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大埤鄉立圖書館 尋根之旅向前行

文:湯光慧 照片提供:湯光慧

  「三塊厝‧鹹菜桶,西勢潭‧師公籠,游厝庄仔‧粉粿籠,牛埔仔‧簦狗籠,尼姑庵是蒜甕,後庄變無蚊。」這是大埤鄉流傳下來的地方產業俚語,從字面上就可以知道,鹹菜、粉粿、蒜甕,大埤鄉絕對是個務農的地方,這個緊鄰嘉義縣的平原鄉鎮,最負盛名的就是鹹菜,全台灣90%以上的鹹菜在此生產,因此擁有「鹹菜的故鄉」之美譽;只不過,這個傳統的農業地區,近年來,因為時代環境的改變也產生了些許的震盪。在數位時代的今天,鄉民透過鄉內的知識來源中心——圖書館,有更多的機會瞭解自己的故鄉。

大埤圖書館外觀藏書室戶外閱讀

阿公阿婆也來學電腦

  大埤鄉立圖書館館長江俊文表示,為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雲林縣政府向研考會爭取「資訊服務上網據點推廣實施計畫」經費補助180萬元,在雲林設置五個數位希望工程據點,九十三年先在古坑的遊客中心設置第一個示範據點,次年又在大埤及口湖圖書館設置兩個點,九十五年陸續在斗南和西螺圖書館設置最後兩個據點,同時將古坑原本的設置點遷移至較為便利的圖書館。大埤圖書館順利獲得18台嶄新的電腦,成為邁入數位時代的第一步。

  目前,電腦教室設置在圖書館地下室,廣招志工開設免費課程,目前已開20幾班,包含Internet、Word XP、Excel、Powerpoint等課程及電腦基礎班、大家e起來上網、阿公阿婆學電腦等,參與的民眾從六歲到七十歲都有。尤其鼓勵年長的鄉民參加,只要滿十五人預約登記,就可以免費開課。

  圖書館有了生力軍後,可以做的事更多了,由一群退休教師發起的「大埤鄉愛鄉讀鄉文史工作室」今年三月份甫成立,經過30多人參與二次籌備會議,社會局已通過審核,目前正在大力招收會員並徵求大埤鄉的老照片中,因為需要借助圖書館人來人往的特色,加上良好的資訊設施,未來,文史工作室也將設置在圖書館地下室的電腦教室一隅,有心想尋根或提供相關訊息者,都可以透過圖書館的服務站,和文史工作室的人接觸。

  在徵求會員的文宣中窺見大埤人對於自己出生來源探知的渴望,「對於這片土生土長的地方,您瞭解的有多少?」「大埤鄉為何叫大埤?為何盛產酸菜?」「泊雁岸、三塊厝、埔羌崙地名的由來?」而傳說中消失的客家部落更需回溯歷史。

  江俊文說,這批退休公教人員多半擁有基本電腦常識,但文史工作加上現代科技助力,將達事半功倍之效。看來,縮短城鄉數位落差,不但運用在青少年,對於鹹菜的故鄉,還肩負尋根使命,這不禁令人想起一句俗諺「六月芥菜,假有心」,這句話原指種芥菜的時節不對,芥菜出現「弄心」(台語,意指芥菜中心尚未成熟完整),藉以諷刺人與人間的虛情假意,但在三月的大埤圖書館,我看到的絕對是有心的芥菜。像在鄉公所上班的賴語霞一樣擔任圖書館的志工的人還大有人在,套一句賴小姐的話,「我們最大的特色就是隨招隨到!」

