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從空間的營造、教學的規劃或者校外的連結,基隆市八堵國小多面向深耕母語,作法上不斷地推陳出新,已讓母語成為學生們生活的一部分,獲得教育部的獎項,可謂實至名歸。
「打馬膠,粘著跤,叫阿爸,買豬跤,豬跤箍仔,滾爛爛,飫囡仔流啄涎。」三年級生謝善道,將臺灣閩南語童謠念得琅琅上口。不難發現,基隆市八堵國小校園內,從走廊、樓梯到牆面,母語教學無所不在,甚至連廁所也不放過,貼滿各式各樣的童謠、俗諺,對於本土語言的推廣,可說是相當用心,成效更是斐然。
今年「世界母語日」前夕,八堵國小榮獲教育部頒發團體組本土語言傑出貢獻獎,校長蕭玉盞強調,本土語言不能採生硬的填鴨式教學,必須落實於日常生活,透過溝通交流,豐富語言情境,讓學生自然而然學會母語。
營造母語環境 向社區招手
為鼓勵小朋友勤說母語,校方引進社區資源,與附近雜貨店(kám仔店)、便利超商合作,成立「八堵母語商店」。學生以母語向店家購物,就可獲榮譽卡1點,累計90點,即可兌換1本好書。
校長蕭玉盞表示,「八堵母語商店」結合榮譽制度後,小朋友更喜歡說母語,也可以增加學生與社區互動,讓學習加溫不少。她指出,二年級生張景泰透露,柑仔店奶奶非常好心,遇到不會說的母語還會細心指導,讓孩子受益良多,銘記在心。採訪當天小朋友將奶奶教他用閩南語說的飲料2字,標準說出,忍不住多給他幾個掌聲。
學校還製作「八堵消費券」,只要學生參加每週五希望樹下講古時間,聽故事媽媽以本土語言講故事,即可蓋櫻花章,集滿6個章,就享有1張價值30元的「八堵消費券」,持券又可回到母語商店購買所需物品。二年級生陳緯彬藏不住喜悅的表情,他說:「我最喜歡聽故事媽媽講故事了!有一次說一個孤兒從小沒父母,獨自奮鬥的艱辛歷程,聽了好感動,也讓我體認到父母的珍貴。」
小朋友指的故事媽媽是出自社區組織的志工媽媽,校長蕭玉盞表示,故事媽媽會設計主題式母語對話,搭配改編繪本、童謠俗諺等方式,說故事給小朋友聽,如果遇逢特殊節慶像是端午佳節,故事媽媽甚至會攜帶親自製作的粽子,一邊述說端午節的來由,一邊發粽子給小朋友吃,相當窩心。
不僅如此,八堵國小還帶著孩子實際走入社區踏查,拜訪地方耆老,聽93歲八中里的「阿祖」用閩南語說故事、讓89歲的「阿太」以原味客家語道出納莉颱風侵襲社區的狀況。校長蕭玉盞表示,本土語言因地域不同,發音也會有差異性,透過與社區長老互動,小朋友可以學到原鄉母語的腔調,加深對臺灣這塊土地的情感。


情境教學 別出心裁
結合教育部推動的校園母語日,八堵國小將每週五定為「臺灣母語日」,學校提供閩南語、客家語及原住民語3種本土語言,給家長與孩童共同決定所學母語,校長蕭玉盞說明,目前全校有66名學生,11位選擇客家語,其餘為閩南語,較可惜的是,自從唯一的原住民孩子轉學後,就沒有學生選讀原住民母語,只好暫時刪減,不過學校仍保存一面牆壁張貼原住民語相關內容,增進孩童對原住民文化的認知。
