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寧靜革命

文:編輯部 照片提供:編輯部
  關於圖書館,每個人都有其不同的想像。現在的公共圖書館已然展現各式繽紛面貌,除了扮演閱讀推廣的角色之外,它可以像個博物館般的無所不能,也可以是大教堂,傳授知識與技藝,當然也會是個社區營造與地方文獻的保存中心。只要你願意,圖書館的多元角色正在帶動圖書館的轉型,也隱約促成這場無聲的寧靜革命。

多元的社會 多元的角色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 大學圖書館內部規劃的閱覽區與好書帶著走服務。( 葉翠玲提供)

  「我的未來圖書館是一個大家喜歡逗留、交換資訊、創造知識的虛實整合空間。」──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司長李蔡彥


  「圖書館終將回到藏書樓的時代,保存過去和現在的紙本印刷品,千百年後,紙本印刷將成為博物館的展示品,而人類知識的傳承,不再有載體,所有的資訊都在摸不著的雲端;人類透過特殊裝備(可能是頭上的天線),隨時隨處,可將需要的資訊直接輸入腦中的晶片,圖書館員呢?當然不見了,變身為雲端的虛擬機器人。」──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


  「多點新書、更人性化、自動化,成為每個讀者的小秘書……希望圖書館成為所有人的哆啦A 夢。」──國立臺灣圖書館館長楊玉惠


「小朋友開講──想像‧ 未來Library」新竹教大附小作品。(國家圖書館提供)  為啟動教育部「智慧服務 全民樂學――國立社教機構科技創新服務計畫」,今年國際書展上,國家圖書館以「顛覆‧ 想像‧ 遇見未來‧圖書館」為「想像‧ 創造‧ 翻轉――未來Library」系列活動打響第一炮,教育部長官與各圖書館領導者紛紛在「未來圖書館夢想卡」寫下了他們夢想中的未來圖書館。


  接續國圖並與國立臺灣圖書館、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聯手推出系列開講活動,廣納民眾意見,透過與不同年齡層的對話,期許打造屬於全民的未來智慧圖書館。


顛覆圖書館的想像 改變,在不知不覺中

 

  除了在科技浪潮的衝擊下,大家對圖書館有了不同的想像,近來年圖書館現場也有了微妙的改變,圖書館不再甘願只是個圖書館,連續發動一場又一場的革命,重新再定義圖書館的新角色,也因此帶來了嶄新且多元的樣貌。


  然而,圖書館的勇敢突破,不是漫無目的的嘗試,必須溫故知新,深化眼界,格局才會更開闊。


談圖書館未來 從追溯源頭開始

  談到圖書館的起源,多半會聯想到美國公共圖書館的蓬勃發展,但是依據著名美國圖書館學家席拉(Jesse H. Shera)的說法,公共圖書館的開始並非全來自於美洲國家,歐洲一樣占有一席重要地位。18 世紀在歐洲興起的讀書俱樂部、社會圖書館等組織,奠定了公共圖書館的基礎,隨著跨國境的移民逐漸將這些概念、想法帶進美洲,才正式帶動了美國公共圖書館的發展,所以要談圖書館不得不從歐洲國家開始。


捷克布拉格(Prague)城區景觀圖。( 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提供)  「在捷克,圖書館被視為是完整教育的重要一環,」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代表易禮哲(Václav Jílek)強調,自古以來,捷克便對教育非常地重視,文化部會撥經費支持圖書館舉辦的活動,地方政府也會對圖書館有所貢獻;對捷克人來說,圖書館不只是一個藏書的場域,而是一個教育中心,並且會不定期的推出各種活動。所以,「我從小便意識到圖書館的重要性,在上課時學校也會安排與圖書館相關的校外教學活動,甚至會主動參加圖書館所舉辦的活動……,」易禮哲說。


  在此前提下,圖書館必須考慮到一件很重要的事,便是要針對兒童族群,從小培養他們的閱讀習慣。「圖書館是一個資訊與知識交流的場所;如何透過活動的舉辦,來增加民眾的參與度,顯得格外重要,」捷克經濟文化辦事處商務文教領務組組長赫德韋(David Hrdoušek)說,在捷克有一項活動,稱為安徒生之夜(Night with Andersen),今年以「小美人魚」為童話故事的主題,小朋友會在這天晚上睡在圖書館裡,由老師以及圖書館員念安徒生的童話給他們聽,讓孩子享受待在圖書館的愉悅時光,並且讓他們從小習慣被書本環繞的環境。為喚起孩子對閱讀的熱愛和對兒童圖書的關注, 國際兒童讀物聯盟(IBBY)將丹麥兒童文學大師安徒生的誕辰日定為「國際兒童讀書日」,除了捷克,波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等世界各地皆會發起響應活動,鼓勵孩童從小親近閱讀。

