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同學會─高縣後庄國小 讀經聲迴盪校園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蘇士雅

  高雄縣後庄國小是一棟典型的閩南式建築,全校班級在教室中讀經的聲音裊裊迴盪在校園中時,會讓人有置身歷史的錯覺;濃濃古典氛圍和年輕的建校歷史一點都不衝突。

讀經運動生活化

  在王財貴博士全力推廣下,台灣的「讀經運動」成為校園間一股巨大旋風,據估計讀經兒童人數已經超過百萬。後庄國小將讀經運動發揮到極致,去年起一到六年級校園全面實行,所有老師接受研習教育,貫徹於自己所帶領的班級。

後庄國小是一棟典型的閩南式建築。  但不同的是,後庄國小不完全採用王財貴博士的方式。王財貴博士推行的讀經方式,較類似於佛教所謂的「老實念佛」方式,認為念得專一純熟,自然會得善果。後庄國小校長王玲秋認為,對經典文字內容不甚了解,若純粹背誦很難長期記住,唯有了解經文的內容,配合道德課程串聯解說,才能內化,自由運用於生活當中。

  多年前後庄國小就開始配合讀經運動,挑選幾班進行讀經教育,但是當讀經班級學生重新編班後,新班級學生程度落差大,新接手老師徒增困擾,學生延續讀經的習慣也容易中斷,累積幾年經驗後,校長王玲秋毅然決定全面實施讀經教育。

  在高雄縣,文山國小的讀經教育頗有經驗,也自行編製教本,於是後庄國小前往取經,請求教學豐富的文山國小訓導主任協助,以研習的方式跟所有老師和志工分享教學方法,舉凡課程擬定、進度安排、教學技巧、可能面臨的狀況一一研討。

  事實上,王玲秋校長有感於現代小孩閱讀力低落、價值觀念偏頗等等問題,想要努力提振閱讀習慣以增強孩子的思考能力。但礙於諸多受限,硬體方面無法配合理想打造。

  後庄國小1999年成立,歷經第一、二、三期工程興建,將近10年的時間,這當中必須有足夠經費陸續運用於急迫性的硬體設備,因此無力在校園公共空間設置太多閱讀角。不到10年的校園,還算是新學校,很多基本設備都還未能完善,但許多地方卻已經壞損,需要進行維修,王秋玲校長舉例,走廊天花板漏水,急需修繕,政府在有限經費下,補助款一定先提撥給老舊的學校,但是天花板漏水是急須要處理的事,因此校方必須自行想辦法。

  高雄縣目前有152所國民小學,50所國中,再加上完全中學,這麼多學校都極力向政府爭取經費,僧多粥少情況下,後庄國小面對極大壓力,大多爭取到的經費都用在校園建築修繕的刀口上,推廣閱讀方面只能著重在軟體與人力來補強。

志工團隊 陣容堅強

  後庄國小擁有堅強的志工團隊陣容。目前擔任教務主任的吳鳳芬老師是當地的人,10多年前和社區民眾一起催生後庄國小,建校後,她擔任輔導室主任兼管志工業務,與社區民眾繼續維持良好互動。在她的帶領下,志工群合力為學校善盡心力,又結合社區活動,形成一股強化的凝聚力。目前後庄社區理事會的理事長也是學校志工。社區理事會向高雄縣社會處爭取經費,每年寒暑假在後庄國小辦理「小叮噹育樂營」,提供外配、低收入戶或單親家庭的學生免費的學習課程。

  目前後庄國小的志工人數已經處於滿額,許多熱心民眾想加入還得登記候補。這麼充裕的志工人數,學校將他們運用在導護、晨光、環保、回收等事務外,協助學生閱讀的工作被列為主要項目。故事媽媽利用晨光時間進駐班級陪伴閱讀,或者在圖書館進行陪讀和說故事,也帶領學生製作手工書。

