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封面故事─社區大學 讓夢想更自由

文:耿詩婷

  早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人們就認知到「知識就是力量」的真諦,但是隨著高等教育的發達,知識卻成了少數菁英獨佔的私產,成為控制社會的力量,於是具反省批判能力的學者、專家,19世紀中葉就提倡起「知識解放」的行動,到20世紀,更強調應開發民眾的潛能,打破學校教育的僵化制度,這股社會改造的自省力量便開始蔓延,成為「成人教育」、「終生學習」的引信。

黃武雄點燃引信

永和社大的生態園區一景。(永和社大提供)  台灣則是到了13年前,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以公民的身分,提出社區大學的構想,正式點燃引信,重新建構一般人對於成人教育只是單純灌輸知識,或得到一技之長的補習課程的刻板印象,台灣的社會改造之路也才開始燃燒。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林朝成表示:「其實在台灣我們很容易用學歷高低來判斷一個人的知識領域或是能力高低,但其實學歷低的人反而更能從自身經驗來面對許多問題,辦成人教育的意義應該是去發掘每個人不同的能力發展,延續其長處,補其不足的部分。」

  自從1998年文山社區大學成立,全國各縣市社區大學先後成立,由南到北、由東到西,台北市甚至每個行政區都設立一所,目前全台已經達到近80所社大,每學期有超過20萬學員參與,林朝成認為社大的蓬勃發展代表著台灣民眾有這樣的需求,以及公民社會的發展越來越成熟,他表示:「台灣社區大學的成立基本上就是一場社會運動,重新建構台灣社會。社區大學運動所提倡的理想就是:打開公共領域,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培養批判思考能力,解放套裝知識;充實生活美學內容,建立私領域的價值觀。」

  所以這也正是社大跟一般成人補習班最大的不同,在社大這裡不只是單單要你學會某種才藝知識,而是必須加入公共領域的參與,從自身經驗出發,然後自省,公開討論後,可以進入世界觀的角度來思考問題,因為社大深信任何經驗知識都脫離不了社會脈絡,但這樣的思考模式正是我們社會中較為缺乏的。因此在課程設計上,著重在希望能打開每個人的感官意義,找到個人的生活美感,不再制式化地受到市場的主導,不再讓自己的食衣住行皆被仲介、代工所包辦,找回「手感」的價值,我們藉由學習,可以用另外一種眼光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面貌。

創造在地行動經驗

  在公領域部分,社大希望從課程中所學到的東西,最後可以再加以運用在社會裡,因此也讓社區大學運動這麼多年來,在國內各地發展出許多獨特的在地公民行動經驗,其顯著者如文山社大的社區文化營造,文山文化會館的催生與經營、北投社大的溫泉博物館設置的公民會議推動、板橋社大的河流文化營造、台南社大二仁溪河川巡守及污染事件環境監測、旗美社大的農村發展議題的推動、台東南島社大對於原住民文化的推展等等。林朝成表示:「從文化、社區、環境到農村發展議題,社區大學藉由成人教育的推展,落實公民回到土地與生活空間中發展學習與行動的理念,這些經驗的歸納整理可作為土地力量的呈現,也代表著台灣民間社會的生命力。」

醞釀社會核心價值

社大學員經常參與環保工作,以實際行動投入社會改革。(台南社大提供)  社區大學不僅是學習知識,休閒保健的場域,更希望能藉由人與人、人與世界、人與自己的對話互動,重新認識自己,認識世界,一同從反思學習中超越成長,成為自己的主人,讓人性的關懷與公義,成為社會的核心價值。

  在這次專題裡,我們挑選了幾間社區大學做為報導對象,採訪過程中就發現社區大學同時也是一個良性互動的場域,讓人與人發展出友善真誠的人際關係,每一間教室裡充滿著溫暖的故事,無論是師生、志工、工作夥伴,大家都在一起學習,相互傾聽。這又讓我想起文山社大校長鄭秀娟說的話:「在社大常常會有許多憤世嫉俗或是自卑感強烈的學員,但因為社大的包容心很大,在這裡沒有任何垂直關係,每個人都是平起平坐,這種沒有偏見的互動,讓每個學員都很有安全感,漸漸地都敞開心胸,相互交流學習,這種學習方式,就引發出一種十分美麗而正面的力量。」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