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認同家鄉 從閱讀開始

文:李欣如

屏東縣作家文庫有系統整理地方文史。(侯聰慧攝)  「樹孤獨時才察覺 扎根在泥土才是真的存在」這是台灣第一位女詩人陳秀喜的詩句。由於不了解土地,自然不會關懷;不認識,自然不會產生情感;沒有記憶、欠缺歷史與故事,也不會凝聚附著。唯有抓住土地的根,才能為大樹輸進鮮活而豐富的故事…。

在地的滋養 土地的認同

  如果認真看、用心想,其實每一個地方都有動人的故事,只是儘管我們居住了幾個世代或幾十年,仍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認識、體會這塊賴以為生的地方。因為我們總是急切地以全球化為目標前進。但是如果沒有在地化的滋養,還是無法擴大、延伸、推展到全球。

  於是,近年來在地的課題逐漸被重視,而如何讓更多人認識家鄉、對家鄉產生認同感?扮演地方文化園丁的文化局無不使出渾身解術,而第一步是「認同家鄉,從閱讀開始」,透過文字與圖片的記載,將在地有形的或無形的文化資產代代相傳。

  台南縣文化局是以圖畫書呈現地方之美的開創者。文化局長葉澤山有感於認識在地文化的重要,所以與民間出版社合作,推出了與在地息息相關的「南瀛之美系列圖畫書」,讓政府出版品變得活潑、生動。

  而位處特殊地理條件的金門,因受長期的戰地政務管制,導致地方的開發落後,卻保存了豐富的生態環境與人文史蹟。這讓金門的歷史現場不只是僅存的乾涸文字,還有更多對照與探究的可能。金門籍作家吳鈞堯就是以這塊獨特的島嶼歷史為出發,書寫與金門史實緊緊相扣的小說,他在字裡行間故事性地呈現出金門歷史,也是引發認同土地的另一種思考。

書寫屬於當地的歷史

  特別的是,在彰化地區有一群文史工作者、老師,以行動表達他們對地方的認同。他們經過不斷的田野調查及普訪耆老、用在地者的角度尋求過往的回憶,並用文字及圖像尋求共同生活的根,而一本本村庄史的完成,不只是將認同家鄉化為行動,更是透過大眾的書寫,讓每個人都成為歷史、地方的主角。

  然而,「認同」不僅止於對自己家鄉的認同,還有更多是對居住地、工作地或其他與自身有連結的地方。以高雄市文化局局長路寒袖來說,雖然他是台中大甲人,不過卻因為認同高雄,而以一個非本地人的角度,創作關於高雄的詩與歌。他除了整理過去地區性豐富的史料外,也將致力推展高雄的文學活動成新文化。

  與世界接軌的動力,源自於地方。沒有在地化的滋養、創新與實踐在先,實在無法擴大、延伸、推展到全球。從文學認識家鄉,再從文化活動開創下一代對家鄉的認同…,在歷史文化的延續性下,我們不停地在認同、創造認同間循環著,如同家鄉正一秒、一秒地在改變著。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