 

「喜閱傳承──夜宿圖書館」活動中,學員與安定區前區長對話。(臺南安定區圖書館提供)  這些年,臺灣也開始針對小朋友,興起各式「夜宿圖書館」的活動風潮,像是南投縣文化局圖書館以「書鄉尋夢遇客家」為主題;新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則藉此帶動親子互動閱讀等等;也有以青少年為對象,由臺南安定區圖書館推出的「喜閱傳承――夜宿圖書館」,這項活動獲得好評,還入選教育部2015 年「閱讀推廣智庫(Idea Bank)」文案徵選。館員王純美指出,它的特色在活動的帶領人皆為安定傑出子弟,有著深厚的傳承意味在,同時也企盼學員能延續並發展在地文化的特色與精神。


  假如有朝一日,也能像捷克般,將「夜宿圖書館」拓展成為常態性活動,對於扎根臺灣文化,應該有所幫助。


圖書館不一樣了 臺灣閱讀節的新嘗試

陳廣宗整合資源在館內布置出各種風貌的「閱讀角落」。(楊文琳攝)  從第一屆起連續三年擔任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稱國資圖)「臺灣閱讀節」承辦人的助理輔導員陳廣宗,看見了公共圖書館近5~6 年來,有了很大的改變,以「臺灣閱讀節」的經驗來看,面臨服務內容、模式不斷創新,資訊管道日趨多元的今日,圖書館的型態有了很大的不同,因此在思索圖書館的年度指標活動時,就朝向走出傳統模式、跳脫建築體的框架,向外和更多的領域攜手合作,進一步形塑以「閱讀」為主體,本土專屬的閱讀活動品牌,共創屬於「閱讀人」的年度盛事,一起號召全民喜愛閱讀。


  圖書館每年舉辦的閱讀活動很多,各地圖書館也會不定期辦理各項推廣,一般民眾對圖書館的服務已有既定的印象,所以陳廣宗在規劃「臺灣閱讀節」的內容時,希望在傳統的閱讀形式上,融入更多創意,探索更多可能性,讓所有參與的人「重新認識閱讀的美好」。加上近年各地公共圖書館紛紛進行空間改造,擁有開闊明亮的空間及嶄新的家具設備,這些空間改善和創新服務,都能讓民眾體會「現在的圖書館和以前不一樣了!」


瑞典烏普薩拉(Uppsala) 大學圖書館內部規劃的閱覽區與好書帶著走服務。( 葉翠玲提供)  未來圖書館也要在既有的基礎上注入更多創意,例如第一屆臺灣閱讀節時運用了大家熟悉的點餐經驗和流程,發展出一套點書、借人的服務,並取名為閱讀百分「點」。讀者可以先在服務臺的菜單上點選書籍,服務生會比照餐廳送餐的流程將書籍送到座位,甚至連托盤、蓋子都和餐廳一模一樣。「真人圖書館」見證這個時代素人力量的崛起,人人都可以是作家、人人也都可以是讀者,讓知識能以更多元的管道和型態傳遞和散播,這樣創新的閱讀形式受到讀者的熱烈回響。


  每年都絞盡腦汁要在活動中有新突破的陳廣宗說,雖然有發想不一定有回報,但就像臺灣閱讀節已經逐漸成為每年都讓民眾期待要再來參加的活動一樣,努力一定會獲得民眾的認同。目前正負責在國資圖館內布置不同「閱讀角落」的陳廣宗,繼續努力尋求包括家具家飾業者的贊助,在有限的資源內帶給讀者不同的閱讀氛圍。
 

  陳廣宗也期許,臺灣的圖書館應持續朝多角化、複合式經營,更生活化、更貼近民眾的需求。


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鼓勵參觀者打扮成考古探險家自由探索博物館。( 葉翠玲提供)英國倫敦自然史博物館(Natural History Museum) 鼓勵參觀者打扮成考古探險家自由探索博物館。( 葉翠玲提供)















行動書車趴趴走 看見閱讀的多元呈現

  現在陳廣宗從國資圖輔導推廣科轉到第一線,有更多機會直接接觸讀者,因此對讀者的需求敏感度更高,在規劃活動時更可以從民眾的角度出發,他注意到有很多沒有閱讀習慣的小朋友或大人是圖書館的潛在讀者,需要努力開發;當中有些也許是社會弱勢,需要各界給予更多的溫暖,並且透過閱讀和學習做為翻轉未來的契機。所以要如何讓缺乏閱讀的人體會閱讀的美好、讓經常閱讀的人「再次」體會與眾不同的優質閱讀感受,也是未來圖書館要努力的目標。


