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影像開麥拉─閱讀影展 看見改變的希望

文:張加 照片提供: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

  秉持「閱讀是教育的靈魂」、「養成閱讀習慣,就是建立終身學習的基礎」之理念,2002年成立的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一直以來努力扮演台灣閱讀教育運動的推手。自2004年推動「希望閱讀計畫」,至今認養200所偏遠小學,贈送了9萬冊優良兒童讀物。

  今年,天下雜誌教育基金會啟動「閱讀,讓改變看得見──全社群閱讀推廣計畫」,於台北、台中、高雄、台東舉辦「2010年國際閱讀教育影展」,精選4部影片:《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珍奧斯汀的戀愛教室》、《口白人生》、《心中的小星星》,強調「閱讀」的正向價值,以及傳遞「樂在閱讀」的意義。

因學習而快樂 因閱讀而富有

  影展開幕片《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是暢銷教育書《第56號教室奇蹟》的紀錄片。用鏡頭直接帶領觀眾進入教學現場,頓時之間,書中的第56號教室、閱讀《哈姆雷特》、排演等情景,全都出現在觀眾面前。

  隨著鏡頭環繞教室,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個學生的名字,與哈佛、史丹佛等名校的旗幟一同掛在牆上。這樣的擺設,不是為了列舉畢業學生的豐功偉業,或是歌頌雷夫老師的教學成就,而是激勵正在第56號教室中就學的五年級學生們,只要努力,有一天他們的名字也會與名校並列。

  雷夫老師任教的霍伯特小學,位於美國洛杉磯的貧民區,學生多為家境貧困,非英語系國家的移民小孩。原本孩子們擔心無法理解艱深的莎士比亞,但雷夫老師鼓勵學生從「演」中學,讓他們置身莎士比亞筆下的角色,用心體會,並與角色互動。漸漸地,閱讀莎士比亞與參與劇作演出,成了孩子們的樂趣,更成功讓他們克服英語不佳的學習障礙。

  他與孩子們的互動不僅止於學校裡,他會拋開歷史課本,直接帶學生到林肯紀念堂參觀,或是讓他們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圖書館中,想像未來的大學生活,他也會在週末邀請學生到家中同樂,與太太一起聆聽孩子說話。

  雷夫老師的教育熱情,讓第56號教室變成一個不僅有自然、數學、歷史、地理課程,還能盡情享受莎士比亞和搖滾樂的地方;一個讓孩子建立信心、責任感、進行團隊合作的排演舞台;一個充滿歡樂、毫無恐懼的避風港。

  一手「打造」第56號教室的雷夫老師,正是孩子們生命中的奇蹟。

帶領閱讀 而非教導閱讀

「2010年國際閱讀教育影展」傳遞「樂在閱讀」的意義。  「2010年國際閱讀教育影展」台北場首映吸引許多觀眾前往觀賞,在播畢《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之後舉辦的映後座談,引起在座教育工作者與家長熱烈討論台灣的閱讀教育。

  南投縣埔里鎮親愛國小萬大分校教師洪雅玲,與雷夫老師同為小學五年級班導師,自從閱讀《第56號教室奇蹟》便視雷夫老師為偶像。她說,因為雷夫老師秉持「和善待人,認真努力」為教學宗旨,所以他不覺得自己是高高在上的導師,從不命令、責難,他將每個學生當成獨立的個體,像朋友一樣的溝通、相處,進而了解與信任。

  國立中央大學英美語文系副教授林文淇說,第一次觀看《第56號教室的奇蹟:雷夫老師的莎士比亞課》時感到相當激動,尤其對於影片中,一名學生在課堂上朗讀《頑童歷險記》時哭泣的一幕印象特別深刻。他從未見過如此投入《頑童歷險記》書中情節,甚至感同身受的學生。才知道,要讓學生進入閱讀的世界,該像雷夫老師「帶領」學生閱讀,而非「教導」。

  一名六年級學生的父親說,看了紀錄片後,更是為台灣的孩子感到難過。台灣的教育只有在幼稚園時期注重孩童身心發展,國小以後的教育都過於制度化,只注重升學率,如此的教育制度只是逐步邁向失敗。他認為,閱讀是學習的基礎,但是台灣的升學壓力,讓學生的桌上滿是教科書、參考書與補習教材,課外讀物早已被拋在腦後,制式化的閱讀也就變得乏善可陳。

持續推廣閱讀教育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閱讀老師,雷夫老師因從小聽父親讀莎士比亞而愛上閱讀,長大後,他不但樂在閱讀,也能以無比的熱忱引導學生閱讀。

  推廣閱讀教育運動的對象不只是學童,還包括父母與教師。「閱讀,讓改變看得見──全社群閱讀推廣計畫」除了辦理「2010國際閱讀教育影展」,還有「校園兒童影展」、「國小教師電影研習」、「全國巡迴圖書館影展」、「閱讀之星」影像徵選活動、「為愛閱讀-閱讀家庭電子護照」、「閱讀名人」等延伸活動,從各個面向帶領教師、家長、學生一同認識閱讀,樂在閱讀。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