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史社團巡禮-生態旅遊協會邀你品味生態之美

文:陳雅莉 照片提供:羅家祺

用秋芒做成的台灣掃把,其他國家也買不到  去年四月,台大生態系副教授郭城孟從前任理事長高志明手中,接下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理事長一職。自一九九五年起,郭城孟開始注意、關心生態旅遊議題,為了解世界各種生態環境,以及國外生態旅遊環境和台灣生態環境有何不同,他參加了不少國家的生態旅遊團。「多年生態旅遊經驗後,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台灣的生態非常精彩,台灣是我認為全世界最適合做生態旅遊的地方。」郭城孟肯定的說。

成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早在一九九○年,一種兼顧自然保育和休閒遊憩的旅遊新思維被提出後,生態旅遊的概念便逐漸在不同國家蓬勃發展。二○○二年,聯合國更推動「國際生態旅遊年」,正式將生態旅遊納入體制內推動。

  有鑑於台灣觀光對環境的破壞、國人走馬看花的旅遊習慣亟待提升、周休二日時代來臨,以及呼應聯合國與世界各地相繼推廣生態旅遊的潮流,在郭城孟和中央研究院動物所研究員陳章波、自然步道協會常務理事林俶圭等人號召下,集合學界、環保人士、旅遊業界等各方力量,於二○○一年成立中華民國永續生態旅遊協會。

  而永續生態旅遊協會也積極規劃台灣生態旅遊的發展方向,包括理論建構、生態旅遊地點探勘與輔導、種籽教師培訓、建立認證和評鑑制度及觀念推廣。

  郭城孟表示,生態旅遊有兩大原則,一是不破壞自然環境;二是讓當地居民有經濟收入;也就是說,「生態旅遊最主要的目的,是要讓我們了解當地生態特色,並觀察在地人如何有尊嚴的生活及人與土地的關係,我們現在需要的是深層思考土地的生態旅遊,而不是過去住五星級飯店的感官式旅遊。」

  因此推廣生態旅遊,除了希望讓國人深入了解台灣外,更重要且深層的意義是:「請你看清楚台灣吧!」

  台灣版的生態旅遊不是指美加等國的冒險、原始生態旅遊,「我們的生態旅遊強調的是生活周遭就有很多可以看的動植物,要玩出自己的品味,還要回饋社會,與社區結合,尊重當地,雇用在地導覽解說員。」郭城孟說。

  例如筆筒樹是侏羅紀時代的植物,在國外都是位處國家公園保護區內,但在台灣處處可見筆筒樹製品。就連用芒草做成的台灣掃把,都顯得創意十足,其他國家也買不到。

冰河時期生物避難所

  台灣之所以會成為生態多樣性的寶島,和冰河期有很密切的關係。台灣的特殊地質、人文、氣候和生態,十分適合發展生態旅遊,「但要談生態旅遊,就必須先懂土地、國土規劃,並注意自然史、地質史。」郭城孟提醒說。

  在至少二百萬年前至一萬年前的冰河期,相較於歐美、中國等北方大陸遭到冰河洗劫,台灣很幸運的成為生物避難所,也留下許多侏羅紀時代的古老植物。

  郭城孟指出,在冰河期時,全球溫度普遍降低,高緯度地區大多出現冰原,使得全球海平面下降,因此台灣海峽現出乾陸,許多古老生態、動植物物種紛紛往南遷移,一波波地進入台灣。在金瓜石看到的鐘萼木,以及台南曾經發現屬於陸地動物的犀牛化石,均推測應是冰河期所遺留下來的。

  和台灣的緯度同樣約為北緯二十至三十度的地區,有非洲、中東、阿富汗、沙烏地阿拉伯、印度、墨西哥北部,但這些地方都是沙漠,因此物種大遷徙時必須要往東走,尋找資源豐富的海洋和陸地,才能生存下來,所以只有喜馬拉雅山以東至台灣之間有蓊鬱的森林,其中又以台灣擁有溫暖的海洋型氣候,可說是老天眷顧的幸運島嶼。

培養深度生態旅遊人口

  現在郭城孟準備花兩年時間走遍台灣,尋找符合生態旅遊理念、尊重土地和大自然的民宿、觀光飯店老闆,並且訓練有足夠能力進行生態旅遊解說的專業人才,例如原住民部落要有了解生態旅遊的人力,更要有當地解說員(local guide)。

  目前認同生態旅遊理念與作法的合法旅行業者也共同組成台灣生態旅遊推廣中心,且皆成為永續生態旅遊協會的會員,為推展台灣生態旅遊路線、吸引國人與國外人士到台灣各地進行生態旅遊、致力提升台灣旅遊品質、保護台灣獨特生態美景而積極努力。

螞蟻與植物的共生,顯現大自然奧妙  在生態旅遊行程設計上,郭城孟舉例說,台東獨有的地質是由菲律賓海洋板塊和歐亞大陸板塊擠壓而成,甚至台灣是全世界少數地方可以同時看到二大板塊交會的地方。他的日本朋友來台灣走中央山脈的步道,大力稱讚說可以走七天七夜都不會碰到人,不像日本的步道很容易遇到人,而且台灣可以在一天之內到高山、也到海邊,同樣是世界少見的生態旅遊特色。

  今年永續生態旅遊協會將進行生態旅遊行程測試,並計畫將蕨類俱樂部變成產業,例如針對想要看蕨類、蛙類、蜻蜓或賞鳥的人,提供路線行程、導覽解說員等資訊,既能培養深度旅遊的人口,也可以挖掘在地具有特色的住宿和餐廳。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