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石碇觀光立鄉 從圖書館開始

文:耿詩婷 照片提供:耿詩婷

  記得在幾年前有部電影叫作「石碇的夏天」,導演鄭有傑接受訪問時,被問到為何以石碇為主要拍攝場景,他說:「希望能有個景色是條河流穿過山谷,而且離台北市不遠,但是又有點距離的場景,石碇就擺盪在繁華城市與樸實鄉村之間。」這個被群山環繞的河谷小鎮,擁有美麗的景致,加上有點近又不太遠的曖昧距離,遺世獨立的氣息正好給了它發展傳統文化藝術與觀光產業的利基,或許您不知道石碇從92年就開始推動成立「石碇博物館家族」計畫,而這個計畫就是以石碇鄉立圖書館為基地出發。

重新愛上石碇

一刻不得閒的蔡慶蘭館長。  石碇鄉立圖書館的館長蔡慶蘭,原本是文化局的內勤人員,自從一年多前轉調至圖書館,並且接掌石碇淡蘭藝文館、石頭屋等文化推廣的業務,她開始學習如何辦活動,雖然壓力很大但是也收穫滿滿,她說:「一開始覺得辦藝文活動就是把畫掛一掛、書擺一擺就好了,但是很幸運地我碰到了許多優秀的老師及藝術家,才知道原來一場成功的活動需要考慮很多面向,可以讓更多人了解石碇又可以趁機推廣閱讀,我彷彿重新開了眼界。」蔡館長邊說邊泡著東方美人茶,要我們品嘗看看,並雙手舞動著,試圖表現出東方美人茶在水中舒展的獨特姿態,絲毫不放過任何可以宣傳石碇的機會。

  也就是這股幹勁,一年多來由圖書館承辦的文化推廣暨書展活動已經辦了3場,每一場都吸引許多民眾共襄盛舉,還曾經有單日700多人的紀錄,蔡館長表示:「活動一定要結合在地的特色,才能顯現出獨特性,還要運用裝潢、音樂來烘托展場氣氛,更重要的是要與民眾互動,如手做DIY、研習講座等。」另外,因為石碇常下雨的關係,擔心影響看展意願,展期通常要長達兩、三個月,蔡館長笑著說:「這也算是另外一項結合在地文化的特色,我們都要看老天爺的臉色吃飯。」石碇圖書館也要常常克服因連日大雨產生的漏水情況,館員只要一看苗頭不對,就會衝上三樓把書架都穿上雨衣,深怕書本淋濕,這倒也成了石碇圖書館館員的必備專長。

以淡蘭藝文館做為石碇文化的窗口

  石碇鄉擁有豐富的山林景致及自然生態資源,雖然人口外移嚴重,但卻吸引了許多藝術家長住此地,脫離世俗紛擾,求得心靈的平靜進而創作,這股無形的力量也受到鄉公所的重視,藝術創作者散居於烏塗、格頭、豐田各村中,故設置一個固定而人潮集中的展示場地來打開知名度是當務之急,於是將原本位在石碇圖書館地下室的石碇藝文館,擴大營運,並將閒置的石碇鄉公所大樓重新整建,於2005年以「石碇淡蘭藝文館」之名正式開幕,扮演社區藝文平台的角色,除了展示在地鄉土文化、生態產業,同時提供地方文史團體與藝術家一個展演空間。

  蔡館長談起石碇的藝術家更藏不住臉上的笑意,陶藝家鄭光遠因為喜歡喝茶,所以許多的陶藝也以茶具為主題,加入在地的溪砂、草木灰等元素與陶土融合,讓作品呈現不一樣的特色,在淡蘭藝文館辦展覽時,鄭光遠融入創意,因為茶葉是石碇鄉最大宗的產業,展場的情境也以茶席為主題,布置成唐式與明式兩種風格,從會場入口就有一片竹林意境的造景。

  蔡館長表示:「鄭老師將他居住的烏塗村美景帶進活動中,並且擺脫傳統靜態展示的窠臼,設計以茶席為主題的系列活動,從茶葉製作、田園花藝、傳統美食、淡蘭古道巡禮等,圖書館會列出相關書籍,讓有興趣的人還能借書回去研究。」從此淡蘭藝文館也像是一塊大磁鐵,將石碇優秀的藝術家給吸引過來,有藍染的、繪畫的、拼布的、甚至華梵大學的師生也將此地當成發表作品的舞台,每次的展出都像是同樂會,可以讓民眾真正參與其中並與藝術家互動,將美學融入生活中。

照片。明亮寛廣的期刊閱覽室。唐式茶席的體驗活動。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