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書 名:半生記
作 者:松本清張
譯 者:邱振瑞
出版社:麥田出版
出版日:2008年8月

胡慧玲∕文

  文壇,如同其他什麼壇,早慧者多,大器晚成者罕。日本小說家松本清張,屬於那屈指可數的大器晚成者。

  松本清張1909年出生於北九州市,家境貧苦,小學畢業就進入社會,當小販、學徒。身為獨子的他,命運和父母親相似,日子是一連串的挫敗、難堪、敗逃,周而復始,隨時可能被驚濤駭浪滅頂。

  貧窮不是最難堪的,最難堪的是,父母天天吵架彼此憎恨,以及,喪失自由。松本清張說,「我時常想,如果家裡有兄弟姊妹,我就可以更自由;倘若不是出身貧苦家庭,我應該可以選擇自己的道路……因為家庭和父母的因素讓我的人生寸步難行。—我幾乎沒有什麼值得懷念的青春可言。前半生都是慘白黯淡的。」

  26歲時,他不敢向心愛的女人開口求婚,自知身為印刷工人,他無法養家活口。孤獨的他,用工餘時間讀書自娛。「任何一種文學風潮,從來不曾從我的身邊掠過。我跟那些圍坐在咖啡館合唱〈滾呀,滾呀,啤酒木桶滾下來!〉、環境優渥的《子午儀》的成員們,是不同世界的人!」

  二次大戰尾聲,他被徵募入伍,到朝鮮當了兩年兵。他說,﹁從我稍微懂事後,就沒個人自由。因此在軍隊服役的兩年期間,對我而言是一種自由。﹂這是我聽過最辛酸的話,想當年,高中軍訓課多麼令我發狂。

  服役期間,他做的是煮飯、洗衣服和打掃等雜役。閒時,躲在角落讀舊英文課本。他說︰「這不表示我有好學精神,而是因為我若不看書總覺得活不下去。然而,閱讀小說卻會激起我更渴望投入與之無緣的自由社會……閱讀英文課本,就不會興起這種現實感。這跟獨居房的囚犯學習語言學的心理是一樣的。」

  戰後他回到日本,在廢墟般的社會討生活,依舊當製版工人,兼賣掃帚,依舊困頓絕望,匍匐在灰敗的大地。1950年,他看到《朝日週刊》有「百萬小說徵文」的消息,乃寫了短篇小說〈西鄉札〉試投,處女作得了第3名。41歲,人生的第一次成功。

  他繼續寫稿、投稿、獲獎,走上專業作家的路。大器晚成,大隻雞慢啼,他不眠不休的寫作,寫出社會底層的呻吟,文稿供不應求,作品暢銷,屢屢改編成電影和電視,版稅收入達天文數字。

  我平素讀書快,這本書卻讀得很慢,讀幾頁就必須休息,因為胸口悶。你可以把松本清張的《半生記》當勵志書,看一個人,如何以41歲為分水嶺,過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但是,實在太苦了—苦悶、苦澀、苦楚。沾著人生的苦汁,一字一字寫。我在想,文學與人生,或許真有「若且唯若」的邏輯關係。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