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化老志工 在付出中學習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台灣文學館

照片  「退休之後能做什麼?當專業的能力被抽離了之後,生活剩下什麼?」一連串的疑問總在閒暇時湧上心頭。到國家台灣文學館擔任志工,生活內涵的展現其實可以更深、更廣。文學館志工最特別的是沒有年齡的上限,所以光是八十歲以上的志工就有兩位,她們什麼都不計較,只希望能體會忙碌中的幸福。

  文學館在系統化的蒐集、整理珍貴台灣文學史料的同時,也為深植台灣文學風氣而努力,文學館表示,希望每一個到過文學館的人都能成為散播台灣文學的種子。文學館目前共有志工114位,在付出勞力與時間之餘,也安排了嚴謹的培訓課程,讓志工們可以獨力負責導覽的工作,不只單純地學、更從做中學。

社會給我這個機會---真好!

  對於志工,很少人視它為不可不做的事,大多數的人反而認為那是有錢、有閒後的一種服務工作。但在國家台灣文學館中,「志工」不只是狹隘的一種服務工作,更是社會賦予實現自我的機會。

  現年八十五歲的謝蘅,從台南師範大學的會計部退休後,就不停的服務民眾、服務社會。她更開朗地笑說,其實她一直都在當一家老小的志工,只不過後來到文學館服務的人多了些。

  談到當志工的源起,謝蘅收起了笑容淡淡地說,「其實我老伴常說,當了四十多年的職業婦女,應該閒下來享享清福了,可是,我就閒不下來,一閒下來就不快樂,」每天還是照樣做菜、照顧另一半生活起居的她,在不影響平常的生活下,她對於擔任志工的堅持,一做就是十九年。

  除了文學館外,謝蘅還在氣象局、健保局等地擔任志工,這樣的服務熱忱很難與年過八十的她聯想在一起。「心情愉快就會忘記年齡」謝蘅樂在志工工作中,在訪談最後她說盡當志工的好處,更以「社會給我這個機會,真好!」為她的志工志業下了一個有力的注解。

找到新舞台 心懷感恩

謝蘅(左)和宋錫敏(右)都是年過八十的熱心志工  退休後的謝蘅與全職家庭主婦的宋錫敏是多年好友,服務民眾是她們共同的理想。從沒有自信的家庭主婦到能獨當一面的志工,宋錫敏言談中吐露著淡淡的優雅氣質,文學館的志工稱她為最有氣質的志工。宋錫敏與謝蘅,兩人一同前往文學館擔任志工,現年八十一歲的宋錫敏一開始擔任志工是為了平撫失去另一半的痛苦。從未真正接觸外界的她在家人的鼓勵下走出去,不曾因年老而放棄學習的機會,甚至感謝社會願意「廢物利用」,提供舞台讓沒有生產力的老人發揮。她如此說,不免令人鼻頭一酸,也讓人反覆思索,其實「人」的價值並不會因年歲而有所不同,如同文學館志工承辦人吳瑩真所說,志工的服務熱誠最重要,有熱誠的人都是文學館內不可或缺的好志工。
  
  目前獨居的宋錫敏對生活很感恩,她感謝其他志工們對她的好,也感謝曾經被她服務過的人。她目前在文學館負責的是維護展場與提供服務的工作,談到什麼原因令她長久持續在志工工作,她像個孩子一樣不好意思地說,應該是別人跟她說「謝謝」時那誠懇的神情吧!她說得含蓄,但在一旁的我們都知道,其實,被肯定、被需要的感受,才是最吸引宋錫敏擔任志工的地方。

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志工的組成來自各行各業,他們共同的目標就是服務大眾。幾年前剛退休的蔡秋娥老師,是文學館開館以來的第一期志工,在受訪當天她穿著亮麗的裙裝、帶著一臉微笑前來,沒有退休後的落寞神情,臉上滿溢的只有自信的風采。「我很喜歡和民眾有互動,都會鞠躬歡迎他們的到來,」退休後是另一個學習的開始,在文學館的解說工作讓她認識了許多朋友,「還有從嘉義來的,來過幾次之後也都會帶朋友來,」退休後的生活讓蔡老師的生活更忙碌了,但從她散發的氣息中,可以確信她過得很快樂。

