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文物館-和海洋文化邂逅

文:李欣如 照片提供:李欣如

  有雨都之稱的基隆在冬天顯得格外凜冽,然而位在港口旁的「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仍舊以它浩瀚、涼爽的大海意象度過每一個寒冬。步入館內引發時空錯亂之感,外表內斂的古樸,似乎宣告著館內的一切盡由歷史軌跡交織而成;而內在散發出的青春活力,又彷彿要揮別傳統歷史的束縛,形成的強烈對比,著實吸引人。陽明海運文化基金會執行長朱統平表示,「不強調有稀世珍寶、不以來館人數為目標,而是要提供一個與海洋文化邂逅的場所,讓參觀民眾領略海洋與人類生活間的多元化面貌。」

歷史建築活化再利用

照片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原為日本郵船株式會社所有的建物,完工於1915年;台灣光復之後由招商局接管;一直到陽明海運公司經營至今。期間歷經二次世界大戰的烽火和歲月的洗禮,目前只能從外牆的立面以及復古典雅的圓形拱廊,看出它日治時期的舊貌。

  陽明海運公司經營海洋事業,進而激起對海洋文化傳承的關懷,於是在2003年開始著手規劃整建「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在保有建築物本身古樸的風貌之餘,更以海洋文化為經、人文藝術為緯,灌注建物新生命。朱統平表示,「為了安全考量,在開放參觀前整個館除了保留外觀外,內部全都大整修樑柱、地板都翻新,目前一平方公尺可以承受500公斤重的重量。」從規劃、整建到完成,共花了五個月又五天。

「海洋童玩工藝園遊會」廢物利用玩海洋  雖然「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是歷史建築再利用的建築,不過安全性卻很夠,儘管學校團體前來參觀也不需有安全上的顧慮。館方為了加強教育的功能,每半年換一次展,目前正在展覽的是「戰爭與探險—大航海時代特展」與「漫畫滿屋—海洋漫畫特展」,策展人黃岢梅說,要從輕鬆愉快的參觀經驗開始,擷取觀眾對於海洋的獨特印象。

從生動、有趣的特展認識海洋

  在二樓的「大航海時代特展」,構想源起於船舶建造技術的改良,人類航行的距離與船舶的操控能力已經到達一定水準,而歐洲幾個強大的王國卻逐漸露出擴張的野心,想要擷取更多財富的慾望。於是,激起各國探索未開發大陸的動機,除了要尋找新的自然資源,還從事貿易探險。透過歷史發展的詳細分析,加上15世紀戰船內部的解剖說明,東、西方航海時代的傳奇故事,將提供一場別開生面的船舶文化洗禮。

  而三樓的「海洋漫畫特展」,則為延續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以海洋為主題的精神,將代表流行次文化的漫畫藝術與海洋主題結合,從漫畫的角度看海洋世界,可以免掉八股式地宣教、轉而為從大眾的眼光看展覽,還有海洋萬花筒、漫畫潛望鏡吸引小朋友認識海洋。黃岢梅表示,提供素材與場地讓民眾能夠以最輕鬆的方式,或坐或臥,徜徉在大海的懷抱中。

海洋書坊的書架也以波浪形呈現  除此之外,還請到國內外的漫畫大師,畫出三本高120公分主題性的大漫畫書,供參觀民眾自由翻閱,分別為「海洋故事」,敘述人如何與海洋接觸並和諧共處,還將船長、船員跑船的心理感受與真實經歷以漫畫呈現。而「船舶的故事」則以圖像敘述船的功能、經濟價值,「海洋生物」中以介紹貝類、蝦、魚與蟹的典故為主。

  朱統平表示,當他在推動海洋文化遠景的事業時,心中就有一個非常明顯的主軸,那就是「要從世界的眼光來看海洋文明的發展史,」而貫穿其間的則是臺灣的海洋文化、海洋科技、海洋文學、海洋藝術、海洋娛樂、海洋民俗、海洋景觀、漁業文化、漁村文化、魚食文化、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態等。而在推動的過程中,他以打造「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為一個呈現高度海洋文明藝術殿堂為目標,所以一切的規劃、設計、展示、教育、論述與活動等,都是起始於對世界海洋的思考,再歸結於對台灣本土海洋文化的探索。

以世界的眼光看海洋發展史

  海洋所囊括的文化面向豐富且多元,以屏東東港的「王船祭」來說,當每三年一次的王船祭到來時,所有的人都要放下工作, 共同參與迎王船祭典,其中的典故來自於陳文達的《鳳山縣志》、(秩官志.巡檢):「淡水巡檢司署:原在下淡水東港;水土毒惡,歷任皆卒於官,甚至闔家無一生還。」根據記載,在一六八四年時,清廷在東港設置下淡水巡檢司署以後,最早的十任巡檢除了第四任沈朔昇告老還鄉、第十任馮吉因病去職外,其餘八任巡檢均死於任內…。

  顯示先民渡海來台,除了要面對險惡的黑水溝(台灣海峽)外,到了台灣還要遭受流行疾病之苦,甚至在疾病大肆流行時,全家無一生還,造成有俸祿的官員常因水土不服而亡,而要養家活口,請不起醫生的平民只好默默承受命運的造弄。

