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致勝思維》讀後感

文:劉淑梧(國立臺中圖書館義務服務員)

書 名:Strategic Thinking and the New Science
著 者:艾琳‧珊德斯(T. Inene Sanders)
譯 者:張美智
出版者:金錢文化企業有限公司

  閱讀《致勝思維》這本書,首先映入我眼簾的是「在人類知識的地圖上,最有希望的記載是terra incognita──未知的領域。」剎那間讓我感觸良深,看這本書須要多用腦去思考及省思,這樣才能慢慢的咀嚼出味道來,尤其是以缺少科學概念及知識淺薄的我更要用盡心力來認知這未知的世界。

  本書的第一篇是了解及使用新科學,其概述如下:

(一)傾聽足跡:在同樣的世界裡,唯一可能發生的事情是,凡事都會改變,而我們經歷人生起伏所了解的是「在一個變動的世界中,這種可能是無止境的。」自有人類文明以來,每一種文化都面臨萬物變遷的原因及方式的挑戰,如星星從何而來?滿月為什麼會日漸萎縮成弦月等,因此最早的文化是以觀察和想像構成了豐富的神話,而希臘人則將哲學及科學揉合一起,促成了現代科學及其原始語言──數學,成為人類世界觀最主要的根源。

  西元前第四世紀,蘇格拉底將哲學的重心由宇宙轉向政治及道德發展;而其弟子柏拉圖的觀點是「天地萬物是各種三角形組合的結果。」因此他認為假如人類具有靈魂,則宇宙就是具有靈魂的本體,他的理論主張是一種生氣蓬勃的宇宙,一種有生命力的幾何學上完美和諧的宇宙;而其弟子亞里斯多德的觀點是「物質世界是實體,而知識始於經驗,經驗則始於感覺。」所有的物體由形式及物質構成,他相信形式也許會改變,但是物質卻維持原狀,他相信宇宙是永恒的,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陽、月亮和行星是在一個完美的圓形軌道上環繞著地球運轉,並且遵循完美不變的循環。在十六世紀末,哥白尼主張太陽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僅不是宇宙的中心,也不是靜止不動的,而且地球進行自轉和公轉兩種運動。十七世紀的科學家革命,也就是大自然的數學化以及機械性哲學的發展,其卓越貢獻的人有開普勒、伽利略、笛卡兒、惠根斯及牛頓等;開普勒相信宇宙是根據幾何原則建構的,是第一位提出同一套機械原則可以同時應用於天空及陸上領域的,而且也證明了行星的軌道是橢圓形而不是圓形的。伽利略的運轉論、慣性概念以及運轉分離觀,他認為運動是一個物體自然的狀態,所有的物體會經歷一致的平行運動,這種運動和地球的循環自轉有關,是永恒的。他利用幾何的比例,根據速率、加速度、時間及距離來表達他的運轉理論。笛卡兒的二元論,其機械論的基石是將心靈和物質分開,而將物質視為會被外在力量所影響的,例如人在不知不覺中讓時鐘這種機器控制我們對於時間的想法與經驗。惠根斯與牛頓等致力於完成運動的機械論與數學,而牛頓派以其所提出新的運行法則的三大定律,即對於每一種作用力都會產生一個力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所有的運動都是直線進行的,宇宙是無限的,並且是第一位解釋宇宙萬有引力的人;然而在二十世紀現代事實及新科學的發現,才將我們從這種對於變遷抱持機械論且不切實際的觀點中搖醒。

(二)蝴蝶與颶風:艾德華勞倫斯是六○年代在麻省理工學院研究工作的氣象學者兼數學家,僅管他的氣象模型重複做個上百次一樣,完成每一項步驟,唯獨忽略了一個代表大氣狀況的數字,他將原來的0.506127四捨五入為0.506並且輸入電腦,因而產生了顛覆我們的思考方式而通往新科學之門──概算技巧忽略了自然界的不規則現象;然而在古典的確定性模型中,未來只是過去的延伸,沒有意外狀況改變或創造的可能性,從現在到未來是一直線的;勞倫斯的發現則是在天氣或印第安那波里斯的五百哩大賽(Indianpolis 500)之類的系統中,一直線是與事實不符的,他發現非線性的動態系統充滿創造的潛能,以及對新影響力的敏銳度,因此變化幾乎隨時都可能出現;而勞倫斯發現的這種對初期狀態的敏銳反應即是一種所謂的蝴蝶效應(Butterfly Effect)的互動過程,其概念是拍一隻在亞洲折翅的蝴蝶,可能造成大西洋上的颶風,即比喻無論多麼微不足道的變化或事件都可能產生複雜的結果;這也是為什麼在勞倫斯的氣象模型中,只是將一個變數0.506127四捨五入為0.506,這微小的差異也足以使下星期預測資料出現暴風雨,而取代了原來的陽光。圖一這個簡單的形象仿自蝴蝶的雙翅,或是貓頭鷹的面具,被稱為勞倫斯吸子(Lorenz Attractor),由這個形象的發現,他利用三個非線性方程式表示亂流狀況,創造出系統行為在一段時間中的畫面,這個形象會呈現三個方程式,而且顯示當我們把系統行為視為整體時,就會出現一種明顯自行組成的模式、形狀結構型態,在混亂下隱藏著次序。

