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編者的話─關於電子書的想像──其實,我們還可以做得更多

文:邱奕嵩

  在文明演進的歷史中,人們看待新科技、新技術的產生,總會夾雜著多重的態度,包括排斥、徬徨、猶豫、接受、期待等等情結摻雜其中。

  電視的發明,讓人們對廣播的存在一度質疑;網路的出現,也讓傳統媒體飽受威脅;但事實證明,新的傳播工具,也許可以部分取代原有的媒介形式,但很少有一樣媒介,能把原有的媒介完全取代,反而可以發揮相輔相成的效果,發揮更大的傳播效益。

  以書寫為例,傳統的紙筆,並沒有因為電腦的出現而遭淘汰,在鍵盤中為文論述,跟在紙上揮灑文采,各有其不同的樂趣;同樣地,傳統書籍的閱讀,不會因為電子書而消失,反而是因為電子書的出現,而讓閱讀的介面又多了一個選項,增加新的樂趣。

  雖然電子書的出現,一度讓傳統出版業又愛又怕,台灣在摸索多年後,對未來發展的道路及願景,都還不算清晰,不過也不至於過度壓縮傳統出版業的生存,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電子書,讓出版業創造新的利基。

  只是,要讓電子書成為利基之前,還有許多障礙仍待跨越。在官方、協會團體及業者的串連下,經過多年的努力,電子書的效應可能才正要發酵而已!

  正面來看,電子書的出現增加了人們接觸知識的新管道,在閱讀的範疇中增加了一個新路徑,原來的道路還是存在的,因此,有可能期待的,藉此新介面吸納更多的閱讀人口;當然,它也有可能覆蓋掉部分的傳統閱讀市場,但我們相信,新增的文化及經濟效益,在正負效益相互衝擊下,應該還是可以樂觀期待電子書的文化價值。

圖片:筆記型電腦  台灣,作為一個科技大國,對於電子書的技術層面應該可以做為全球的領導者,不斷在技術面突破,讓使用環境更友善,也唯有如此才能為電子書發展鋪出一條坦途。

  不過,經過多年的探試證明,關於電子書的實驗與努力,台灣,做得還不夠,未來仍有待相關部門投注更多資源,建立電子書「贏的模式」,讓電子書也成為重要的文化形式之一,藉此豐富台灣的文化樣貌,那才是我們對電子書樂觀的想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