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車沿著台南濱海沿線一路前行,空氣裡瀰漫著鹹鹹濕濕的海味,一陣陣撲鼻而來,舉目望去盡是魚塭及濕地、鹽田風光,台南海岸線分屬七股、將軍和北門三個鄉鎮,也是台灣最主要的鹽分地帶,從日治時期建立起鹽業重鎮,卻也歷經了悲歡交織的慘澹歲月,民國40、50年代,北門鄉的烏腳病大爆發,無知的鄉民痛不欲生,當年靠著一群無私奉獻的醫療人員,才能夠度過最黑暗恐慌的年代,2007年秋天,「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正式揭幕,這是台灣第一座以醫療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館。
烏腳病 世紀重症
「一進村口就可以聽見病患的哀嚎聲。病患的腳開始變黑之後,就會爛到看得見白骨,病患往往自行用菜刀切斷白骨。這期間十分疼痛,連打嗎啡也無法止痛,因此常有病患自殺以求解脫。」一位參與過烏腳病調查的人曾這麼寫道。
烏腳病,俗稱「烏乾蛇」,是因長期飲用含砷量過高的井水,換句話就是一種慢性的砷中毒,由於鹽分地帶早期難以取得飲用水,挖深井是當時人們因應環境所不得不然的措施,這無色無臭的水卻導致接連不斷的悲劇,並在民國四、五十年沿著八掌溪兩側在北門、學甲、布袋和義竹四個鄉鎮蔓延開來。
「一旦得此病,患部如針刺般,既麻且痛,許多病人三、四個月無法平躺睡覺,必須屈身抱膝才覺舒坦些。」王金河醫師形容烏腳病人的痛苦。烏腳病惡化時,趾頭會變黑、潰爛、發炎,造成組織壞死,甚至不斷向上蔓延到大腿,最後必須採取手術截肢,以便減輕疼痛,而這也是維持生命不得已的作法。除了腳部以外,手指也可能感染,患者以成人居多,但兒童也無法倖免。
庇護之家 協助痊癒者
出身北門鄉的王金河醫師被譽為「烏腳病之父」,身為當年北門鄉唯一的醫師,他將其一生皆奉獻給烏腳病患,當時為了替烏腳病患治療,摸過的烏腳數以千計,如遇到無力處理喪事的家屬,王金河醫師就從木材行買回木料自己動手替死者釘棺木、找墓地安葬,尤其主持免費診所期間,王金河醫師更是仁心仁術、無怨無悔的付出,在他開業行醫的半世紀歷程,也等於是台灣烏腳病的治療史。
由於到免費診所治療的病患多半是貧窮人家,有的人斷腿、缺手或者坐輪椅,消極悲觀將自己當作「死坐活吃」無用之人,因此除了免費醫療之外,王金河醫師夫婦為了幫助烏腳病患者,特地在診所後方興建手工藝加工廠,學習編織草蓆技術,由醫師娘毛碧梅女士教導痊癒的患者謀得一技之長。
烏腳病患手工藝生產中心一直到1987年才結束運作,整整17年期間逐步重拾了鹽鄉人的草根熱情,如今手工藝加工廠已成為展示空間,也留下了烏腳病患的告白,「草編工廠差不多下午5點就休息了,休息後8點開始王醫師帶病患做禮拜,有的病患沒有腳可以走路,他就揹,揹到醫院的大院子。工作人員都幫忙搬椅子,搬來大家坐在那裡好像一個大家庭。做完禮拜大家就在那邊有說有笑。那時候殘障者那麼多,不過大家在一起都沒想到說—啊,我自己本身是如何痛苦,在那個教會裡面,感覺大家都很快樂。」除了唱聖詩,每年聖誕節慶祝會上,王醫師還會與病患共同演出聖誕劇,給予溫暖的心靈慰藉。
1997年,王金河醫師獲頒醫界最高榮譽的「醫療奉獻獎」,後來捐出了金河診所,整建為「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無國界的憐憫之門
在台灣烏腳病醫療歷程中,還有許多默默行善者,孫理蓮女士是美國長老會的宣教士,她所成立的基督教芥菜種會,積極從事於山地及偏遠地區的醫療及社會服務工作,也因此被尊稱為「山地之母」、「盲胞之母」、「痲瘋病人之母」、「孤兒之母」等,1960~1986年她在北門鄉設立「憐憫之門」北門免費診所,一方面遠從美國籌措烏腳病患醫療的經費,一方面則請王金河醫師負責醫療,免費照顧患者。
在免費診所執行外科手術的是謝緯醫師,當時他不畏路途遙遠,固定每週四偕同護士,從南投到台南北門,為患者進行截肢手術,有時一天之內要開刀12人次之多。即使長途跋涉,醫療器材不足,且長時間在缺乏冷暖氣設備的開刀房裡克難式工作,但謝緯醫師週復一週,風雨無阻,數十年如一日,視病如親的他曾在日記裡寫道,「其實我沒有權利替你決定,其實我應該親身承擔這種痛苦,雖然我們知道截肢是為了減輕目前的痛苦,這也不是個容易的決定。」句句都透露著身為醫師的不捨及不忍。
看見當年的北門
在當代本土電影中,張志勇執導的第一部電影《一隻鳥仔哮啾啾》即以北門鄉烏腳病為拍攝題材,並勇奪1997年亞太影展最佳影片及和平貢獻獎,電影除了重現著台灣早期生活的情景,描繪出社會小人物對現實與命運的無助感之外,更提醒著環境教育的重要性,唯有健康的飲水、空氣、土壤,才能擁有健康的身體和生活品質。
隨著醫療技術和居住環境的改善,烏腳病在當地早已絕跡,目前台灣烏腳病紀念館完整保留當時診治病患的絕大部分場景、珍貴文物與器材,包括手術室、病房、北門嶼教會等,詳實記錄了許多人對烏腳病的付出與奮鬥過程,館方並製作了15分鐘的紀錄短片,在認識烏腳病帶給患者痛苦絕望的同時,也能讓人看見愛與奉獻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