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緊來緊看,慢來看一半!」當知名藝人朱頭皮在電視螢幕上,吆喝著大家一同來觀賞紀錄片、一起call in與導演主角開講,而台灣紀錄片以如此活潑的形式與大眾見面,這還是頭一遭。正如台灣的文化建設也是與紀錄片一樣,必經過長久耕耘,才得以將深刻的感動傳達出去。
曾驚嘆於社區媽媽精巧的手工藝嗎?曾被社區緊密的凝聚力而震懾嗎?……在小而美、美而豐富的台灣,每天總有動人的故事在上演著。來自社會底層的生命力,雖然微小,卻足以串起由點、線而面的國家文化力。
雖然「拚經濟」已成為當前媒體政治的顯學下,「拚文化」相形受到冷落,儘管文化界有那麼多人在「拚」,但他們終究是邊陲、終究不是主流。當然,文化的工程本來就不是急就章的,它無法速成,無法在短時間內「拚」出傲人政績。
這,也因此造就了文化的幸與不幸。
不幸的是,文化始終不會是主流;但幸運的是,它也是較少受到政治口水染指的場域。因此,要長期奠基的文化工程,可以循序漸進,可以按部就班,可以在長期播種後歡呼收割。以社區營造為例,在十餘年間的努力下,已慢慢在各地開花,果實還不斷散落、持續綿延,城鄉的風貌改變了,居民的互動熱絡了,更重要的是,人民的認同增強了。
這,就是文化的力量。你也可以說它是「拚」出來的成果,但更重要的是,時間的沈澱絕對是提升文化力不可或缺的關鍵。
香醇的酒,之所以越陳越香,時間是很重要的因子。酒廠風華無限,也是因為時間的恩典,讓建物跟民眾間產生微妙的情感,建物本身有其歷史價值,周遭的人們因為酒廠發生許多故事,在半世紀後,這些人如果重回酒廠,儘管酒廠外貌有些改變,但情感依然深厚、氣味依然芬芳,因為時間的力量,會拉著人們回到時光的長廊,撫今也可追昔,追憶傳統也可競飆創意。
在新世紀後,台灣人民慢慢追尋出主體的文化意象,無論是社區的營造或者酒廠的活化都是因長期扎根累積出不少成果。感謝時間的恩典,讓歷史建物得以展現新風情;感謝時間的恩典,讓台灣文化力如同陳年老酒般,內在越陳越香,外在則越來越多樣,一如老酒廠一樣,不斷散發新風華。這些風華感染了你我,也改變了台灣,值得慢慢品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