  為了提升志工的專業能力,學校時常辦理與閱讀教育相關的研習營,除免費提供校內志工參加外,也開放給外校的志工參與。

後庄國小是一棟典型的閩南式建築。圖書室是校園中最佳閱讀場所。校長王玲秋也偶而在圖書室充當故事媽媽講故事給孩子聽。

向文山國小取經

  「開放、分享」是王玲秋校長辦學的態度。在教學經驗上,後庄國小常向鄰校取經,因此,她也不吝分享資源給別人,她說,唯有如此,才能全面建構出更佳的教育體制。

  在資源有限下,後庄國小無力自行編製讀經教材,目前校園中使用的教材,全是文山國小所提供的。包含三字經、唐詩宋詞、大學、中庸、孟子、論語、弟子規、智慧詩集,每一本教材都搭配白話文解說,學習進度規劃其中,是很完善的教材編製。

  文山國小慷慨提供讀經教材給後庄國小使用,並大方分享教學經驗,後庄國小取經後,再開班訓練更多的人,讓更多的孩子獲得更完善的教育和啟發。

  「創造資源共享」一直是教育界想要達到的理想境界,但這終究僅是「理想」,在現實的環境裡,每個學校都有招生人數的較勁,因此能真正打開心胸大方釋放自我資源的學校畢竟有限。文山國小以及後庄國小的開放作為因而特別令人激賞。

讀經小天使帶領同學讀經

  小學校園中,向來上課聲響起,在老師還沒走進教室的短暫時刻,一定是雜聲沸沸揚揚,夾著班長的叫嚷:上課了大家不要講話!坐好!…但是這個景象,後庄國小從去年開始已不復見。

  當後庄國小開始全面推行讀經運動後,上課鐘聲響起,班級的「讀經小天使」就開始帶領全班同學讀經,整所校園在鐘響瞬間進入清心的書香狀態。上課前的3分鐘讀經是即刻的靜心操,當老師走進教室,所有同學的心已完全沉澱,準備好吸納接下來的課程。因為專心,課業成績增進成為必然的效果。

  13歲以下的孩子,多記性少悟性,從小與經典同在,與聖賢同行,長大後自然能夠潛移默化,這是王財貴教授提倡「兒童讀經」的目的。為了讓「潛移默化」的速度增快,後庄國小還配合「觀功念恩」「靜思語」等感恩惜福的教育推動,交叉運用下,校園中快速出現醒目的效果。

  王玲秋校長表示,小朋友破壞力強,過去學校穿堂和走廊上的布置,總是撐不到2天就被破壞殆盡,如今,現有的裝飾布置已經好幾個月了還完好無損。另外,以前下課常見到的紛爭畫面也鮮少再有,無心引發的爭執被降到最低,這是校園全面推動讀經計畫後的成果。

「庄誌藝廊」具專業展覽空間規格。上課前先讀三分鐘經是最佳的靜心操。缺乏經費,師生DIY製作簡單的讀書角。

庄誌藝廊 營造藝術氛圍

  除了靠著人力運用成功推行的校園讀經成果之外,後庄國小擁有一間專業的展覽空間「庄誌藝廊」,這是一項引以為傲的空間,至少在其他學校很難有類似的場所。

  藝廊設置最初始的構想,來自於希望發展成為社區學習中心,在多方參考意見與不斷協商之後,決定學習中央研究院生圖空間及中山大學西灣藝廊的成功經驗,在校園內幽靜的一角設置一個美學替代空間。

  硬體部份,庄誌藝廊以專業藝廊為目標,除了專業燈光及地毯鋪設外,更有整體色調的規劃,使學生在踏入藝廊空間時便能感受到完整氣氛的營造,讓藝術不只存在於美術館,讓親近藝術不再困難。軟體部份,每年排六至八個展覽檔期,除了平面作品外也介紹立體雕塑,另外,也安排藝術家蒞校導覽,使學生不但親近藝術也親近藝術家,深刻領略展出作品的思想。

  後庄國小庄誌藝廊除了為後庄地區增添更濃厚的人文色彩之外,更為高雄縣的國小美術教育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可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