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終身學習─淡水社大 連結在地生活文化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陽光和煦的初春午後,滿心期待地造訪淡水的社區大學,因為它是全台唯一一所在古蹟裡開辦的社大。循著鼻頭街前進,一幢幢佇立著的紅磚建築就是社大的位址、同時也是淡水的古蹟─「殼牌倉庫」。當淡水社大主任張建隆談起兩者的深厚淵源,就像訴說著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相知相守的愛情故事,綿密的情感怎麼也化不開。

因民間運動而起

「水上人家」也差點成為興建快速道路下的犠牲品。  淡水人記憶中的「臭油棧」倉庫,就是現今的殼牌倉庫。追溯過去歷史的演變,此處曾是英商嘉士洋行的倉庫、殼牌公司的儲油及油槽倉庫。這處距離捷運站不遠的古蹟,自1862年淡水海關正式開市後,即見證著不一樣的歷史年代、不同的小鎮風貌。

  然而,見證淡水城鎮風貌、歷史演變及產業興衰的殼牌倉庫,卻曾經差點成為興建快速道路下的犧牲品。1997年,為了替「沙崙重劃區」解套而規劃的「淡水河北側環河快速道路」,計劃連接大度路、關渡、淡水河河堤外側、殼牌倉庫區塊,直至沙崙重劃區,張建隆回憶,「假使興建道路案通過,現今站在淡水河岸,將不再有美麗的景致。」

  因為當初計劃沿著河岸3公尺處,採行路堤共構,一旦提案通過,在頭頂上交錯的快速道路,無疑扼殺了淡水有河、有山的絕佳景觀。就在此關鍵時刻,關懷鄉土的在地文化人士,也積極對外尋求更多力量,共同對抗淡水環河快速道路一案。

  於是,以淡水文史界結盟為基礎,串聯至全台各地關心此事的團體,而發起的「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以指定古蹟的方式,讓興建快速道路案破局。如此一來,不僅保留住沿岸的「水上機場」、「殼牌倉庫」、「氣象測候所」與「海關碼頭」等歷史古蹟,也促成了淡水社區大學的創設。

  殼牌公司因有感於「殼牌倉庫」,是在淡水文史工作者的大力搶救下,才倖免於難;又因考量到本身不具文史專業,決定將百年古蹟捐給在地的淡水文化基金會。同時,也埋下了籌設淡水社大的種子。

以「社區本位公共論壇」為續

淡水社大主任張建隆。  當初也參與搶救淡水河行動聯盟的張建隆回憶,「在搶救淡水古蹟的民間運動落幕後,怎麼人都散去了?」那時頗感失落的他清楚感受到,「在不可能的任務達成後,所匯集的能量與人脈,並未累積。」當時淡水文教界也都心有所感,於是,決議共同籌設社區大學,以鼓勵當地民眾從公共議題切入,關心自己所生長的地方。2001年,由在地文化工作者藉由一步一步地擴大參與、凝聚共識,所組成的「淡水文化基金會」成了辦理淡水社大的主要單位。

  當時淡水社大主任的位置,由受過正規教育體系薰陶的林雲山接下,而社大副主任的職缺,則由淡水文化基金會執行長許慧明、淡江大學前理學院院長薛文發擔任。辦學初期,因內部人員對校務運作的理念不合,以及所處的兩個團體因行政業務難以劃分等問題,而引發權力混淆、校務運作困難的危機。

  於此同時,台北縣教育局評鑑淡水社大營運為乙等的消息,讓內部潛藏的問題,雪上加霜。連主要籌辦的淡水文化基金會,都有了不想繼續承辦的念頭,社大的未來何去何從,令人擔憂。

  「因不忍看到自己參與催生的淡水社大,就這樣結束,」在地文史工作者張建隆不管自己並非專業教育領域出生,對於行政工作也一無所知,只是直覺以為,「這是落實公民社會理念的機會,是自己想做,也是應該要做的。」就毅然決然接下淡水社大主任的工作。8個年頭過去,淡水社大的學習點有20多個之多,甚至還綿延至鄰近的八里鄉與三芝鄉。

  在眾多貼近居民生活的課程中,紀實攝影、紀錄片製作以及永續農耕3門課,是張建隆堅持每一學期都必須開課。他表示,「許多生活周遭的古蹟雖在,但生活習性卻已不在,影像最能細膩地記錄下當地、當時的生活味道。」為此,淡水社大還計畫性地於每學期末,辦理攝影展、紀錄片展,除此之外,「在慶祝社大滿10歲時,還要出版回顧淡水的攝影集。」這將是淡水社大學員捕捉小鎮變遷,獻給在地居民的心意。

  除此之外,「社區特色課程」是淡水社大的特有課程,也是社大扎根社區、闡揚社區文化、創造新社區文化精神的展現。社大的做法是,先將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公共議題於社區內充分討論,等大家對議題初步了解後再提共識,最後,再將代表多數的意見於彙整後提出。2006年與2007年間,已辦理的3場「公民審議會議」,就是希望透過民間參與,找出淡水社區發展的方向與藍圖。

連結社區資源為依歸

淡水社大鼓勵民眾從公共議題切入,關心所生長的土地。  雖然環境對人格的涵養常是隱而未見的,張建隆還是坦承,「由淡大發起,搶救淡水文化資產的行動,也有失敗的時候。」儘管如此,他還是必須提醒居民,「在發展觀光產業的趨勢中,居民有責任、也有權利,建構在地生活的主體性。或許一般遊客理解的淡水,仍停留在老街、河岸以及小吃,不只交通方便,還有得吃、有得玩……,淡水社大還是會試著朝多方使力,豐富觀者描述淡水的語彙。當他談起在地經營的想像,可以想見屬於在地的生活文化,將與社大一同成長、茁壯。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