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美術館─石之美術館 解構石頭意象

文:廖瑞宜 照片提供:廖瑞宜

關燈後,夢幻氣氛漂散的「石與光之展示室」。  關於石頭,你有什麼想像?堅、硬、厚、重、持久、不易碎、笨拙。以上這幾個常見與石相關的印象,在那須蘆野的石之美術館(石の美術館),被顛覆、解構掉了。先來看一張牆下擺著四座檯燈的照片,它是在館內「石與光之展示室」(石と光のギャラリ─)所拍。

  你認為那燈和張牆上一條條發光的白色條塊,是什麼?嗯。沒錯,正是石頭!事實上,這張照片裡,除了檯燈裡的燈泡和電線、天花板的木條等之外,其餘,均為石材。石材的色澤,怎麼可以如此七彩多變,明亮鮮麗?在石之美術館裡,它就是如此。

建築本身 即是一項美術品

  建造於2000年的石之美術館建築本身,即是一項美術品。它出自當代日本建築名師隈研吾(くま.けんご)之手,並於2001年獲國際石材建築大獎,2001年獲所在地日本木厲木縣木厲樹建築獎。石之美術館便成為後現代風格鮮明的隈研吾的代表作之一。

  石與光之展示室,是石頭與太陽光嬉戲的名例。裡頭擺著四五座石雕檯燈。開著燈時,此陳列室,一如一般石屋,當然在石牆石地板的堆砌方式上,人們多少可以感受出石頭堆砌上的線條美感,一種精明的設計感。關掉燈時,此陳列室的重頭戲才開始。在關燈的那一瞬間,夢幻的氣氛剎那溢散滿室,因為:石可透光。密不透風的石室,透過光,仍然與外界相通。

  也就是說,「發著光」的白色條塊,並不是發著光,而是自然光穿透了6釐米厚的大理石,所呈現出來的風采。

  再來看看另一張照片。掛在石牆前的一片藝術品。它所雕的花樣是一朵向日葵。看起來,這朵向日葵像是玻璃或壓克力所製成的藝術品吧?然而,它也是不折不扣的石雕作品。

  石與光,親密、溫柔而夢幻的相稱,赤裸裸的挑戰了人們對石頭的印象。

  類似薄切大理石的作風,是隈研吾建造石之美術館時,把玩石與光的手法之一。另一個獨領風騷的手法二,也是世界鮮見之舉,即是燒石成藝。

  經烈火的燃燒,石與光的關係,邁向了七彩。

「石倉展示室」入口處望「迎賓大廰」,天光雲影,石水相映。石雕向日葵水池裡的三角板映出石牆角的線條,舖陳出亦敵亦友,相得益彰的視覺張力。

蘆野石的多彩光芒

  石之美術館六幢石屋建材中的「迎賓大廳」、「石倉展示室」、「茶室」等的三幢,即是大正時代和昭和初期,採蘆野石而建。蘆野石,顧名思義,即那須地方的蘆野一帶所產的安山岩。其具耐水耐火耐久、易加工、易接著等特性,而被人開採來建造石屋、石倉庫。然而,燒蘆野石當建材,還是當地石藝頭一遭。

  原為淡灰色的蘆野石,經攝氏500度至1000度的烈火燃燒後漸漸由灰轉黃變橘,朝向紅色變化。利用蘆野石這種遇火變色的特性,蘆野石所雕而成的石柱可以呈現出木材的質感,石燈映照出的光,則可以綻放出愉悅多彩光芒。

由石頭建成的茶室

  緊鄰「石與光之展示室」而立的「茶室」,是日本第一座由石頭所建成的茶室,佔地約四張榻榻米大小,四周均由粗獷的巨石塊及變色的石柱所圍起。站在茶室內,下望榻榻米地板,地板上的日式圍爐(いろり)與榻榻米之間,由石材隔了開來;舉頭仰望天花板,透光的天井還是大理石薄片構成。被重重的石頭上下左右包圍的石造茶室,在薄切和火燒石材等兩項技術運用及燈光照明的巧妙安排下,卻顯得格外輕巧靈秀,安穩靜謐。

