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民代質疑有些地方文化館就是蚊子館,行政院文建會決定組成「滅蚊大隊」大力形塑地方特色以活絡地方文化館。在對外推廣方面,不僅提出「大館牽小館.跨步向前走」邀請傳統手工藝館舍巡演,還製播「玩家逍遙遊─發現地方文化館」電視節目,以吸引民眾體驗並活化地方文化館。

「玩家逍遙遊—發現地方文化館」系列報導共10集,從7月7日起至9月8日,每周六中午12時至12時30分於台視頻道播出。這是文建會首次透過以地方文化館為主題的節目,介紹展示內容各異、類型不同的文化館。主委翁金珠期望,電視節目播放後,能將這10個別具特色且不同類型的文化館介紹出去,也讓全國各地定位及功能性還不清楚的地方文化館,做為未來營運發展的參考。
新舊畫面對比 饒富趣味
文建會自91年來積極推動的「地方文化館計畫」,主要是輔導地方政府及民間團體,以現有及閒置空間再利用概念,藉由軟體的充實及硬體的美化改善,並透過地方專業團體、文史工作者或表演團隊的投入,讓文化工作扎根、讓民眾文化意識抬頭。
由閒置空間改頭換面而成的地方文化館,將朝一個足以發揮地方特色並與民眾生活息息相關、互動頻繁的場所邁進。因此,全台200多個地方文化館,如何提出創意構想成為地方文化據點與旅遊資源?如何籌設具永續經營能力,進而為地方帶來就業機會與經濟效益?都是地方文化館面臨的挑戰。
然而,為充分展現具有豐富多元特色的地方文化館,文建會與台視經過多次的溝通協調,終於選定10個在地特色強烈、與地方文史團體互動頻繁的文化館館舍,分別拍攝成30分鐘的節目,吸引民眾前往並認識台灣各地的文化特色與文化之美。
台視副總王智應表示:「台視運用許多資料畫面於節目中,工作團隊透過地方文化館過去與現在的新、舊畫面對比,饒富趣味。」再輔以各地方文化館的資料提供,每一集都凝聚許多地方人士的熱心協助才得以呈現,台視文字記者曾麗伶就說道:「在拍攝國家廣播文物館時,就因館方提供了當年對中國心戰喊話的聲音,再搭配過去的資料畫面,過去的歷史就躍然眼前了。」
輔導藝術家駐村
當地方文化館找到特色用文化傳承時,文建會也藉由影像紀錄,傳達出館舍的故事及生命力。在以此激勵、活化更多地方文化館的同時,翁主委還說:「文建會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輔導藝術家到閒置的地方文化館駐村。」從基層升任主委的她不否認,仍有部分閒置的地方文化館不知如何活用?因此,當文建會拍攝地方文化館電視節目希望帶動文化館的活絡時,她心中「輔導藝術家駐村」的計畫也已悄然成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