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真的是一種神奇的魔法,特屬於人類這種靈長類動物珍私的密笈,它讓智慧增長,讓經驗傳承;它讓人與人之間進行著心靈的溝通,在聖喬治屠龍之後,他們交換著書與玫瑰的隱喻。
流動的饗宴
聯合國訂每年的4月23日為世界閱讀日,緣由來自於西方世界兩位文學大師莎士比亞與塞萬提斯的生日。喜愛閱讀的人不怎麼在乎形名,只重視閱讀播散的實質芬芳,於是,趁著春天鳥兒四處鳴唱,這裡也歡樂地舉辦一年一度聚集八方愛書人的盛大派對。
用海明威的話來比喻,這是一場「流動的饗宴」,一張美麗花俏的宣傳單上,彩繪著今年世界書香日的主題意象:閱讀舞春風。「在綠地上,微風中,有著音樂與歡笑的陽光午後。」
其中,4月19日在台中市文化中心舉辦的「《讀書會的創新與發展》全國讀書會閱讀高峰會」,聚集全台灣愛書、看書、論書的各讀書會大小成員,一起交換學習與交流的心得,一起對話、省思,也一起傾聽「溫柔的正義之士」洪蘭演講—改變,從閱讀做起的真諦。
開啟另一扇門
洪蘭說,10個月大的嬰兒,大腦活化的程度已達成人的標準,而且嬰兒剛出生時,大腦中的神經元比他成年以後的還多很多,也就是說,兒童其實是有許多可能性的,為人父母者一定要給孩子自我學習成長的機會。
洪蘭提出科學證據指出,大腦中的神經細胞可以再生,尤其是管記憶的地方,會繼續長出新的神經元,因此,學習永遠不會太遲,如果養成了閱讀的習慣,用進廢退,大腦自然會繼續增生、活化,因為外界不同的需求而改變。
她舉例說,邱吉爾、洛克斐勒、愛迪生、李光耀等人,小時候都是遺傳性的閱讀障礙者,可是他們的父母都沒有放棄,他們自己也都努力去克服,用點字機、錄音機,利用大腦中其他部分的功能,終於在各自的專長領域獲得成就,「老天關了一扇門,自然會為他開啟另一扇。」
主動搜索閱讀
洪蘭強調,在認知發展的過程中,小學一、二年級以前是從圖片、影像中Learn To Read(學習閱讀),國小三年級以後,則是Read To Learn(從閱讀中學習),不過,同樣是閱讀,被動接收資訊與主動搜索閱讀,得到的效果卻有很大的差異。
她以一個白老鼠的實驗說明,被動接收資訊的白老鼠,學到的只是肌肉的轉換;主動情境中的白老鼠,學的則是概念(觀念的轉變),二者在大腦皮質的改變上前疏後密,呈現明顯的差異。
洪蘭指出,主動與被動其實只在一念之間,學校老師在教學策略上必須把孩子的學習動機引發出來,讓他們產生主動的閱讀興趣。她語重心長的說,沒有不能教的孩子,「孩子沒有學好,是—老師沒有教對。」
凡走過必留下痕跡
洪蘭還以福爾摩斯偵辦的第一件命案為例說明背景知識的重要性。福爾摩斯和助手華生醫生同樣到命案現場勘查,同樣看到牆上的血漬,為什麼只有福爾摩斯能夠讀出兇手是誰?答案就在於「同樣的刺激,背景知識不同,解讀也就不同。」
洪蘭說,大腦是「凡走過的必留下痕跡」,一個人的生命有限,因而需要藉由閱讀前人的經驗內化成自己的東西,越讀越多,建構的背景知識越多,接收資訊的能力自然也會增強。
她說,只有透過同理心(Sympathy)與閱讀(Reading),才能改變自己原有的觀念限制;她還說,現在的知識只分有用、沒用,不分課內、課外,知識是—不管什麼領域,你要用到,你就要知道,因此,學會拓展閱讀的範圍便益形重要。
刺蝟的尿片
洪蘭強調,平時受到生活經驗及時空限制的想像力,可以透過閱讀來打開、來超越,因為創造力與閱讀是同一個機制,閱讀可以馬上刺激我們大腦裡的神經迴路,讓我們能夠觸類旁通,培養創造力。
她再舉一個聯想力的試驗,同樣一張照片,有人會解讀成「刺蝟的尿片」、「從運鈔車內看巴黎鐵塔」、「一隻蜘蛛在作單手操」、「細菌眼裡的科學家」,這些有趣的解讀,主要是來自於他們能夠從別人的觀點看回來,於是,看法自然與眾不同。
最後,洪蘭以芝加哥貧民區出身的黑人外科權威Ben Carlson自傳裡話鼓勵大家,帶著你的孩子一起去閱讀,幫自己也幫孩子打開生命的另一條出路,因為,同理心的閱讀可以消除偏見;因為,教育是脫離貧窮唯一的機會,而閱讀正是教育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