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年,亞洲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藝術欣賞不再只是金字塔頂端高高在上的品味收藏,而是融入一般普羅大眾的生活美學,甚至,由營建業者投資的美術館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更成為社區民眾唾手可得的「小確幸」。
建築大師科比意曾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融合了工程技術與造形藝術,建築提供機能的同時,也賦予使用者感性面的需求,同時訴說著時代演進,記錄了生活文化。」這也意謂著,從早期購買藝術品提供社區收藏,如今,建設公司扮演的角色與功能已不再只是單純的興建、銷售關係,而是兼具提供住戶一種生活態度(Life Style)的責任。
龍寶建設成立 臻品藝術中心

臺灣最早將藝術品帶入建案的是臺中龍寶建設。
龍寶建設是一間非常感性的公司,董事長張麗莉22年前在成立龍寶建設後的第二年,因為執著藝術與建築結合的理念,毅然成立了臻品藝術中心,每月定期引薦當代藝術創作,從1992年至今,默默推廣臺灣本土新生代創作到國際市場,並且參加多場國際博覽會,在藝術界占有一席之地。
張麗莉表示,建商相繼投入藝文事業,決非單純為了營利,事實上,經營藝術中心絕對賠錢,業者有此執著,主要還是在於建立品牌形象與回饋社會。
由於長期與藝術家合作,龍寶也會在建案規劃過程中,請藝術家替社區設計中庭雕塑品或家徽,甚至客製化公共空間的吊燈,讓每一個社區都擁有獨立的精神,也充分將藝術品融入環境與自然。
2009年,龍寶建設旗下一個預售案「怡臻邸」在規劃定案後,張麗莉得知新竹香山有一處舊玻璃窯廠即將廢除,她趕緊買下窯上敲下的火頭磚,由於磚頭經過千萬次火烤錘鍊,已化為堅毅不壞之身,於是她請設計師將它們重新切片,設計為一面拱門裝置在社區交誼廳內,不但替怡臻邸增添溫暖的人文空間,也成為每一位訪客討論的焦點。
張麗莉說,藝術中心畢竟是小眾市場,每次展覽會來多少位民眾參觀無法預估,無法主動盤點,但張麗莉還是要工作人員記錄每天到訪的人次,有時一個檔期能來300人就很不錯了,平均一天僅10餘人參觀,但她是每天投入上千萬元預算維持管銷、幫助藝術家開拓一個舞台,用定期展覽支持年輕理想。
建案與美術館相結合
另外,中部另一家知名建商精銳建設為了追求建築藝術化,特別與法國的菲利浦畫廊簽訂藝術合作備忘錄,提昇作品和品牌更高的境界,在臺中市七期重劃區的惠文路和大業路口一塊千坪空地打造了一棟綠建築「AAM」(精銳建築藝術館),這棟9月中甫落成的美術館,將持續至明年展出58件各國藝術大師作品。
AAM是由臺灣知名建築師郭英釗設計,是一個可以舉辦視覺藝術、表演藝術、影音藝術活動等多功能的藝術殿堂,也是一處實踐生活藝術化的生活美學教室。
深耕臺中七期近20年,精銳建設堪稱七期最資深的豪宅建商,精銳建設總經理王碧竣說,精銳建設向來以富裕生活美學的實踐者自許,以藝術、精品、時尚為三大方向,為市民和購屋者蓋出最高品質的美宅,讓美不再是藝術家的專利,而是一種生活型態。精銳建設並創辦企業刊物《美宅講》推動這個理念,長期以來與住戶共同成長,一起追求更高境界的生活,讓建築藝術化、生活美學化,希望透過AAM落成和精銳藝術節的展覽,讓臺中市成為更國際化、藝術化的城市。
不同於其他豪宅講究金碧輝煌,臺中最貴的豪宅「聯聚信義大廈」是在公共空間內擺放聯聚建設董事長江韋侖的收藏品,中國藝術家劉海栗、馬晉與王雪濤的真跡畫作。這些陳列在梯廳的藝術品有3億元的身價,價格等同3戶億元豪宅,然而江韋侖要強調的是「用錢堆起來的豪宅,卻聞不到錢的味道」。
房仲業也打造 藝術品牌
藝術收藏往往反映出畫廊空間經營者的品味,例如,台灣房屋今年6月就在桃園中正藝文特區成立台灣房屋美術館,開國內房仲業者風氣之先,開幕3個月內已舉辦3場油畫展覽,特色是以贊助本土畫家,並呼應公司名稱,將主題聚焦國內知名名勝古蹟,要將藝術與品牌完全融合。
隨著文創與生活的界線愈來愈模糊,台灣房屋的業務同仁也經由台灣美術館的薰陶,增添生活的品味與樂趣,更具備了建築美學的獨到眼光,遠遠超越了一般房仲的文化層次與眼界,無論客戶是否已與台灣房屋成交不動產,都可以邀請客戶欣賞畫展。台灣美術館提供了絕佳的環境,讓業務同仁與客戶自在的心靈交流,分享生活的樂趣。
建築與藝術本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臺北也有一位建築人──甲桂林廣告董事長張裕能在淡水紅樹林建案內成立了一間「小美術館」。
小美術館營造美學新氣息
小美術館的建築外觀發想來自3年前張裕能到訪美國休士頓羅斯科教堂美術館(Rothko Chapel),這棟由一生致力於藝術與人權運動的美國石油後裔Dominque de Menil委託抽象畫大師Mark Rothko 與建築師Philip Johnson合作設計的教堂,雖然是寧靜的宗教空間,但強烈的方尖碑建築外觀,讓張裕能感受到建築與藝術結合的感動,回來後,張裕能一直希望在臺灣興建一處當代藝術之美的藝術空間,而這個願望終於在淡水的建案實現。
「如果說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那麼繪畫就是空間的藝術繪畫。」接觸過東西方世界不同的藝術堂奧,張裕能的藝術品收藏卻獨鍾旅居紐約的臺灣知名本土畫家江賢二,全是因為「他有西方的技巧,卻有非常臺灣的創作改念」,張裕能用Global vision, Local touch形容江賢二的繪畫風格。
今年70歲的畫家江賢二,早在20歲時就立志成為藝術家,所以他一生懸命,移居巴黎、紐約創作,在苦與樂二端以近似苦行僧的修道旅程,實踐心中堅持的藝術之道,近年他回到臺灣臺東定居,依然維持一身素雅,並且從未受到市場價格的蠱惑或影響,甚而曾經因為堅持作品的成熟度與完整性,多次婉拒在國際上難得的展出機會,雖然很多人認為江賢二這樣很傻,但對他而言,正是這份堅持,保有了今日如此力量沉潛的創作內涵,在作品中,可以看見對歸屬感與人性光輝的探索。
和藝術作朋友並不難,有空不妨走一趟建商成立的美術館,會帶給你一些意想不到的驚喜與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