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海生館×魯凱「漁」你相遇 與自然共生、共榮、共存

文:鄒明珆 照片提供: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

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攜手國立中山大學和屏東魯凱族霧台部落推出的「魯凱漁你相遇」特展,以「行動博物館」為概念,將多年來博物館研究的成果與資源搬出展廳,引領大眾一窺魯凱族豐富的漁獵傳統,探索魯凱文化與河川漁獵之間深厚的聯繫。

 

魯凱族漁你相遇特展將從台電南部展示館移至國資圖展出。

  現代化的快速進程讓許多傳統文化面臨被遺忘的風險。然而,保存原住民文化的最佳方式不僅僅是記錄和展示,更在於活化文化,讓人親自體驗並感受其深層底蘊。將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國資圖)登場的「魯凱漁你相遇」特展,不僅呈現魯凱族與大自然和諧共存的古老故事,更引導民眾穿越時光,走入一幅巨大的魯凱族傳統繪本。透過聆聽魯凱族傳統族語,欣賞河流文化的圖騰、傳統漁具及其製作過程,親身感受魯凱族與山水之間的緊密交織,深入理解魯凱族對自然環境的獨特見解。


與自然共生的高山之人

  魯凱自稱「Ngudradrekai」(簡稱Rukai),意即「住在高冷山上的人」,生活在氣候乾冷的中央山脈東西兩側。作為世襲制的階級社會,魯凱族不僅對自然資源有著嚴密的使用規範,對於頭目和族人之間的社會交流與互助習慣,更反映出魯凱族是如何認識自然並與之和諧共生的智慧。

 

透過展示圖片和淡水魚的包埋標本,讓民眾認識魯凱族自古以來生活的自然環境。

  展場分成3個區域:「老人家的交代」、「魯凱族在哪裡」以及「魯凱遇見魚」。透過影片播放,民眾可見老人家們對河水日漸乾枯的現狀表達深深的哀愁,並告誡大家要重視河川保育,以維繫生命之河的持續流動,展現了屏東魯凱族長者對於作為屏東魯凱族母親河的「隘寮溪」,既深情又憂慮的複雜心境。同時,透過展示圖片和淡水魚的包埋標本,例如在湍急溪流中巧妙穩住自己不被沖走的臺灣間爬岩鰍,腹部有著如吸盤似的特化外觀等,觀察魚類特徵與生活環境之間的關係,增進對海洋生物的知識,也讓民眾認識魯凱族的歷史和社會結構,以及他們自古以來生活的自然環境。

 

  魯凱族的生活智慧展現在他們的漁獵生活中。例如在「魚藤捕魚」展區,介紹魯凱族人透過搗碎植物魚藤,提取具有輕微麻痺作用的汁液,用於水中能使魚類暫時失去活力,以便捕撈。魚藤汁液的劑量由族內長老依經驗計算,避免用量過多對魚類或環境造成傷害,也避免過度捕撈。在集體捕獵活動時,獵人會將漁獲中最大的一隻作為漁獵稅繳交給河段管理者,而最後則是將漁獵稅分享給無收穫的族人或清寒的家庭,使參與者皆攜獲而歸。這象徵著魯凱族對賴以維生的自然環境和族群社會之間,擁有永續資源管理及濟弱扶傾的概念。


魯凱族孩童使用魯凱語向長者講解展覽內容。  在「漁獵與共生」展區中,民眾也可知道魯凱族人禁止砍伐上游樹林,並透過觀察河水變化判斷上游是否存在濫伐,確保「年年有魚」。這不僅展現魯凱族豐富的漁獵文化和捕魚技巧,也反映魯凱族尊重自然,與自然共生、共榮、共存的智慧,以及對永續資源管理和社會傳統的深刻理解。

 

