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台灣101 新年新願景

文:揭陽

   2005年1月3日,在文建會主委陳其南的帶領之下,在完成文建會全體同仁新春團拜之後,下午陳主委則分別與各處室同仁進行茶敘。透過團拜座談方式,陳其南主委將社區營造的精神落實到文建會自身,主委也期望文建會全體同仁能本著社造精神,致力提升文化行政者的尊嚴,並將其角色定位更加明確化。最重要的是,將文建會營造成為文化行政者的大家庭。

17個區塊 101項文化工程

  在提前一天舉行的記者茶會中,陳其南主委代表全體同仁正式提出「文化台灣101」的施政計畫。顧名思義,文化台灣101是指涉一百零一項的文化工程,這101項的文化工程可歸納為十七個區塊,分別為組織改造與政策、文化公民權運動、社區總體營造、文化創意產業、青少年文化政策、數位文化政策、當代生活工藝運動、表演藝術植根計畫、公民美學運動、博物館設施、台灣文化主體性與殖民現代性、台灣大百科、守護文化資產、山海台灣意象、文化設施興建、建築藝術與文化建築、國際文化交流等十七個區塊。

  陳其南主委表示,這十七個區塊乃至一百零一項的文化工程,都是文建會各處室同仁自身的創意發想,經由各處處長帶領所屬同仁進行團體討論,這是文建會同仁由下而上凝結而成的集體心智表現。主委希望全體同仁共同攜手打拚,為完成文化台灣101的施政目標奉獻心力。

  陳其南主委宣布的「文化台灣101」新年度施政計畫,條列達一百零一項之多,最主要是希望能讓地方縣市、社區公民、文化工作者全面動員參與。條列出這麼多的施政方向和政策,陳主委被問到內閣改組在即,是否有信心能持續在內閣中推動理想,陳主委回答說,這兩件事無關,只希望在全方位努力下,創造台灣多元文化。

青少年文化政策有具體規劃

  這些計畫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在青少年文化政策上,文建會首度有清楚具體的規劃,如建構「青年文化之家聯盟」,目前已決定設於花蓮酒廠;另外,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所在的霧峰,也規劃「青少年音樂文化園區」,其他如在台中港區的「視覺藝術中心」、嘉義民雄「青少年戲劇展演中心」等,這些設施都已存在,因此青年朋友可以馬上利用到這些地方設備。陳主委指出,花蓮酒廠建構「青年文化之家聯盟」、在國立台灣交響樂團所在地霧峰規劃成立「青少年音樂文化園區」、原台中港區藝術中心將轉型為「青少年視覺藝術中心」、嘉義民雄成立「青少年戲劇展演中心」等,都是將既有閒置或經營不善的空間設施加以轉型或改變用途,讓青少年朋友可以馬上利用。陳其南強調「台灣未來藝術要靠青少年」,因此將其列為未來重點施政。這些地方有些本來是地處偏遠、或是地方政府無法經營,文建會決定提供協助,大家一起來做,這些都是文建會未來建設的重要方向。

  另外,陳主委也再提出數位文化政策的內涵及文建會發起的當代生活工藝運動,希望讓工藝不再只是精緻藝術品,更是生活藝術品。在國際文化交流上,陳主委也提出突破以往的作法,將以往文建會在巴黎的巴黎台北新聞文化中心,改為歐盟地區台灣文化中心交流單位,而紐約台北文化中心改為北美地區台灣文化中心交流機構。陳主委希望,未來駐外單位不再是看守經營劇場和展覽館,而是有如台灣藝術的經紀人,能為台灣藝術尋找當地策展人,與廣泛的策展機會,甚或是引介台灣藝術家到歐美,讓台灣藝術家有機會登上世界舞台。

  文建會新年度施政計畫涵蓋層面甚廣,且大都需要長期推動執行方能看見成效,文建會副主委吳錦發語重心長地說,放眼世界先進國家,其文化累積大都不受政權更迭影響,他希望台灣也能做到這樣,還給「文化」本來面貌,不要被媒體「政治化」。

推動文化公民權

  此外,為在新年度開始推動文化事務進展,1月11日下午陳其南主委與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顧忠華,為落實公民素養於文化生活,在來自全國各地社區大學、舞蹈工作者劉紹爐、專業藝術人張元茜見證下,宣誓社區大學體系全力參與本年度推動文化公民權以及文化台灣101計畫各項深耕社區工作。

  陳主委表示,有了具體的推廣平台與機制,文化政策才能徹底落實,而全國遍佈的80多所社區大學,正是文化政策進入到社區的最好推手。陳主委指出,這次與社區大學合作,是延續去年文化公民權運動計畫,目的在以現有社區大學之教育課程與活動基礎,推動社區營造、公民美學、生活劇場等基層文化工作,在透過全民、文化工作者、學者參與過程充實推動內涵。陳主委進一步指出,文建會在推動文化事務是以先驅者角色,在議題推出後,實際推動就必須包容各種聲音與文化內容,這個基礎就在社區,社區大學參與更是不可或缺。

  而為響應文建會文化公民權的倡議,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理事長顧忠華宣布,社大將自94年度開始與文建會合作,規劃一系列公民文化權及公民美學等核心價值課程、活動,並透過各地社大空間及資源,讓社區民眾能就近親身參與,顧忠華表示,新年度與文建會合作計畫有三大類:第一類是「文化志工列車」,主要推動基礎在校際文化志工的社區文化經驗交流與傳承,並充實公民文化主題意含。第二類是「開創公民美學課程」,主要焦點在現有藝術生活創作的充實及社區藝文展演,強調公共參與過程。第三類是「文化公民運動」,主要讓民眾在參與社區的過程中提高成果與交流互動,以及提升民眾辦理小型與大型研討會的能力,並在社區大學核心課程中強化對多元族群、外籍配偶的關懷,使社區民眾進一步探討多元文化與公民權利義務的關係。

  陳主委強調,這次與社區大學的合作是一個很好的開始,或許推動一學期或半年後,我們就可以有比較精確的數據,例如創造了多少文化公民權相關的核心課程?舉辦了多少相關活動?有哪些不同的類型?哪些人參加?多少人參加?如此便可以進一步檢驗文化公民權推動的成效,並依此修正推動方向。最後,陳主委與顧忠華共同表示,期望透過這次文建會與社區大學的合作關係,將文化公民權觀念的種子散播至台灣社會的每一個角落,也讓文化公民社會的夢想,一步步落實在台灣的每個角落。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