數位希望中心戶外期刊室宛如咖啡廳建築類書籍

捐書人也是愛書人

  圖書館去年獲得創建以來最大的一筆捐贈書籍,在大埤土生土長的年輕醫師蔡文卿,服務於高雄長庚醫院牙醫部,自小他便熱愛讀書,舉凡小說、美食、醫學、科技等等全部涉獵,家中藏書一天比一天多,他原本想要捐贈給目前居住地高雄的圖書館,但在一次返鄉中,無意在媒體上看見自己的母校舊庄國小的老師張添科捐了五萬元給圖書館,指定購買《灌籃高手》等受廣受歡迎的漫畫書,心想,對呀,捐給高雄,還不如捐給自己的家鄉呢,於是,透過老師的幫忙與大埤圖書館聯繫,圖書館欣然接受,創下建圖書館以來收受最大筆的捐贈,這件事傳為鄉里佳話,不過,運送過程工程浩大,蔡醫師先是將書由高雄自行運送到雲林老家,接著靠圖書館員及托兒所小朋友的幫忙,大家齊心合力將六千本書一箱箱地搬到圖書館。礙於館內編制人力僅四名,光是要分類這六千本書就是一個大工程,目前也只能初步分類先行裝箱,尚未上架供民眾閱讀。

別的圖書館沒有的

  大埤圖書館內還有一大特色是別的圖書館所沒有的,尤其是都市的圖書館,受限於場地,就沒有大埤鄉民幸運,可以擁有一個有庭園綠野的圖書館,圖書館後方的庭園區,規劃為期刊報紙閱讀室及休息活動區,生態水池緩緩流過,花草扶疏,乍看簡直就是個庭園咖啡廳,在這裡讀書閱報,輕鬆自在無負擔,深受鄉民喜愛。

「大埤鄉愛鄉讀鄉文史工作室」回溯當地歷史,走訪當地廟宇。  此外,大埤圖書館的另一個特色區塊在一樓兒童閱覽室後方的小房間,館方貼心的將所有有關台灣的相關書籍歸類在這個房間內,讓民眾方便搜尋,裡頭琳瑯滿目,包括西螺七崁、歌仔戲、布袋戲等民俗技藝相關書冊,甚或二二八事件、台灣大地震等歷史紀錄,當然,還有大埤鄉民最關心的、有關大埤鄉一草一木的記載書目。

  原本以為這些本土教材會讓較年長者青睞,但館長卻告訴我,平時到這間台灣參考室的以國中小學童居多,大概拜學校推行鄉土教學之賜,許多學生都會到這兒來找尋上課的答案或是藉以幫助寫作業。

  閱讀是一種習慣的養成,說也奇怪,身處如此台灣的氛圍中,不知不覺,就會翻閱起身旁相關的書籍,一本本台灣建築、台灣俗諺,個個饒富趣味,自然而然多了許多有關台灣的知識,我想,這大概也是圖書館要將之規劃成專區的用意吧!最棒的是,整個圖書館一樓都可以無限寬頻上網,寒暑假期間,返鄉的莘莘學子,只要自備筆記型電腦到圖書館,就可以享受網路無地域的樂趣。

提供地方藝術家發表園地

  圖書館還有一面藝術牆,就在大廳期刊區內,利用空曠的牆壁,定期展出本地地方藝術家的作品,並做說明介紹,讓藝術家有園地發表,鼓勵創作,也讓鄉民多多認識這些默默記錄鄉里的本土藝術家。

  當然,定期舉辦的讀書會和寒暑假的走讀活動從沒停過,江館長說,辦活動是圖書館和鄉民間拉近距離的最好方式,透過活動,鄉民們對圖書館才有參與,日後圖書館需要他們幫忙時也會不吝伸出援手。

在地居民都是圖書館發展的生力軍  「有人說,到圖書館工作是打入冷宮,因為文化工作不容易立竿見影」,江館長這麼說,但我在淡淡的三月天來到大埤中山路一號這座有如飛碟造型般的圖書館,感受到她已充飽電池,蓄勢待發,衝向外太空,猶如我在路上問路時遇見那位穿著芥菜黃西裝的外省伯伯說的:「大埤就在前方,祝你一路順風,幸福美滿。」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