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香瀚墨
隱於
彰化銀行
我們穿過爛漫的杜鵑
來看你
遺留的語言
遺留的手溫
墨跡如落花跌落黑色
隱於
彰化銀行的
歷史者
動盪的二二八以後
揹著創傷沉吟的詩稿
回頭
杜鵑花開在
依然潮濕著
逝去與驚起一個一個後浪的三月裡
台灣的芽綻綻抖生
歷史者不瞑目地注視
以遺留的詩稿墨香
悲抑凝為春喜
窗外的台灣杜鵑醉喜地鋪著
一條走向大海的清呼
紫紅、醉白地
耀昇
這是詩人倪國榮2004年3月 觀葉氏遺墨於新竹清大之後寫下的心情。相對照於葉榮鐘寫二二八的「感事」詩:
送虎迎狼四百年,斯民命運實堪憐
揮戈抗暴流腥血,斬刺披荊闢美田
只望兒孫能挺立,何期兄弟竟相煎
嗟余齒髮垂垂老,解脫端宜待後賢
他們寫的是時代交替中,台灣文人深沈的悲與鍥而不捨的想望。前後輝映,更能想像那個時代文人壓抑的悲緒憂思。
葉榮鐘的一生跨越日治時期中晚期、國民黨來台、七十年代本土運動的三個關鍵年代,不但是重要的政治、文化及社會運動家,也是著名的新文學作家及漢詩人。「二二八」事件中,葉榮鐘與好友莊垂勝分別擔任時局處理委員會的宣傳部長與主委,穩定了臺中的社會秩序,事後,卻眼看著朋友一個個無辜受難,歷經抗日、歡迎「國民政府」來台的歡欣鼓舞,到二二八之後的驚恐,對他的「祖國」夢是何其殘酷的打擊?「感事」一詩就是他親身經歷二二八大屠殺之後,難忍心中哀愁而寫下的抒發情緒之作。



葉榮鐘對台灣文化的貢獻
葉榮鐘,1900年7月23日出生於鹿港鎮,1978年11月2日因癌症病逝,享年七十九歲。他在少年時期已經顯得才華洋溢,1917年就與鹿港知青好友莊垂勝、洪炎秋、施玉斗等人共創《晨鐘》手抄迴覽雜誌,生平第一首古典漢詩〈望月〉就在此刊發表;1918年,葉榮鐘經恩師施家本引介,兩度受林獻堂資助赴日留學,1921-1925年間葉榮鐘擔任林氏隨身秘書,一路見證台灣文化協會、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台灣地方自治聯盟等台灣民族運動的興衰始末,自此與霧峰林家奠定深厚的交誼。之後,他再度赴日主修政治經濟,於1930年日本東京中央大學畢業返台。
1931年,葉榮鐘與賴和等人為提升台灣文化與地方風氣,創辦《南音》雜誌。1935年,他任東京新報(周刊)編輯長兼主筆,就此展開報人生涯;接著被招攬進入台灣新民報社。1942年正式成為有「台灣第一詩社」之稱的「櫟社」成員;之後,他於1943 年任台灣新報社青年版副部長、文化部長、經濟部長;戰後,1945年他離開新聞界,轉任省立台中圖書館研究輔導部長兼採編部長。
1947年,林獻堂被推舉為彰化銀行改組後第一任董事長,接著,1948年葉榮鐘也進入彰化銀行服務。雖然為了養家活口服務於金融界,葉榮鐘仍不忘以他多年擔任新聞記者所培養的敏銳眼光,觀察國民政府戒嚴統治下的社會文化,寫出一系列深具批判性的半壁書齋隨筆。但是,葉榮鐘卻必須等待1966年退休臨老之年,才能專注於臺灣政治運動史之撰述。終其一生,著作有《日據下台灣政治社會運動史》、《日據下台灣大事年表》、《近代台灣金融經濟發展史》、《臺灣人物群像》、《臺灣民族運動史》、《半路出家集》、《小屋大車集》、《少奇吟草》、《美國見聞錄》、《彰化銀行六十年史》等,並於林獻堂逝世後主編《林獻堂先生紀念集》,為後代留下極為寶貴的歷史資產。
子女將文物捐贈清大
葉先生子女因感念父親生前熱愛文化與對台灣濃厚的使命感,2003年,由葉芸芸女士代表家屬特將其父所珍藏之書籍三千餘種,以及手稿、史料、日記、朋友來往信札、詩稿及剪報近千件,及家居文物等,無條件捐贈國立清華大學圖書館,以妥善保存此批珍貴史料,並鼓勵更多人士投入相關領域的研究。清大將此批代表台灣橫跨戰前戰後的文化社會與政治的歷史見證的珍貴史料典藏於圖書館人文社會學院分館珍藏室,並於2004年起,將所有資料數位化,建構葉榮鐘先生網路紀念館。
