,三為理解力。感受力的強弱決定情感的強弱,想像力可強化感情,理解力可深化情感。另外,意象的「簡化」過程,是將蕪雜的意象進行清洗、梳理,留下最能體現情感特徵的意象來表現情感。

  為了使意象的內涵真正豐富與博大,意象必須指向人類深層意識,主要有三類,就是關於人自身生存、發展的「生命意識」,表達社會和文化環境的「歷史意識」,以及表達人類存在的自然環境的「宇宙意識」。

六、意象與直覺

  為獲取新穎、鮮活、豐富的意象,必須透過直覺活動。直覺活動包含了感知、情感、想像與理解的全部過程,它具有直接把握客觀事物的外觀形式和符號意義的能力,而詩歌意象,作為意與象的結合體,採集和獲取,正需要直覺的參與。因此,直覺是獲取意象最基本的方式。

  直覺思維是一個複雜的過程,其進層層次為:心覺、感知及領悟。透過這三層次,詩人將感受、情感、理性熔鑄在一起,為詩帶來恆久的生機。

七、意象與視角

  所謂視角,指的是創造主體把握外在世界所採取的一種角度,是詩人在表現時所憑依的立足點、位置、方向等。它是主體與客體之間關係的反映,也體現了創造主體對審美對象的把握方式。

  詩的意象要創新,必須借助於創新的視角,才能提供新的審美訊息,賦予詩裡的意象以全新的姿態,出現作品中,因此,視角問題,也就成了意象的採集問題。

八、意象的組合

  意象是詩的細胞,是詩的具體元件,正如光有一大堆磚瓦不能成為樓房一樣,光有意象,還不能成為詩,為完成詩的建構,就必須對意象進行組合。

  意象組合的實質,是意象的有序化並置,是詩人為了表達情感,按照一定的構思,根據審美形式規律,將一個個意象進行組接和排列。

  詩歌意象運動的最終目標是創造詩的情境,因此意象的組合也就是造境的活動。

九、建構詩的情感空間

  情感空間是詩歌意象藝術中的一種高級表現形態,是主客體相對應又超越的意象關係場,是意象結構與情感的深度、廣度與力度所產生的綜合藝術效應。

  情感空間的產生,是情感對世界生機彌滿的支配,是詩人創造力自由馳騁的表徵。具有情感空間的作品,應當具有三個特徵:情感的空曠感、情感的流動感、情感與意象既相對又相超越的距離感。

  情感空間是詩歌意象藝術所創造的一種高級審美形態,具有情感空間的作品,總是在最終極的意義上給人以情感震憾與審美感應。因此,詩人在進行意象組合時,有必要為創造獨特的情感空間作出不懈的努力。

十、結語

  詩總是在虛無縹緲間,這完全是因為詩與生活,永遠有一段距離。詩應是另一個世界,它是意念中的現實世界。如果我們把生活流搬入詩中,就只好淡化了詩。詩之所以是詩,即在於它提供這種距離,詩人的眼睛就是尋找、創造這個距離。

  詩與生活,不能「擁抱」,只能「擁抱」。雲在接觸時,才會有電閃雷鳴,二者合而為一「擁抱」了,就一切無聲無息。

  詩,不要在熙熙攘攘的市廛塵埃裡擁擠、衝撞。而是應該超越出來,飛升得高遠一點,到幽州之臺、碣石之巔,去俯仰,去瞻矚。

  把詩的現代感僅僅理解為對現實日常生活的整理和修飾,這是詩的新型愚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