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屏東縣枋寮通往台東縣的南迴線鐵道,是環島鐵路網工程最艱難的一段,興建過程「逢山挖洞,遇水架橋」因而搭完全線共會經過35座隧道、188座大小橋樑。除此之外,此線也是最適合欣賞依山傍海美景的路線,建議跑到最後一節車廂,傾聽這首台灣最動人的山海交響詩。
枋寮車站 藝術與生活合鳴
枋寮車站,是西部幹線鐵路的終點站,也是南迴鐵路通往台東的起點。早年要前往台東與恆春,都要在此換公路汽車,可見其公路轉乘地位之重要。不過,自從1992年南迴鐵路正式營運通車後,在這裡下車的旅客,就只剩當地居民與往墾丁的轉乘旅客了。
雖然公路轉乘的重要地位降低,藝術的浪潮卻一波又一波地席捲而來,尤其當文建會沿著環台鐵路規畫藝術倉庫後,藝術走入生活的氛圍也愈益濃厚。位於火車站南側的17間舊辦公廳舍及員工宿舍,現由藝術家全天候24小時進駐,形成了名副其實的「藝術村」。
在枋寮車站旁的「枋寮F3藝文特區」長期在地方社團與藝術家們的合作下,逐漸有了藝術特區的規模,除了平日專心創作外,假日也時常與來訪的民眾互動、教學以及協助導覽。因為藝術家帶動社區居民共同參與周遭環境的美化,讓車站內增加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裝置作品。如果想體驗在地風情與藝術創作的樂趣,此地絕對是首選。
內獅→枋山 聆聽深山秘境的聲音
有趣的是,將兩個南迴鐵路的東西端點枋寮、台東新站連成一線,形狀像極了知名運動品牌Nike的Logo,因此,南迴線有了「台灣鐵道Nike」的別名。從枋寮站出發,經加祿、內獅到枋山站,火車愈爬愈高,尤其經過枋山電台一號及二號隧道後,視野遼闊美不勝收。
出了隧道口,車廂內傳來此起彼落的「哇!」的陣陣驚嘆聲,為眼前宛如中國雲南深山祕境之美,增添不少時空錯置的興奮。枋山站位於海拔63公尺,興建在半山腰上,台灣鐵道專家蘇昭旭曾表示,「在落日餘暉與曙色初明時,從枋山站前平台西眺台灣海峽,不論是朝霞或夕照,都有著詩情畫意般的景象。」
當火車離開枋山站後,立即左轉沿著枋山溪往中央山脈前進,暫時告別大海。這時隧道一個緊接一個,穿越枋山二號至五號四個隧道,每出一個隧道口就有不同的景致,漸漸地也愈深入中央山脈。隨後穿越枋野一號隧道後,就進入「枋野」號誌站。
枋野二號橋 落山風的旋律
位於海拔135公尺的「枋野站」,是火車進入中央山脈前的一個重要號誌站,以管制中央隧道兩端列車的進出。此車站雖擁有深山中難得一見的平面視野,卻沒有提供旅客上下車的服務。其實,枋野站有更重要的任務,就是監控記錄枋野二號橋上,落山風風速儀傳回的風速資料。
每年10月至隔年4月,是恆春地區東北季風盛行的季節,當風吹到山岳產生舉升氣流,至山背面處下降使風速加大,而形成「落山風」。正巧枋野二號橋所跨越的枋山溪谷,因河口狹隘成輻合狀,強風在此形成的氣流更為增強並形成渦流,加上下山的風向幾乎與鐵路橋樑垂直,橫掃之下火車會有跌落峽谷之虞。
為避免火車遭落山風吹落,在前後枋野二號及三號隧道口設置風速警示號誌,當橋上風速計測出風速達每秒25公尺以上時,火車就會自動停駛於前後隧道內避風。所以,南迴鐵路的枋野二號橋,也就因落山風而聲名大譟。
當火車鑽進中央隧道後,轟隆隆震耳欲聾的引擎聲持續十多分鐘還未停歇,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悅宣告:穿越了中央山脈,正式進入台東縣了。隨著火車規律的聲響,窗外的景致漸從台灣海洋轉換為太平洋,再度重回大海懷抱之時,嘴角上揚的曲線,正傾訴沿途歷經既振奮、又感動的南迴鐵道風情。
若問,南迴線之美為何?或許沿途那種隨時節變化而產生的「期待與轉變」,會是引發每一個人不同體會的關鍵。直至火車駛進了台東新站,精采的南迴鐵道山海之戀,正式劃下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