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被遺忘的二二八女性

文:張耐、楊侏紜(靜宜大學兒福系師生)

書 名:查某人的二二八─政治寡婦的故事
著 者:沈秀華
出版者:玉山社
出版年:民國八十六年

  隨著民主思潮的衝擊,解嚴後一些早年叛亂事件漸漸浮現檯面要求平反,其中以二二八事件最受矚目,受害家屬後裔紛紛站出來陳情,儘管平反聲浪不斷,但多數重心都在描述事件中犧牲的男性,卻忽略了在這群男性背後有著更悲情的女性─受難者的母親、姐妹、女兒,尤其是妻子。

  《查某人的二二八》這本書,有別於以往以男性為中心的觀點與經驗來回顧該事件。本書是以傳記訪談的方式,透過女性受難家屬以口述方式敘述當年的親身經歷。這一群從艱苦中走過來的女性,用她們的生命刻畫出這一段生命腳本與歷史記錄。書中的描述有別於一般傳統女性陰柔的一面,相對的,書中呈現出來的是女性堅強且有韌性的生命力。一樁樁令人深深感動的真實故事,一段段被命運捉弄的人生,讓讀者隨著書中女性的際遇,一起進入最黑暗的時代,一同經歷最苦難的命運,同時也深深感受到這群不被二二八打倒的悲情女子「謙卑中的不凡」。

  著者沈秀華於一九六四年出生於蘇澳,中興大學中文系畢業,目前在美國堪薩斯攻讀社會學博士。曾任宜蘭「噶瑪蘭雜誌」編輯,著有《噶瑪蘭二二八》,她的研究興趣為民族主義、性別研究和族群關係。著者在緒論中提到透過本書可以突顯性別和政治、歷史間相互交織的複雜現象。同時也可以延伸出幾點問題意識的思考。這群受難女性、政治遺孀是如何以她們個人的生命經歷和身為女人的角度來詮釋和看待該歷史事件及她們的一生?這群受到最直接衝擊的女性,如何在事件的陰影下及既有的父權社會中,找尋她們在經濟、政治、家庭、婚姻及心理情感各方面生活的生機與出路?最後由一位女性角度來記錄、整理和剖析這段女性口述歷史,其意義更不在話下了。

  本書內容由十二位女性(包括開木屐工廠的守寡母親、警察太太、推事太太、副站長夫人、旅社頭家娘、醫生娘、妯姨丫環……等)口述故事,她們除了要面對和自己至愛的丈夫、兒子、兄弟天人永隔的悲痛外,還要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擔,這對於當時多數未受過良好教育及欠缺謀生能力的傳統女性而言是多麼重大的挑戰與傷痛。但這群女性憑其堅忍的毅力與頑強的意志走過了如此艱辛的歲月。感佩之餘,也僅就本書緒論中的六個層面來闡述二二八查某人的悲情與無奈:

‧家庭經濟的困窘:

  半個世紀以前,多數女性並未接受良好教育,即使婚前有一份謀生的工作,往往婚後為了照顧家庭子女多半成為專職家庭主婦。而二二八事件卻使她們痛失依靠的丈夫或兒子,頓時生活上最大的衝擊莫過於經濟來源的中斷與困窘。書中描述這群年輕守寡的妻子有時連哭的時間都沒有,更「無閒破病」,因為家中老小那麼多人等著要吃,民生問題總得最先解決啊!可是她們往往缺乏一技之長,又苦於沒有就業機會,只好拚命打零工攢錢,為生活奔波勞苦,甚至不得已忍痛割捨骨肉親情,把孩子分送給別人當養子。更不幸的只好淪落風塵。可見這群二二八的查某人是多麼愁苦與無奈啊!