  因承辦「臺灣閱讀節」而引入不同資源整合後展開跨領域合作的經驗,讓陳廣宗體認到,一個活動要能夠永續做下去,要讓商業模式成功運轉動起來,未來更容易找到合作對象,在政府經費越來越少的狀況下,圖書館需要更多面向的整合各項資源。例如分別來自公部門及不同民間團體的行動書車,社會各界有的出錢、有的出力,讓閱讀的資源深入更多偏遠地區,連續三年都參加「臺灣閱讀節」的18 度C 巧克力工房,總是伴隨著埔里鎮圖書巡迴車一同出現,現場免費贈送巧克力給小朋友,還透過各種獎勵措施,讓南投的圖書借閱率成長許多;仁愛鄉的行動書車提供卡拉OK,有的書車布置滿滿的布偶和玩具吸引小朋友;也有不少行動書車擁有多媒體設備,能夠變成行動蚊子電影院。考量不同地區的民眾需求,行動書車透過各種有趣的行銷方式,讓書香能夠傳遞到偏鄉的各個角落。


<img align=  臺灣的行動書車,在捷克稱為「公車圖書館」。易禮哲說,它會巡迴到各處,讓住在偏遠地區的民眾也能借得到書籍;現在,隨著科技的發展,車裡不只有書,甚至還有影片、有聲書,非常棒。


  葉翠玲也提出了,行動書車用於服務老年長者的案例。她說,在國外有圖書館會將書車巡迴到老人院,還附設無障礙設施讓坐輪椅的長輩可以到車上借閱書籍,甚至有挾帶為老年人送餐的配套服務。雖然臺灣目前有在推動偏鄉閱讀,但缺少長照這一塊,未來全球勢必走向高齡化社會,葉翠玲建議臺灣在推動長照法時,應重視銀髮族閱讀的推廣,協助推動高齡教育、創造老年社會參與的機會。


  三灣鄉立圖書館在增進活躍老化與成功老化上,也有許多值得借鏡學習之處,當中「祖孫共讀」活動,圖書館透過孫子的閱讀需求來帶動長者對書本產生興趣,在潛移默化中達到交流與溝通,共譜祖孫間親密的閱讀時光。館長謝淑貞說:「當小手主動要求大手一起來圖書館,大手為小手在書架上找書,就知道成功了。」


文化藝術交流更受重視 圖書館肩負新重任

三灣鄉立圖書館推動「祖孫共讀」,共譜祖孫間親密的閱讀時光。(三灣鄉立圖書館提供)

  圖書館在推廣閱讀之外,也是一個國家、地方的文化精神中心,藉由不同族群在文化藝術上相互交流、對話,可以增進雙方的認識與了解。易禮哲提供了一個捷克與蒙古合作的成功案例,這個活動是藉由捷克和蒙古的學校設計課程,來增進兩國間的相互了解;學校運用了實體書、影片、有聲書或圖畫等各種形式的教學資源,透過故事的方式,讓學生了解彼此的國家,經過一段教學時間後,再請他們畫出另一個國家(捷克、蒙古)在自己心目中的意義。易禮哲曾經看過一些畫作,他說:「簡直美極了!」這樣的做法可以擴大發揮在圖書館裡,相當值得推薦給臺灣。

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Stockholms stadsbibliotek) 外觀。( 葉翠玲提供)  赫德韋說,其實歐洲國家與臺灣不管在民主化進程,還是跟鄰近大國的關係等發展,皆有許多相似之處,但比較遺憾的是,臺灣對於中歐國家還不是很了解,也是我們一直想要改善的地方。於是,由捷克、匈牙利、波蘭、斯洛伐克 4 國所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isegrad Group, 簡稱V4),「每年5~6 月與臺灣圖書館、藝文單位共同舉辦『2014 臺灣V4 中歐電影節』,也透過在圖書館舉辦展覽的方式,希望增進臺灣民眾對V4國家的了解,」易禮哲說。


  中歐國家對於文化藝術的發展相當重視,像是捷克的圖書館大多是古老且具有歷史性的建築物,例如建於1781 年,被稱為是世界上最美的捷克國家圖書館――布拉格克萊門特學院(Klementinum)圖書館,將建築融合藝術與文化,巴洛克式的精雕繪畫絕美精湛,並保有著近5,000 冊的手工訂製中世紀書籍;而匈牙利布達佩斯市立圖書館( Ervin Szabo Library) ,在1926 年獲市議會支持,將Wenckhem 家族宮殿改為市立圖書館,新巴洛克結合洛可可的建築風格與館內的藏書,彼此相融相合、不具衝突感。在此脈絡下,易禮哲說,圖書館與博物館對中歐國家而言,是密不可分的關係。


  反觀臺灣圖書館、博物館兩者長年被劃分於不同單位;不過,近年來,逐漸看見新的契機。高雄市立圖書館新總館啟用時,喊出了「圖書館博物館化」的觀點,讓書籍變成一種展示品,呈現於民眾眼前;國資圖也以類博物館為經營目標之一,於館內、外各個角落展開多元的策展行動。