模擬古代造船場景  於是,先民在這種惡劣的環境下只能將一切寄託於神明,期望神明能保佑全家性命,這對現代人而言是很難想像的。站在先民的角度來看,能藉由王爺的庇佑,將不好的瘟神押上王船,隨著代天巡狩的王爺和王船一起離開,是人們在無力對抗病魔和惡劣的環境時,最好的精神寄託。因此,朱統平認為,「如果能將台灣民俗背後的淵源與地方文史工作者做考究,再以平易近人的展覽方式呈現,推廣海洋文化更深一層的再認識、再出發,就是一種對歷史的尊崇,對每一位曾經跑過海、玩過水、貢獻過智慧的人,最高的崇敬和緬懷。」

承續歷史生命

  擁有豐富海洋文物典藏和海洋人文歷史相貌的「海洋文化藝術館」,以提供海洋文化相關的展示、推廣、教育及創新等多面向的功能,使文化能與生活相結合而廣為被民眾所運用,進而提供地方優良傳統文化傳承與創新的契機。開館以來的船舶演進發展史,先以編年史的概念策展、再以功能作為區分…,展示出的文物與歷史都是經過專家學者察考、文史工作者的調查,再請民間工藝大師依實際船型做出縮小比例的模型船。

上一檔古代船舶特展記者會中展示「維京古船」  而在二樓的「維京古船」是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的鎮館之寶。是由國內知名的造船達人─阿正師傅,仿照奧斯貝格墓塚裡的陪葬船所打造的,長6公尺,寬1.8公尺,比原船小(21.5公尺,5.1公尺),而奧斯貝格號也是目前發現最美的維京船。從船舶的演進史來看,維京人是遠古時期的海上霸主,也可說是歐洲最好的造船師,他們建造堅固的船來載運貨物、建造狹長快速的戰船及貨船,用來搶奪或捕魚,他們憑藉著優異的造船技術與天生的冒險精神,成為人人聞之色變的海盜。有趣的是,他們卻因為一部卡通「北海小英雄」而扭轉了海盜的負面印象,主角小威的機智、海盜父親及同伴們的勇敢與講義氣的形象,讓維京人成功地由燒殺擄掠的海盜轉變為海上的英雄,也成為幼時回憶中印象深刻的一環。

從活動深入認識海洋

一邊喝咖啡、一邊享受模擬大海的景致  除了在有限的空間中呈現經典的海洋文化知識外,「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也搭配展覽舉辦豐富的延伸活動。例如:「全國性的學生繪畫比賽活動」以「海洋城市.港都基隆」的主題,鼓勵國中、國小、幼稚園學生主動藉由彩筆,從各種不同的角度觀察、欣賞、發現台灣海港及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建築與人文景觀之美,彩繪出心目中特有的海洋城市印象。朱統平表示,在空間中自由創作,能啟發學生藝術創作的潛能,也能透過孩子敏銳的雙眼,培養對生活環境的認識與愛護之情。而今年計畫將全國學生繪畫比賽擴大為世界兒童繪畫比賽,透過陽明海運全球的服務據點在世界各國進行徵畫活動,為台灣的兒童海洋教育發聲。

  談到最開心的事,朱統平說,莫過於剛開館時的「台灣海岸之美攝影比賽」。回想當時參賽的攝影件數達三千多件的情景,有台灣本島的、也有離島的,呈現出的台灣自然景觀之美很撼動人心。曾有參觀過攝影展的民眾說,「我都不知道台灣的海岸有這麼美,」在不同天氣、透過不同角度,變化多端的地理風貌,也能勾勒出令人驚豔的畫面。對此,館方也特別規劃了三個月的攝影特展,他表示,展場中的互動相當熱烈,也意外地發掘出參訪台灣海岸的感動。

五千根牙籤做成的模型船  同時,也結合話題性與趣味性,展示具有環保概念的工藝大展。打包帶、牙籤、竹編…都是讓海洋生命活靈活現映入眼簾的材料,黃岢梅指著一艘船說「這是民俗達人蔡政欽用五千根牙籤做成的一艘船」,又介紹著「這隻栩栩如生的螃蟹只用一張色紙就完成嘍」…,觸目所及都是驚喜與讚嘆。為了讓小朋友認識海洋生物並深植環保概念於心中,館方也特地舉辦「海洋童玩工藝園遊會」請工藝大師與民眾一起廢物利用,做魚、做蝦、也做螃蟹共同化腐朽為神奇。

提升休閒活動空間

海洋咖啡廳營造顧客在船上的感受  想看,有大海的磅礡;想讀,有歷史的軌跡;想聽,有天籟的音樂;想喝,有咖啡的香醇;想靜,有萬籟的俱寂;想玩,有驚奇的絢麗;想跳,有地景的飛舞…。「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提供一處親近海洋的人文空間,因為地利之便可以看模型船、也可以看港口內的真船;可以讀館方規劃的特展、也可以到海洋書坊閱讀與海洋相關的書;也有動畫電影與親子遊戲機,只要有心探索海洋,這裡收集的海洋知識,已足以讓人暢遊其間、豐富心靈而流連忘返。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