為提升孩童學習本土語言的興趣,校方特別營造多元教學環境,包括鐵道文化創意空間、廁所囡仔等區域。其中充滿懷舊風格的本土文物體驗場,是以臺灣早期農業社會作為主題布置的母語學習空間,藉由文物陳設,讓小朋友親身感受農村的生活樣貌。校長蕭玉盞指出,體驗場內部設置許多現今難得一見的農作器具,如風穀――早期利用風力將劣米與優質米分開,清除稻殼灰塵及雜物的工具;還有暖爐、暖暖包沒發明前,農民天冷使用的竹製烘爐。孩子透過文物情境學母語,容易加深學習印象,也能了解臺灣早期的農業社會型態。
另外,芝麻開門學母語設置於每班教室前,打開櫥窗有縮小版農作器具、古文物等物品,學生最愛童玩「干樂」,就是俗稱的陀螺。校長蕭玉盞表示,孩子可自由開啟櫥窗把玩,練習童玩的閩南語發音,邊玩邊學,小朋友樂此不疲。
練就流利母語 從家庭開始
當然,學習母語光靠學校是不夠的,任何語言進步神速不二法門就是時常張口練習,家庭自然扮演起推廣本土語言舉足輕重的角色。校長蕭玉盞認為,家庭是母語教學非常重要的一環,經由親子交談,孩子可以在無形中提升自我的語言能力。
曾有三年級生透露,在家三代同堂皆用閩南語溝通,偶爾賴皮說國語,還會被指正,像這樣每天接觸母語,比起沒有管道練習語言對話的孩童,更熟悉自己的母語。
八堵國小為鼓勵親子共學,學校持續舉辦親子母語闖關活動,採混齡分組方式,分6組,每組11到12人進行比賽。關卡設置共5關,闖關區域分別為風雨教室、希望樹下、本土語走廊等情境教學地點,以趣味、多元方式呈現,並由教學處發放闖關護照,通過關主考驗後,即可蓋章,蓋滿章還可獲得精美禮物與獎狀一紙。
推廣本土語言 獨樹一格
畢業季節一到,又是八堵國小六年級生最期待的日子了。有別於一般莊嚴規矩的畢業典禮,學校融合鐵道文化教學,舉辦以母語為主題的畢業典禮。推廣本土語言教學後首屆畢業生,校方運用模擬八堵火車站意象的鐵道文化創意空間,在八堵鐵橋綁上本土語言俗諺,想畢業就得通過闖關題目,正確唸出俗諺的母語發音。「烏矸仔貯豆油」怎麼唸?唸不出來可是畢不了業!
去年,畢業生雖僅有6位,八堵國小仍然不馬虎,首創「太魯閣號旅行畢業典禮」,帶孩子走讀花蓮母語文化。校長蕭玉盞指出,雖然最後因購票問題,沒能搭上太魯閣號火車,但學校也以自強號取代太魯閣號,完成小朋友期待許久的畢業典禮行程。
首站為花蓮縣奇萊山下的銅門國小,校方安排學生欣賞原住民木琴、夢想鼓隊表演,並讓畢業生體驗太魯閣部落傳統織布過程,了解原住民語言及文化。到了晚上,來到客家母語故鄉花蓮鳳林鎮客家庄,在學校精心策畫下,校長持仙女棒,為畢業生點燃希望火花,學生許下心願,在師長祝福中,迎向另一個學習旅程。
次日,遊走林田山懷舊鐵道文化,到七星潭踏浪、光復糖廠享受「呷冰」的滋味,沿途賞析花東縱谷優雅愜意的綠色走廊。校長蕭玉盞表示,希望透過本土語言城鄉交流,讓孩子從不同族群文化中,體認母語的多元樣貌,並學會包容、尊重不同族群。



母語齊開講 文化再傳承
本土語言是臺灣珍貴的文化資產,在大家習慣以國語、英文溝通的社會,母語確實存在失傳的危機。八堵國小以輕鬆有趣的方式,將母語教學融入日常生活,營造豐富多元的母語社群,小朋友學習無負擔,自然而然喜歡上本土語言,很快就能說出一口好母語。就如校長蕭玉盞所言,本土語言教學必須從小扎根,鼓勵孩童活用母語,提升孩子對臺灣在地文化的認同,培養本土文化傳承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