清華大學圖書館人文社會學院圖書分館書刊資料館藏原則係以支援人社院師生之教學與研究需要為主。尤其注重中國文學、台灣文學、英美文學、語言學、中國思想史、中 國文化史、科技史、哲學、社會學、人類學、經濟學、一般社會科學及管理科學等學科領域的書刊資料蒐藏。在館內的珍藏室中,目前除了葉榮鐘的「半壁書齋」搬到這裡,還有袁守謙將軍「雙與寓樓」收藏的全套《古今圖書集成》善本。為了讓捐書能得到更好的保存,館方也陸續購入相關冷凍除蟲設施,可謂用心良苦。
各式的展覽活動
除了書刊資訊的收藏,這裡經常有各項精彩的展覽活動,則是人社圖書分館的一大特色。分館主任簡溎勤人如其名,動作超有效率,曾有一個周末假期完成一項展覽布置的紀錄。身旁的朋友私下感慨,如果公務員都像他,國家至少可以省下一半的人事費。目前,館內正進行「名家親筆簽名館藏圖書展」,包括諾貝爾文學獎大師德瑞克.沃克特、亞都麗緻飯店總裁嚴長壽以及中國民運人士王丹等簽名圖書共 33 本。這些簽名的取得還有些故事,2005年4月,分館主任簡溎勤收到同仁轉來4本德瑞克.沃克特(Derek A. Walcott)的簽名館藏圖書,發現是藝術中心在3月29日主辦的座談會「永遠年輕的聲音---My Poetic Life」上,當場拿出人社分館館藏德瑞克.沃克特的著作,請其簽名留念。此為「名家親筆簽名」之肇端,後來圖書館便持續在不同的場合,請來訪者在自己的著作上簽名留念,然後形成慣例,讓每位貴賓「凡走過必留下痕跡」。甚至,在校園某個角落被偶遇的作家,也會因館員動作迅速送來著作而留下簽名。從簽名中,偶爾也可以窺探作家的個性表現,其中,嚴長壽在簽名之外留下「做自己與別人生命中的天使」這句話,讓人看了更添喜悅與感動。
台灣第一位女性鋼琴教授高慈美的文物目前也在館內展出。在展品中看見當年教育部長兼清大校長梅貽琦頒給高慈美的副教授證書,見證了清大與高慈美的歷史淵源。一張日治時期新竹台中震災義捐音樂會的傳單,看見了當年台灣地震的歷史。一本白先勇的「台北人」也在展出之列,顯得有點突兀。原來,封面上美麗的建築物居然是高慈美教授的故居。遺憾的是,這麼美麗的房子已經讓當年的政府拆除了,如今只能看著書的封面空自嗟嘆。
12月27日起,又將推出林月香女士八十人生畫展。林月香女士是前中研院院士楊振忠的夫人,夫妻都是醫生。因楊振忠院士由高雄醫學院院長轉任職清華大學,舉家遷居到新竹,林女士始自醫界退休。退休後拜師歐豪年開始習畫,從此沉浸繪畫世界,「轉業」成了知名畫家。這次畫展義賣所得將全部捐贈清大還願獎學金,造福後進。林月香女士對於繪畫山水、花鳥、蟲魚、鳥獸有一番獨特的心得,近兩年融入陳顯章老師的粉彩世界,中西合璧,是值得一看的展出。
清幽宜人的外圍環境
除了館內的藏書,圖書館外的環境也清幽宜人,沿著圖書館外牆的狹長空間,因地制宜栽種了許多台灣原生種蘭花以及蕨類植物,因為環境適合加上照顧得好,這裡一片翠綠茂密,有如置身深山叢林。不想走遠,可以在這裡小憩一番,讓腦子從植物的生命中獲得洗滌。若想多走一些路,翻過蘭花小徑旁的小山坡,沿著車道往前走,則豁然開朗,看見一片湖光山色。這裡因天氣不同會有不同風光,在飄著細雨的日子,有如潑墨的山水,令人幽然神往。
因此,在周日以外的日子(周日休館),想要過一天休閒而知性的生活,建議你,先把心淨空,到位於清大後山的人社分館走走。
名稱:清大人文社會學院圖書分館
電話:03-5742222
地址:新竹市光復路二段101號
網址:www.lib.nthu.edu.tw/library/hslib.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