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憂鬱心靈地圖》導讀

文:陳祖輝(元培科學技術學院兼任講師)

書 名:憂鬱心靈地圖
著 者:派翠西亞‧歐文
譯 者:廣梅芳
出版者:張老師文化
出版年:民90

壹、前言

  據本書的介紹,在美國有三萬人因憂鬱症而自殺。近年來,精神衛生學界更將憂鬱症(Depression)視為全美國及全世界公共健康的一大挑戰。著者為一位專治於憂鬱症多年的臨床心理治療師,所著的專論多探討憂鬱症,足可見憂鬱症在美國的發生率可謂為現代文明病中的「社會流行病」。在台灣時有聽聞:老人因久病不癒而憂鬱、情人分手而長年抑鬱、學生課業壓力過大而憂鬱與上班族承受經濟與工作壓力而抑鬱,當然,他們之中有不少承受不了這「情緒的低氣壓」終致也選擇了自殺,還上了社會新聞!台灣已進入開發國家之林,因社會開發與變遷程度逐漸攀高,高度的社會競爭結果使得每個人每天都必須為自己生活和工作而忙碌,高度緊繃的生活讓人缺少有足夠時間觀照自己的心理與情緒起伏。在只能選擇眼前工作而無體察自己內心的情況下,人人學會的方式只有:壓抑、參與夜生活解放自己身體、酒精與毒品痲痺自己等。事實上,長期缺乏培養處理自己心理問題的能力,很可能因某個事件觸發到壓力臨界點,致使產生憂鬱症而不知,終而讓自己還須花上更多醫療時程與成本學上一堂課,實在划不來!因此,本書對一般人體察自己是否有憂鬱症?以及如何抗憂鬱症的方法均有詳實介紹,書中文字鋪陳簡單易讀,適合個人與讀書會研討。

貳、內容章節介紹

  本書共有九個章節與附錄介紹,它們分別是:第一章、什麼是憂鬱症;第二章、誰有憂鬱症;第三章、憂鬱症的成因;第四章、憂鬱症與死亡;第五章、我的憂鬱症該怎麼辦?心理治療;第六章、我的憂鬱症該怎麼辦?生活方式;第七章、我的憂鬱症該怎麼辦?藥物治療;第八章、憂鬱症與家庭;第九章、將憂鬱症視為精神上的考驗;附錄、憂鬱症常用藥物介紹。茲分別簡單介紹如後:

一、本書的第一章至第三章的介紹方面,主要強調「憂鬱症」的定義、範疇與成因,所以它開宗明義地說明,認為憂鬱症不只是感覺憂鬱而已,它會影響身體、心理、靈魂和彼此之間的關係。此外,「憂鬱症」依輕重而有不同,概括區分為:輕鬱症與重度憂鬱症。輕鬱症照常可以例行性工作,但他們比一般人較辛苦,且易於不快樂而影響生活;所幸幾天後又可以恢復正常。重度憂鬱症則不同,它所產生的症狀將會持續兩週以上,並且逐漸由心理影響生理,令身體感受到有病徵出現,常見的有:食慾不振、睡眠問題、動作緩慢、注意力無法集中等問題。在第二章方面談及誰有憂鬱症的問題,在美名作家為憂鬱症下了一個貼切的詮釋之下:「最寂寞的病」,本章認為任何人種、性別、職業、教育程度與階層的人都可能罹患「憂鬱症」。所以更可以說明「憂鬱症」是一個全球性最普遍的精神疾病。第三章則探討憂鬱症的成因,書中分別以:基因遺傳、環境因素、肉體、性和情感、其他因素等成因據以討論。基本上,「憂鬱症」的成因是不分先天或後天肇因的,因為上述各因素有可能是單一因素發生,亦有多種因素交錯發生。以台灣九二一大地震事件為例,經許多臨床研究發現,災區倖存者發生「憂鬱症」的比率是高出其他地區至少三倍以上;臨床學術用語稱之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因此,災區倖存者的「憂鬱症」成因可能是:經歷生離死別、驚嚇緊張、生活無助與經濟財產失落等後天因素促成。

二、第四章方面,談及憂鬱症與死亡的關係:一般而言,憂鬱症會導致死亡,其手段居多採以「自殺」。而在美國研究發現,因「憂鬱症」而自殺者的比例以老年人最高;同時,特殊地理區域還會導致傳染仿效作用,一件接著一件發生。一部由羅賓‧威廉斯主演的電影「美麗人生」,男主角在一次意外車禍喪生後,身為畫家的妻子因無法承受子女與丈夫先後交通意外喪生的事實打擊,長期因孤獨、想念而最後願意採行自殺結束生命。所以本章在後半段提供憂鬱症患者如何防止自殺發生的方法,足見憂鬱症與死亡有相當強烈的關連,值得注意。

三、第五章至第七章主要分別以:心理治療、生活方式和藥物治療作為治療憂鬱症的三大主軸。心理治療方面提供認知行為治療法,強調以正確認知想法不斷訓練案主自我駁斥負面信念。生活方式則說明更換不良的日常生活關係,包括:婚姻關係、親子關係、廣義的人際關係與個人權力關係。調整這些關係的失調與錯誤點,使之改變對這些關係的看法與重建。藥物治療則介紹五大類抗憂鬱劑,這些藥物主要有穩定患者神經系統與荷爾蒙分泌的作用。當然,書中有談到使用不當時的副作用等問題供作警惕。

四、第八章、第九章與附錄部份:第八章強調「家庭」對於治療憂鬱症的幫助與功能,書中介紹到家人與朋友可以透過「陪伴」、「同理心」及「愛心與溫暖」幫助患者走出灰暗世界。所以,家庭親情的力量有時是最佳的良藥!第九章則闡釋「憂鬱症」對於患者自身,乃至於周遭的社會而言,均帶來須多「價值性」的議題思考。因為「憂鬱症」的發生,可能會令全體社會重新思考生命意義與價值;某個角度而言,倘若成功克制「憂鬱症」而體悟人生與生命意義將會不失為是精神上的最佳禮物。最後附錄部份則介紹各種抗憂鬱藥物化學成分與使用適當時機。

參、個人心得與結論

  「憂鬱症」這個愈現代化的時代愈普及的精神疾病,在筆者看完本書之後,深以省思了幾個問題:首先,為什麼在富裕的現代,人們照說應該各方面都滿足了,「憂鬱症」為什麼會容易在富裕與現代化的今日更為流行?第二、現代人忙於追求外在物質生活與成就,「憂鬱症」或許就是精神與物質失衡的後遺症?第三、什麼樣的人格特質較不易罹患「憂鬱症」,難道是出家修行者、宗教家、心理學家、還是失去理智的精神病患……。筆者以為,這本書深入淺出讓大家本以為都知道卻容易忽略的疾病,透過本書的介紹實有發人暮鼓晨鐘的啟發作用。想想,為何幾年前台灣部份人士提倡「清貧思想」,或許他們認為,今日台灣人普遍的生活形態是:生活物質富裕過飽和,精神層次尚未提升與貧乏,因此物慾橫流,人性容易迷惘與迷信。職是之故,吾同意這樣的見解,「憂鬱症」正好是橫介於精神向上提升與向下沈淪之間的警訊,任何人都逃不過它的考驗,但卻只有部分智者能成功的與它為友,視它為生命危機後的轉機,不是嗎?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