  愛護我們所生存的環境是延續族群的唯一方式,魯凱族對此有深刻的體會。展覽的最後一區「找一條回家的路」,以魯凱族稱之為「Tula」的鱸鰻作為設計意象,呼應部落長老對河流保育的心聲。河流是河海洄游魚類的唯一通道,鱸鰻必須從河流回到大海產卵,小鱸鰻也必須經由河川回到上游的家,形成生態系統中的循環與再生,彰顯出魯凱族對自然生態循環的深刻認識和依賴。


巨型漁具技藝和語言的傳承

台電南部展示館內的移動展示組。

  民眾還可以從展覽中看到魯凱族以竹藤和樹木製作的傳統漁具,這些漁具根據氣候和水位變化,選擇及製作合適的漁具,也有希望能年年有收穫而特別設計的,例如能讓小魚進出、大魚留下的「魚筌」。其中一大亮點是長達2米的巨型漁具,以及魯凱族耆老與來自屏東縣霧台鄉的小朋友,一起製作傳統漁具的影像紀錄。影片中,耆老們細心指導小朋友如何選擇並處理竹藤、正確地綁定竹子。為了教學便利,他們使用鐵絲來固定材料,實際展品則使用傳統竹藤。負責此次展覽的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以下簡稱海生館)展示組策展人陸雅屏表示:「其實從很久以前,魯凱族就相當重視環境的生態保育,也認為用竹藤來做漁具放在河川裡,即使忘了去收或是損壞,其材料也可以自然分解。」

 

2米長的巨型漁具是展覽中的一大亮點,體現魯凱族人捕魚的智慧成果。

  隨著時代變遷、手法精熟的耆老離世,新生代對傳統技藝的興趣也大幅下降,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正逐漸消逝,這不僅是文化的損失,也是對生態智慧的遺忘;透過展覽,得以保存這門技藝不被抹去,也讓人們反思,想要達成技術發展和自然環境間的平衡,可以借鏡傳統智慧,並活化運用。


  策展團隊亦從過往經驗發現,大多數人對魯凱族的漁獵文化知之甚少。因此,特展的另一個重點是:透過聲音描述並記錄魯凱文化。陸雅屏表示,過去在其他地方展出時,雖然有展示魯凱族文字,但缺乏語音元素,因此,策展團隊決定加入族語配音,讓民眾有機會親耳聆聽,感受魯凱族語獨特腔調和說話方式的魅力。


不僅以展覽呈現魯凱族的漁獵文化,也推出多場特色講座,吸引民眾參加體驗。  然而,族語配音也為策展團隊帶來巨大的挑戰,海生館展示組潘培藝分享,由於魯凱族語使用者日漸減少,且在不同部落間的語言用法存在差異,這些因素大大增加展版語言設計的複雜性,團隊需花費大量時間確認語言的準確度。最終成果,除了中英文介紹,也融入魯凱族語的羅馬拼音,並特別製作成「一魚多語」教材,包含9種淡水魚的魯凱語發音,搭配QR Code,民眾掃描後便能聽到相應的發音,增進對魯凱文化的認識與接納。

 

跨越地理界線「漁你相遇」

  陸雅屏強調:「巡迴展覽的目的是期待魯凱族文化傳承能跨越地理界限,觸及更多人的心靈。」「魯凱漁你相遇」特展已先後在海生館、台電南部展覽館等場域展出,並推出多場特色講座,希望吸引更多民眾和學齡兒童,深入體驗魯凱族文化及其傳統智慧。


展覽邀請魯凱族耆老與屏東縣霧台鄉的小朋友製作傳統漁具,製成影集供民眾觀看。  策展團隊未來也將與國資圖合作,運用圖書館的空間與閱讀的力量,讓更多人認識、理解並尊重臺灣島嶼上的多元文化。屆時歡迎民眾入館參訪,近距離感受魯凱族豐富的文化與歷史,體驗古老文化的魅力,並從中獲得對自然環境的新見解與尊重。

 

海生館魯凱漁你相遇―魯凱族漁獵文化特展

展覽日期:2024年1月31日(三)至2024年3月31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總館1樓6+7號電梯前展區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