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年前七七讀書會開辦台灣第一場監所讀書會
有一種真情,一次永遠難忘
有一種努力,付出永不後悔
11年,不算短的日子,但是高牆內─
張張在書香中純真的臉龐,常在眼前躍動不曾消失
進監所主持讀書會興奮又惶恐
11年前,七七讀書會的顧問,中國時報記者陳志成幾次採訪台中看守所後,心有所感,回到讀書會跟我們幾位幹部提起監所內同學的起居生活:原來,每天下午收封後,一直到第二天早上,平均有超過12小時的空閒時間,雖然失去人身自由,但他們的思維卻是自由的,何不集合大家的力量,帶領他們讀點書,培養一些積極正向的思維。就在顧問的大聲疾呼下,當時的會長黃瑞汝和幹部經過幾次討論後,拜訪當時的所長黃榮瑞先生,也得到正面的回應,加上女所黃主任積極的配合,終於,我們要將書香帶入高牆內了。
第一本書選的是劉墉的〈肯定自我〉。坦白說第一次進監所主持讀書會,內心既興奮又惶恐。興奮的是:能為一群社會的弱勢團體奉獻是一種榮譽;惶恐的是:不知道監所內長什麼樣,會不會有危險。還好,一路上所長相陪,通過層層關卡,終於來到工場門口。只見門外,早已經準備了大型的歡迎海報,「歡迎七七讀書會」的喊叫聲,更是雷聲震耳。這是歷史的ㄧ刻,台灣第一場監所讀書會就此開鑼。
向善的意圖不斷地互相感染
「同學們,我手上這枚迴紋針,可當什麼用途?」,為了鼓舞同學,我拿起了一枚迴紋針,左右前後賣力地晃著希望引燃她們的熱情。「萬一拉鍊壞了,可以臨時代替拉鍊,扣住衣服」,「癢的時候,可以拿來掏耳朵」,「串起來可以當項鍊」。大家七嘴八舌,爭著發言,一時之間氣氛熱絡起來。「還有,還有,門打不開時,可以拿來當鑰匙」此話一出,全場哄堂大笑,東倒西歪。「對了,迴紋針在不同場合有不同的用途,就有不同的價值。你們跟迴紋針一樣,要將自己放在哪一個地方,都決定在你們自己的手裡,是不是?」。讀書會就在這種開放式的主題討論中進行。
「幸福是什麼?」
「幸福就是再晚回家,都能見到一盞父親所留的夜燈」,氣氛慢慢的轉進溫馨的話題,女同學們的眼框中慢慢溢出了淚水。
「幸福就是假釋出去後,一回到家就能喝到一碗媽媽親手燉煮的雞湯」。
「幸福就是知道老公和婆婆等著我早日回家」一名殺人判決無期徒刑的女同學說。
漸漸地,她們的心打開了,言語柔軟了,向善的意圖不斷地互相感染著。我沒下什麼結論,只是不斷地提問、澄清、確認她們發言的內容。其實,就表達的技巧而言,她們決不遜色於一般的職場婦女,台風的穩健,更不會輸給電視上的節目主持人。她們張張渴望求知的臉龐,就像鄰家的女孩一樣標緻、一樣可愛。心裡想著:要不是她們做錯了事,這時候應該和家人共進晚餐啊!憐憫之心不斷地激勵著自己:有機會,一定要為她們多付出一些。
讀書會 在台中看守所不斷長成
就這樣,第一場監所讀書會在高潮中結束。第二天,陳志成在中國時報發出新聞稿並附上現場的遠照,引起了社會各界的注意。經過了幾場由七七主導的讀書會之後,我們開始做技術轉移,慢慢將主持的棒子交給牆內的同學。一個月之後,台中看守所開始有了固定的讀書會。接任的劉奕順所長,自己寫書法外也喜愛閱讀,為了讓同學都有參加讀書會的機會,訂每週四下午兩點到4點輪流在所內各工廠舉行讀書會,並邀民間讀書會一起參與;除此之外,大聲呼籲各界,將關懷的捐款改為買書行動,一次購買60本,輪流在工廠內供同學閱讀;每年更在所內舉行兩次書展,鼓勵大家買書。就這樣,讀書會的種子在台中看守所內慢慢滋養,不斷長成。
有了台中看守所的經驗後,陳志成有了更進一步的想法:何不將這樣的風氣推向全國,讓所有高牆內的同學都能受惠。這樣的想法,得到了台中看守所及法務部的支持。民國86年,法務部委託將「書香穿越高牆」的觀摩活動,納入當年世界書香日的活動,也為了讓活動更周延,會長彭碧如特別邀請了心耕讀書會和台中看守所當協辦單位,並邀請全國各監院所的領導、教化幹部及各地有興趣的讀書會共同參與。這次活動在台中看守所舉行,由於法務部出了正式的公文,21所監院所幾乎都派員參加,其中8個單位的最高領導都出席了這次的盛會。
管理幹部的熱忱是重要關鍵
一天的講習中,只有兩堂解說課程,接著,就由台中看守所作實地觀摩演練。記得當天的書目是〈山徑之旅〉,書中描述一位生活糜爛經常酗酒的美國男子,如何在眼盲之後,帶著一隻狗透過一次攀登洛磯山脈的旅程,重新找回自我的故事。為了呈現故事的精采,同學們以演短劇的方式作導讀,栩栩如生,如歷實境,掌聲不斷。演出中的主角,本來已經可以假釋回家了,為了此次的演出,特別延後回家,傳為美談。觀摩後,我們幫全國監院進行配對,每個監院都配到2-4個讀書會作為日後合作的夥伴。
「書香穿越高牆」活動以後,全國監院開始有了正規而定期的讀書會,一直延續到現在。當然,監所讀書會的成敗和該單位的領導有很大的關係,有些單位的領導只是為了應付上級,並不加以重視,也從不參與讀書會;有些領導,認同讀書會對受刑人有積極正面的意義,不但大力支持,並親自參與。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執行單位的態度。通常,讀書會是透過所內的教誨師和管理幹部來執行,他們的熱忱是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像前台中看守所黃主任的投入就讓我很欽佩,為了讓同學讀懂〈小王子〉這本書,讀書會前一個月,每天晚上陪讀,她的熱忱得到同學們真心的敬佩與回應。
透過讀書會 分攤部分教誨功能
就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高牆內舉行讀書會,真的是用最少的資源,獲取最大的效用。買書其實花不了多少錢,只要領導和執行幹部願意支持,同學們空閒的時間多的是,讓她們在服刑中好好讀幾本有益身心的書籍,其實都是很值得的。尤其,國家財政困難,當時每400個受刑人才分配到一個教誨師,對矯正工作的成效其實是一個很大的考驗。透過讀書會的舉辦,分攤了一部分教誨的功能,對各單位來說都是一舉兩得的美事。
11年匆匆的過去了,回首往事,內心仍然澎湃不已。但願曾經在高牆內參與過讀書會的同學,回到社會生活以後,仍然能夠繼續維持閱讀的習慣,並將這顆種子散播在自己的四周圍;對於能看到本文的讀書會朋友,也請和我們一樣繼續關心、參與監所內的讀書會,讓更多的同學受惠。相信台灣會因為我們,更加溫馨,更有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