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喚起高山生態保育 反思環境保護議題與自然教育

文: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臺北市立動物園 照片提供:內政部國家公園署雪霸國家公園管理處、臺北市立動物園

由臺北市立動物園、內政部國家公園署、農業部林業及自然保育署、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國立臺灣大學等單位共同合作,匯集最新研究成果與珍貴影像,帶領大眾一同走進高山的奇妙世界,探索高山天空島嶼上臺灣山椒魚的奧祕。

 

觀霧檜山巨木樣區的針闊葉混合林,為山椒魚的棲地型態。

  什麼是山椒魚?臺灣稱呼小鯢為「山椒魚」一詞,是沿用日本學者稱呼。曾有日本古書敘述山椒魚身上會有日本花椒的味道,但現今的日本學者也沒有在小鯢科的山椒魚身上聞到花椒味道。所以小鯢被稱為山椒魚的原因,至今還是個謎。


  山椒魚雖然俗名為「魚」卻不是魚,生活史有一部分在水裡,一部分在陸地上,屬於兩棲類有尾目之下的小鯢科。有尾目大多居住在北半球的溫帶地區,少部分分布在南半球的南美洲北部,而小鯢科只分布於北半球北端,屬寒帶與溫帶物種,包含西伯利亞、中國東北、韓國、日本和臺灣。臺灣的5種山椒魚是目前已知全世界的小鯢科分布最南界、緯度最低的地區,因此十分稀有!

 

神祕的高山精靈 山椒魚日常大揭密

觀霧山椒魚。(攝影/戴為愚)

  臺灣目前已知的5種小鯢屬山椒魚,包括:體型短胖的觀霧山椒魚(Hynobius fucus),主要分布於雪山山脈,少數分布於中央山脈太平山區,為瀕危物種;乳白色較大塊花紋的臺灣山椒魚(Hynobius formosanus),棲息於中央山脈中段,屬瀕危等級;體型最長,具有黃金碎花點綴外表的南湖山椒魚(Hynobius glacialis),零星分布於南湖大山、820林道與白姑大山一帶,屬極危等級;體表帶有暗紅褐色細碎斑紋的楚南氏山椒魚(Hynobius sonani),生活於雪山山脈與中央山脈北段,屬瀕危等級;分布最廣的阿里山山椒魚(Hynobius arisanensis),棲地涵蓋阿里山、中央山脈中南段及玉山山脈,屬易危等級。

 

南湖山椒魚。(攝影/朱有田)

  山椒魚的活動較緩慢,但擁有靈活的舌頭捕食,是肉食性生物,主要捕食昆蟲、蜘蛛、鼠婦、馬陸、蜈蚣、蚯蚓等無脊椎動物。牠們是變溫動物,喜歡在氣溫18度以下,潮濕且有乾淨穩定的淺水域進行繁殖,對水源依賴程度極高,需要生活在健康土壤與水質良好的環境,像是原始林之底層,偏好潮濕環境鄰近小溪澗等地域,因此棲地多選擇於海拔1,200至3,800公尺左右的山區。綜合上述,山椒魚也可以被視為乾淨的高山森林環境指標。


山椒魚的生存挑戰 環保行動人人有責

  熱帶臺灣擁有5種來自溫帶的山椒魚,歷經數千萬年長時間的演化適應,這些山椒魚獨特的基因庫成為臺灣的國寶。而每隻山椒魚身上的遺傳密碼,也可以讓我們回推臺灣過去曾經歷哪些氣候動盪。另外,每塊棲地都是山椒魚精挑細選的,牠們對棲地、溫度、水系與

工作人員於820林道進行山椒魚的調查工作。

水質變動相當敏感,臺灣雖擁有獨特的高山生態環境,但隨著氣溫升高使高山棲地逐漸縮小、遊客登山活動帶來垃圾與水質污染,或是不當的開發與土地利用,諸多人為因素破壞山椒魚的棲地,山椒魚面臨多重的生存危機。為保護山椒魚,臺灣設立多處長期監測研究與保育區,如雪霸國家公園觀霧遊憩區的「觀霧山椒魚生態中心」,期望透過參與科學研究、發展科普教育,提升民眾對山椒魚的認識,進而產生對環境保護的熱忱,共同守護臺灣壯麗的山脈與水系。

 

工作人員拍照記錄山椒魚的狀態。

  「走進雲霧森林—探索山椒魚特展」透過豐富的圖文展示與珍貴影像,帶領大眾深入認識這些神祕的高山精靈,不僅介紹山椒魚的生態特性、研究與價值,還探討牠們的適應機制、生存危機與保育措施。2025年4月起將於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展出,展覽期間有志工導覽解說介紹山椒魚,並在5月3日下午舉辦閱讀講座,每週五、六、日則有手偶劇與紙芝居故事不定期展演,以劇場的方式向大眾傳遞保護地球的重要性,喚起社會對高山生態保育的關注,同步反思環境保護的議題。

 

「走進雲霧森林—探索山椒魚特展」

展覽日期:2025年4月23日(三)至6月15日(日)
展覽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總館1樓 藝文展廳

 

手偶劇和紙芝居故事展演

時間:採不定期演出,上午場11點、下午場1點開始。
演出場次:劇碼將以當週二海報公告內容為準。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