  不同於其他志工,簡明美擔任志工的開始是因為她有位學習障礙的孩子。她是志工,也是位偉大的媽媽,為了陪小孩成長,她在兩間學校擔任說故事媽媽長達七年。因為家庭因素,讓她曾經很不快樂,也飽受憂鬱症的折磨,直到投入志工工作,她發現,自己變得更漂亮了。讓她不快樂的因素不曾消失,但她從志工的服務中看見自己的價值,也因為她讓全家的氣氛更和樂。現在的她,不會讓憂愁侵襲她的心,擔任文學館的志工的她,要讓自己更開心。

家庭生活增色不少

透過與鉛字的互動,讓民眾更了解台灣文學的發展  「這種東西,妳不懂啦!」這或許是讓許多家庭主婦最傷心的一句話。成天為家人勞心勞力,只要多問一句都嫌多餘,似乎只要做好家事就夠了,其他最好不要管。翁明椒就是為了不要在家人面前漏氣,持續不懈地爭取擔任文學館的志工,她非常滿意地說,「現在我老公都很神氣地向別人介紹我在文學館當志工,而與小孩間也因此而有更多的話題。」她是一位很單純的家庭主婦,她的表情、她的用語…都表現出志工工作的確為她的家庭生活增色不少。

  以上幾位志工來自不同背景,也各有不同的性格,而在眾多志工裡他們只是其中的幾位,如何從差異中凝聚出志工們最大的力量,則是文學館面臨最大的挑戰。國家台灣文學館推廣組助理研究員、同時也是志工培訓的承辦人吳瑩真表示,剛接手志工培訓半年多來,面對許多在資歷上、經驗上都比她強的人,說真的,壓力還真不小。 

  為了讓志工制度能持續有系統地運作,吳瑩真一接手馬上借了「志工招募實戰手冊」等四本書來看,從中她了解到自我心理建設與協調能力的重要。在文學館中吳瑩真被稱為是退輔會的主委,因為她負責的志工們多半都是退休的民眾,從彼此的互動中,她都盡可能的以志工的同理心來思考,做到與志工間有順暢的交流管道。

  「我管的人比館長還多呢,」吳瑩真開心地笑說,現在的志工人數比館員還多。因為沒有年齡的上限,也沒有任何條件的要求,所以只要經過面試、口試,再加上三個月的實習,就有機會被聘用。她強調,一顆熱誠的心是面試時最主要的評斷標準。

最有氣質的地方 培訓最有氣質的志工

  除了付出時間與勞力之外,文學館的志工們也要接受完整的培訓課程,共分為基礎課程,如志願服務法規之認識、志願服務的經驗分享…等與專業課程,如台灣文學概述、認識府城古蹟…等,這些課程都會聘請專業的講師前來授課。

  而為配合今年六月才開始的志工定時導覽,四月舉辦的第一屆導覽志工培訓營,更深入探討台灣文學的主體性與導覽策略及方法的省思。課程結束後也會舉辦筆試,讓大家看看自己吸收了多少。

  談到此,所有在場的志工都大呼吃不消,「一本厚厚的資料,真的很難記起來,而且還有考試壓力很大耶,」嘴上雖是這麼抱怨著,可是眼神卻流露出能在文學館當志工真的是他們的驕傲。

  在文學館當志工對個人而言,或許無法馬上展現效果,但許多志工的共識是「在這麼有氣質的地方,我們也要成為最有氣質的志工,並且發揮潛在的影響力,激發每一位前來觀賞的民眾對台灣文學的熱情」,這條路或許艱鉅,但志工們確實還是堅持往這條路邁進。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