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Stockholmsstadsbibliotek) 利用咖啡廳設置好書暫停區及圖書館文創商品販售區。( 葉翠玲提供)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與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展示中心合作的「紅唇與黑齒――檳榔文化特展」,結合了最新學術研究和數位典藏資源,展出檳榔被適切地運用在治療疾病、防止瘟疫,也被當做社交、婚禮的禮物,甚至是做為宗教祭祀的祭品或是行使巫術的法物。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出發,說明檳榔在致癌、破壞環境之外,也具有深厚文化價值的一面。展覽以深入淺出、輕鬆有趣的角度,翻轉參觀者對檳榔的刻板印象,生動地進行一場教育推廣,讓專業的知識傳遞也能成為一種娛樂的學習方式。


  除了策展,還可以透過哪些方式活化圖書館, 葉翠玲舉例, 建於1928 年的瑞典斯德哥爾摩公共圖書館(Stockholms stadsbibliotek),是一棟非常漂亮的圖書館,時常吸引遊客來參觀,但也由於這一棟挑高三層樓的建築空間並不大,於是館方運用合作商店――咖啡廳,來活化圖書館,將提袋、橡皮擦、別針、筆記本等紀念商品,還有像是黑膠唱片這類特別的館藏,甚至是自助還書口,都陳設在咖啡廳裡,圖書館把合作商店延伸為自己的小副館,同時也帶動了咖啡廳的消費率。赫德韋更透露,在斯德哥爾摩圖書館裡,典藏了一本中世紀最大本的書籍,名為《惡魔聖經(The Devil´s Bible)》,這本書其實源自於捷克波西米亞地區的修道院,書裡繪有惡魔的圖案,相當稀有,且具有歷史價值。《惡魔聖經》在15 世紀時,因修道院遭燒毀,便輾轉到布拉格另一間修道院,後來甚至被當成禮物送給羅馬帝國,1648年時又被瑞典軍隊搶走,自此一直存放於斯德哥爾摩的皇家圖書館中不再轉移,這也彰顯了圖書館在保存歷史文物上所扮演的積極角色。


保存文物更積極 歷史資源持續傳承

貝利學院及皇家博物館(THE BEANEY INSTITUTE & ROYAL MUSEUM)正面入口保留原建築( 文化遺產) 立面。( 葉翠玲提供)

  另外,為了要吸引更多讀者前來圖書館,赫德韋指出,捷克會將許多歷史手稿電子化,放在網路上供民眾觀看,除了要讓大家知道圖書館保存了這些被捷克人民視為珍寶的真實原稿、歷史的資源,也能增加圖書館的能見度。

  圖書館不論在保存歷史文化或建築上,皆扮演了重要角色。 葉翠玲舉例,英國坎特伯里(Congress)比利學院及皇家博物館(THE BEANEY INSTITUTE & ROYAL MUSEUM)經由博物館的重建,形成新舊建築的對話,使之成為一個多元、充滿活力的文化場所。在博物館進行整修前,曾因為原得標競圖的設計建築造型太過前衛,破壞古蹟價值,被制止重建。但是,在國外不論在思想或觀念上都相對開放,不怕衝突與爭執。在建築師與當地社區群眾組成的委員會碰撞對話下,社區站在尊重建築師的立場,將原競圖的建築模型用玻璃罩子罩住,成為展示品;建築師也認同當地群眾所凝聚的社區意識,並表示欣賞,願意推翻之前的設計,重新再討論;最後取其平衡,以保留有一世紀歷史的都鐸式建築立面,做為博物館入口,另配合老城區的整體景觀,於古蹟後方增建地上二層、地下一層的新建築,做為館舍的使用空間。新空間二樓提供藝術畫廊展覽,一樓規劃成社區圖書館、社區安親班(兒童閱覽室)與遊客服務中心,背包客、觀光客都會從名為「i」的服務臺索取旅遊資料;而古蹟的地下室,則設置了修護研究室、實驗室與技術研習教室,主因是這項重建計畫,讓社區群眾產生危機意識,認為國家絲毫不重視這棟古蹟建築,於是發起「色彩計畫」,藝術家開發出天然有機的古蹟修復專用彩漆,在這個城鎮要進行古蹟的修復,就必須跟他們申請專用彩漆,後來也成為了他們的收入財源。現在老建築擁有了嶄新的生命力,成為一處具有「多元文化」視野的複合式博物館。


  詩人波赫士曾說:「天堂就該是圖書館的樣子」,但被視為天堂的圖書館,未來又該以什麼角色出現呢?不如一起發想吧!


附加檔案: 圖書館寧靜革命 .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