‧身分地位的改變:

  早期傳統女性的角色地位往往是依附著丈夫的身分而存在的。二二八的變動使她們失去了原有的社會身分,她們不再是醫生娘或站長夫人,而是叛亂的寡婦遺孀!特別是敏感的政治犯家屬更是背著標籤,眾叛親離,孤苦無依。人情冷暖的看透更是深一層的體驗。俗話說:「無尪無地位」、「人亡、人情亡」即是最佳寫照,也是最貼切的描述。

‧情緒心理的轉折:

  二二八的查某人都共同經歷了一段尋夫的歷程,她們在受驚害怕中,從不斷祈禱、對天呼喚、心存一線希望到最後無奈地接受丈夫出事的現實。幸運者可尋獲丈夫的屍首,不幸的則連丈夫的忌日都無從所知,更遑論其下落。她們悲憤不已、怨天尤人、埋怨政府,但更怨自己命苦!於是傾向「宿命」:「一切攏是我的命」,是她們最常表達對二二八事件看法的一句話。這群孤兒寡婦忍受一世的孤寂與心酸,她們終日「會驚」、「心肝就微」!或許會哭泣會埋怨,但也只能甘心歸因於「命該如此」!只好強忍悲痛、拭乾眼淚,堅強勇敢地活下去!同時這樣一個「真歹命」的觀念也深深左右著她們與別人的互動關係,或許自認命不好就不該拖累別人,於是就把心門給緊緊關閉起來了!

‧再婚問題的取捨:

  早期的婚姻多半經由父母旨意及媒妁之言,一般女子也安於如此安排。但遭逢家變後,這些守寡的弱女子有的囿於守節的觀念,一女不事二夫,有的則緬懷過去美好婚姻,以及顧全個人名聲而不談婚嫁。也有的為了家人生計不得不再嫁。再婚問題的探討看出了套在女性身上的名節枷鎖,即使再婚,每當細故爭吵時,前次的婚姻就注定成了被攻擊的話柄以及心頭上永遠的痛!再婚並不一定保證幸福,有時反而是另一種束縛。失婚反而成為一種解脫與自由。對這些女人而言,即使婚姻取捨有所差異,但不變的卻是一個共通的信念:家庭與孩子是支撐她們活著的最大原動力。

‧內在心靈的慰藉:

  二二八的查某人一夕之間痛失所愛,同時也失去了依靠和保障,彷彿汪洋中的一葉扁舟失去了方向。其中有不少女子在絕望中產生過自殺的念頭,卻在猛然回首中瞥見尚在襁褓中嗷嗷待哺的年幼子女,於是心生不忍,只好勇敢地活下去。孩子才是她們真正生存的最大意義,也是她們一生中最大的安慰與成就。或許這也應驗了傳統女性為子女犧牲的精神,以及「在家從夫、夫死從子」的深植觀念。此外,這些生命坎坷的女性,基於宿命論的色彩,也同時促使她們在宗教中尋求心靈的慰藉與精神的寄託,如此企圖以宗教來轉移傷痛的經驗可以闡釋傳統女性祥和與消極的一面。

‧政治觀點的影響:

  多年來二二八事件一直是個禁忌的話題,但對這群政治鬥爭下犧牲的女性而言,卻大大地影響了她們對政治的感受與參與。有人從此懼怕警察及白色恐怖;有人時時警惕自己和孩子永遠不可涉及政治;更有人絕口不提此事,壓抑只為了保全性命以免惹禍上身。還有些女性產生對政治疏離的反抗意識與行為,諸如送子女遠赴國外求學,絕口不學說國語、不肯投票、不學政治、法律與社會學,改學農業、醫學及商科。影響最甚的是極深的省籍情結,要求家人絕不嫁/娶外省人!這群女性真是政治因素下的犧牲者。

  二二八事件是近代臺灣歷史的一大憾事,雖然如今已雨過天青,但遲來的正義終究撫平不了受難家屬過往的悲情。當年受難的男性在生命終結的那一刻起就成為被悼念的先驅。然而事件中存活下來的遺孀,卻是另一個苦難的開端,更是被遺忘的一群。《查某人的二二八》是一本頗值得用心去品讀的圖書,書名查某人是取自福州話來傳達女性艱苦卓絕的氣質,讓我們向這群不被二二八打倒的堅強女性致敬。度過了寒冷的冬天,春天還會遠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