  相較於茶室的厚重石材,茶室的門採完全透明的玻璃製成,厚重與透明的兩極對照感,十分強烈。茶室外的小巷底種植的綠竹,植物與石頭,柔與硬,生命與無生命,又是一組兩極對照。

  事實上,這種對照感,不只在石與竹、茶室和石倉展示室的門板設計上呈現,在美術館的入口處,石水交映,天光雲影,流動不止的場景,已經揭開了剛與柔的對話,一場傳統石倉與後現代建築手法交融的氛圍瀰漫不已。

  僅次於光,水,是打造石之美術館成魔幻空間不可或缺的要素。水池,在冬季,結了冰,冰中水波成凍,冰水一面映石屋,一面追流雲,波波動動的小水紋,把石建築柔化了。此際,石之美術館在水池裡,展示著大平和正的<風還元>系列造形藝術作品,紅色巨大的三角錐錯落館內外,與石屋石倉又成了色彩強烈對比。

石砌與水池相映照

  館中井然有序的石砌與水池,在不同的角度看來,散發出不同的美感,時而一片綻藍的水庭映石倉庫,時而一片線條獨特的石組積牆,精明搶眼。然而,在「石之學習室」出入口望「迎賓大廳」時,顯然有所謂被牆角直削的心理壓迫感。這時,池面上,巧妙的放上可映出牆角的三角鋼板,頓時兩軍角力,相互平衡的動感乍現。

擁有六千年以上歷史的巨大沙漠玫瑰「石倉展示室」全景折射出彩色光芒的蘆野石燈,採創新的燒石技術製成。

透風的驚喜

  光、水之外,還有一個生命不可或缺的元素:風,也穿透在館裡。尤其在「石與水之展示室」的牆面設計上,與「石與光之展示室」一樣,利用所謂「組積造」的建築工法所建,不同的是,前者牆面上沒有削薄的大理石,而是直接鑲空一些牆面,讓風透進來。當在此展示室瀏覽陳列作品,無意間貼近牆面才突然發現屋外風景隨著風透入眼簾時,這往往會是一個美麗的驚喜。

  透光、映水、透風等特徵,讓整館建物成為獨特而搶眼的存在。這種表現法,就是隈研吾的主張,即所謂的回歸自然,融入環境的柔建築(負ける建築)。石,挑戰了隈研吾,也成就了隈研吾,石之美術館也常常成為建築界人士參訪地,以及日本諸多時尚雜誌取景地。

  在這偌大的建築美術品之中,觀賞美術作品時,格外靈動。此際正逢展期的,尚有攝影家和田州生的<愛之墓>攝影展。在石造藝廊裡,欣賞這一系列以西洋文人墓石為主題攝影作品,不免給人諸多遐想,彷彿觀賞的人也似在墓中遊走般,墓裡墓外的時空感也被解構了。有趣的是該展示室輕巧的開放設計,讓觀賞的人也可成為室風灑進來的光,或是一縷自由的輕風。生生死死,交交錯錯,親親暱暱,意象萬千。

  與「石與光之展示室」、「茶室」同為館內常設的展示,還有「石之學習室」。此室展示品繁多,主要有自世界各地搜集來的珍奇化石、各式各樣的石材石磚、採石道具及方法、那須茶臼岳附近的地質分布詳解、與石頭相關的各類書籍等等。化石部分,頗具看頭的有一億五千年馬達加斯加產的巨大彩斑菊石化石、六千五百萬年前的戈壁產的超大型沙漠玫瑰、恐龍蛋以及直角石等。

  在此美術館裡,廁所的設計也是一項活化石頭意象的作品。洗手檯不再是槽型設計,而是一塊可能會被誤以為是置物板的斜面石板。這看來陽春的斜板設計,在洗手後,意外的水滴不殘留,清理方便哩。

  樸石,可成藝,藝又如此深入生活,這即是該美術館設立的目的了。被解構了的石頭意象,在人們走出美術館時,想必也有了一個嶄新的開始了吧?!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