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發現她時,她已沉屍在萊茵河裡:她的上身泡在水裡,雙腳擱淺在岸上,穿著的紅色洋裝於胸前敞開,有一支刃首直刺她的心臟。她的名字叫做卡洛琳‧古登若德(Karoline von Gruenderrode),死於1806年7月26日,年26歲。
200年前離奇死亡
誰是卡洛琳‧古登若德?如果我說英國有女作家維吉妮亞‧伍爾夫(Virginia Woolf)自盡於河裡,而德國則有卡洛琳‧古登若德。她是德國19世紀著名的女詩人,她的生命短暫且孤寂,而她離奇的死亡更是轟動一時的事件,帶給後世無限的想像,遠勝過於她的作品。
直到今日,討論卡洛琳‧古登若德作品的聲音總是比對她死亡的懷疑來得微弱。「200年後,在討論人類行為的理由時,包括僅由幾份信手拈來的檔案,就來論定卡洛琳‧古登若德的一生和她的死亡,我們又能知道些什麼?」塔格瑪.葛斯朵夫(Dagmar von Gersdorff)在寫完《天地間已無容我之處》一書後,拋出這個問自己也是問大家的問題。
但話雖如此,在我們閱讀葛斯朵夫這本新書時,在低迴於女詩人如曇花一現短暫的生命的同時,卻又好像看到一場優美的生命演出,以一種女性專有的、剛柔並存的存在方式,緩緩占據你我的心。
葛斯朵夫從來不否認她是女性主義的擁護者,她書寫的主角清一色為女性,包括德國文豪哥德(Goethe)的母親瑪莉安.威勒瑪(Marianne von Willemer)和著名時代女性蘇菲.梅羅(Sophie Mereau)等,她的書總是文筆精采細膩,帶點偵探味道,而贏得好評。現在對於書寫卡洛琳這樣一位人物,作家要的當然不是簡單的、前因後果似的文字堆積。
有關卡洛琳
卡洛琳生於1780年德國的卡斯魯而(Karlsruhe),是家中6個小孩的老大。父親是市政府的公務人員,在卡洛琳滿6歲時,即已死去。變成寡婦的母親後來帶著孩子們搬到漢瑙(Hannau)。這時卡洛琳已17歲,常受到她母親教養方式所困擾,之後就搬到法蘭克福附近的一家修道院讀書,她在此感受到貴族式的、清教徒般的生活。
年輕卡洛琳對這些老修女的生活並不感興趣,她專注於研讀德國文豪席樂(Schiller)的作品,胡德琳(Hoelderlin)和諾華尼斯(Novalis)的詩作,肯特(Kant)、黑格爾(Herder)和費斯特(Fichte)的哲學理論。
後來在她極少出遊的一次旅程中,她認識了法律學生卡爾.沙文格尼(Carl von Savigny),兩年後又與小她5歲的貝蒂妮.布蘭塔諾(Bettine Brentano)成為朋友,從此以後她便開始創作詩集。
也許因為家庭生活的不完美,父親早亡,兩位妹妹又早死於肺結核,修道院裡冷淡沒有朋友的氣氛,這些都造成卡洛琳極端孤寂,深深懷疑自己的存在,不時在問自己:「我是誰?」
以Tian為筆名,卡洛琳在1804年出版她第一本詩集,名為《詩與幻想》(Gedichte und Phantasien),同年又出版了一本《詩的片段》(Poetische Fragmente)。這兩本詩集並未受到評論家的好評。
原本也許可以藉創作而重新獲得生命力量的卡洛琳,在1804年秋天來到海德堡(Heidelberg),結識了當時33歲大學教授菲得利‧克而查(Friedrich Creuzer),而開始了她的惡運。
問題在於克而查已婚,或應該更準確地說,天性易怒、膽怯的他在答應卡洛琳終身相伴後,卻無法與他原配離婚,更擔心離婚將有損於他身為大學教授的名聲。連續2年在這樣糾纏不清的情形下,最後卡洛琳寫信給第三者,轉告克而查不再見他。
年少體弱的卡洛琳,在離開克而查後,仍舊孤單,且長年受到頭痛和眼疾所苦,她視力衰退,力不從心,唉嘆於天地已無容我之處(Die Erde ist mir Heimat nicht geworden),終於在1806年疑似自盡而死。
死亡達永生
在本書中葛斯朵夫抽絲剝繭分析女作家未為人知的生命事件,直到她的命運觸礁而接受死亡的判決。有時人們會認為這類非常敏感具天分的女作家,生命中都有難以避免的悲劇。然而對於葛斯朵夫而言,她的詩集展現了天分但仍缺乏一種向大家傾訴的語言,那就是死亡,女詩人從死亡得到永生。
對於克而查,葛斯朵夫認為他是有罪的。未生於19世紀初,女性主義尚未抬頭的年代的葛斯朵夫,在書中以「男人的陰謀」來形容卡洛琳身困男人狹隘的思想世界裡,感情非但受到重創且陷於泥淖而無法自拔,而最後成為陰謀裡的犧牲品。
卡洛琳的生命早年深受自我擾亂的影響,她的悲劇特質來自於她的個性。她與克而查沒有結果、令她羞愧的關係,以及她在朋友圈裡無法得到充足的了解和肯定,是種下她日後尋死的原因。
註:本書全名為《天地間已無容我之處:卡洛琳‧古登若德的一生》(Die Erde ist mir Heimat nicht geworden. Das Leben der Karoline von Gruenderrode),由法蘭克福的島嶼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