勞倫斯吸子(Lorenz  Attractor)


圖一 勞倫斯吸子(Lorenz Attractor)
(資料來源:愛德華‧勞倫斯)

(三)展開行動,應用於現實世界:展望二十一世紀,地球村的想法已經是主流策略理想的一部分,人類接收處理及融合新資訊能力,創造了全球性的環境,成為一個實際上有著許多相互連繫點的巨大系統,例如經由電視的轉播,我們可以即時看到洛山磯及舊金山大地震等,混沌理論和複雜性的新科學有助於我們以一種有條理且實際的方式了解商場環境,並且面對幫助科學家了解複雜適應性系統動力的許多概念和技術,提供了策略性思考架構。

  第二篇是視覺思考的藝術與科學,其概述如下:

(一)視覺思考:美國NBC根據教育部發布的訊息中報導「美國學校未曾預見的事情將發生了。」西元二○○六年以前,從幼稚園至十二年級每年將會創下新的入學紀錄,從一九九六─二○○六據估計全國將會有五千五百萬個新生入學,因此需要十九萬名以上的教師,六千所新學校,以及每年一百五十億美元的開支。美國總統及教育部將這種情況視為急需迫切處理的全國性危機,並且在情勢危急之前即發展一套因應計畫;為什麼我們對於顯而易見的事情視而不見呢?其主要原因是我們不知道如何觀察或想像多樣的複雜性及微妙的變化,而這些是創造我們下達決策的所處現實環境的動力;新的科學研究證實了有關直覺洞察力及特殊創造力的重要性,這些經驗通過利用並整合左右腦所控管的能力,不管在字面上或象徵性上都照亮了我們內在思考的領域。

(二)由預測到先見之明:預測是藉著分析並使用數學模型,預測者可以估計出未來的狀態,如經濟狀況、死亡率或行星的運行,其容許錯誤的範圍都很大,所以預測似乎經常成功,但是預測更複雜的問題如政治或石油價格等,其成功率就大幅滑落了,因為在複雜的適應系統中,經由蝴蝶效應,對於未來都可能產生戲劇性的變遷。

  先見之明是了解正在浮現之問題的能力,並在新的初期狀況形成時加以辨識;我們接收處理及融合新資訊的能力,創造出一種有許多連接點龐大的總體系統,其變化隨時都可以出現,因此決策者的挑戰是想辦法以一種實際連貫的方法,來觀察了解總體系統。探測未來圖有助於你在較大環境中將直覺和已知事物及資料所指示的事物連接在一起,這種視覺綜合體提升了你對目前狀況的洞察力,以及對未來發展的先見之明,而這是成功策略性思考的關鍵。

(三)新計畫模式:在最近幾年中,將思考和計畫朝未來推進有相關而不同方式的基本藍圖,即「優先未來、願景、以及情節建構,」有組織發展經驗者可以協助團體創造優先未來的技術,有遠見的領導者可以向組織清楚說明具啟發性及挑戰性的未來形象,同時未來學者會協助組織來預測近似的未來情節。而新計畫模式是一種彈性的迫切的計畫過程,即策略性思考、策略性發展以及資源重新分配,三者結合在一起,就產生一種明確有彈性且持續發展的行動及實行計畫,而策略性思考是最重要的,它指引其他兩者的進行,而新科學也為其提供最大的願景。

  知識就是力量(Knowledge is power),有了知識才能探索、觀測未來,而知識的獲得,首先是得之於教師的傳授,從蘇格拉底、柏拉圖到亞里斯多德,一脈相承,繼續的探索未知的領域,青出於藍而更勝於藍;因此我們要傾聽前人的足跡和不斷的努力,這樣才能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社會,也才會有更美好的未來願景;語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這不正是印證了所謂的蝴蝶效應嗎?讓我們謹言慎行,一起來維護我們的生活品質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