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信義書局 為振興中華文化打拚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林家成希望多方參與公益活動,為社會盡一席棉薄之力。   在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雙重衝擊下,傳統書店紛紛吹起熄燈號,臺北市大安區的信義書局卻選擇逆勢而為,老闆林家成、陳麗卿夫妻倆不但苦撐書店,還堅持要做公益,為推動中華文化而拚搏。
 

  傳統書店曾是滋養心靈主要的糧食供給站,直接影響人們的精神世界與文化發展,但是近年來,傳統書店生存風暴肆虐全球,連臺灣也難以倖免,特別是過去傳統書店林立街頭的榮景,幾乎已不復見,有的走向倒閉、有的流離道途、有的則面臨轉型陣痛期,時逢秋冬蕭瑟之際,傳統書店是否成絕響,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與考驗。


老闆夫妻深藏不露

林家成、陳麗卿聯手振興中華文化。  一如大部分傳統書店賣書兼賣文具的經營風格,位於復興南路上的信義書局,乍看之下似乎與一般傳統書店沒太大差異,但老闆林家成、老闆娘陳麗卿除了看似平常的書店經營外,還藉由書店的網絡,連結出各項文化公益活動。
 

  留著長髮綁著馬尾的林家成與太太陳麗卿同穿著一身中國風格的衣裝,多少可端倪出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喜愛。林家成除了是書店老闆外,還是日本全日展臺灣支會會長,也就是名副其實的書法家;陳麗卿則是推動讀經教育的重要推手。兩人雖然分別只有高中和初中學歷,卻靠著自學與過人的努力,在各自的發展領域上,闖出一片天。
 

  不過,更重要的是他們擁有一顆熱心助人的善心,林家成表示,50歲以前自己總為事業、生活打拚;50歲後他要多方參與社會公益活動、關懷弱勢團體,方才對得起自己。陳麗卿也強調:「開書店是職業,做公益是才是一生的事業。」


讀經是建立語文能力的關鍵

陳麗卿走入建安國小推動校園讀經風氣。(建安國小提供)   9年前,陳麗卿參加一場由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董事長王財貴主辦的師資培訓講座,讓她意識到臺灣教育出了很大的問題,自此服於讀經教育。陳麗卿指出,語言能力是孩子3歲之前最大的天賦,而13歲以前則是發展記憶力的關鍵時期,記憶力會隨著年齡遞減,理解力則會隨年齡遞增,該給記憶的年齡不要強求孩子學習理解,這樣才合乎人性的教育法則。但是,國內教育卻在建構孩子語言能力的關鍵時期,教予孩子最淺顯易懂的白話文,導致現在的孩子喪失學習古文的能力。
 

陳麗卿是國內推動讀經教育的重要推手。  於是,陳麗卿便以教讀經做公益為志業,找來董奇英老師,在社區成立「不只讀經班」,並走入建安國小推動校園讀經風氣。她說:「以古鑑今,鑑往知來,自古以來成聖成賢皆受過經典之陶冶,因為閱讀經典可以把古人的智慧轉化到自己的腦袋裡。」然而,陳麗卿發現,孩子在學校學習知識時,往往只聽沒說,正當她在思索如何帶出讀經的生命力時,便從<師說>中的「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也,非無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悟出道理,並進一步專研古人的讀書方法,讓每個孩子達到熟讀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一經通萬經皆通的境界,甚至不再畏懼讀經,主動拿起麥克風朗誦經典。
 

   像是在「親子不只讀經班」,人稱讀經寶寶的吳語涵,在媽媽懷孕時,就接受胎教薰陶。之前媽媽帶她上菜市場買菜時,有人問她:「是不是在讀幼稚園啊?」吳語涵還打趣地回說:「是大學。」接著開始誦讀起<大學>:「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大家聽了都開心地合不攏嘴。另外,像是班上的陳姿涵,2歲初來到讀經班時,因對環境陌生,沉默了1年的時間,但是她每天耳濡目染,等到願意開口讀經那天起,陳姿涵便以飛快的速度,飽讀經典,奪得班上女狀元之頭銜。陳姿涵的媽媽也表示,語言是一切學習的基礎,越早開發孩子的語言能力越好。
 

實力禁得起考驗 連泰北老師也叫好

書法家林家成是日本全日展臺灣支會的會長。   但也因為陳麗卿學歷不高,文人相輕,自古而然,不少自稱高學歷的教育專家學者,往往會質疑她的教學能力,並刁難要她解釋出字句的意思,以<禮運篇大同章>為例,陳麗卿回應:「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是謂禮運大同社會。」她解釋,讀經要以經解經,不能逐字解釋,要了解其意涵,只要精通句讀,便可在朗誦文句之間,領會出其道理;另外,陳麗卿也指出《論語》不是格言諺語,要一以貫之,讀完整本書籍才能進行導讀,不然容易斷章取義,誤會孔子的意思,「為女子與小人難養也,」便是最顯明的例子。


  陳麗卿以實力證明,學歷不代表一切。2008年起更與林家成聯手到泰北偏鄉地區做公益,為文化教育扎根。2012年擔任回龍中學兒童讀經師資培訓講師的陳麗卿,不同於其他團體以支付鐘點費,要求當地老師接受訓練的方式,她改以捐贈教學教材。上完課後,被培訓的教師不但全體起立向她說:「謝謝!」還主動提早1小時上課,其中,一位校長跟陳麗卿說:「我們不要錢,我們需要的就是教材。」這也是陳麗卿要將讀經引入泰北的原因,她說:「幫助他人是好事,但是不能僅以金錢援助他們,不斷給他們誘餌,必須給他們釣竿,學會自己釣魚。」陳麗卿再三強調,不要一口認定泰北邊陲地區的師資程度就一定不高,不斷重複教導他們ㄅ、ㄆ、ㄇ……,如此,不但讓他們對學習感到乏味,也扭曲了做善事的美意。
 

陳麗卿以做公益為志業,大力推廣讀經教育。  而林家成也善用自己的長才在泰北揮毫送春聯,同時參與義賣活動、認養學童。他謙虛表示,自己能力不大,但希望盡一席棉薄之力,關懷異域孤軍的後代,並與之建立深厚的友誼,讓他們認知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精通書法的林家成同時也指出,書法不同於文章的閱讀,是屬於文字的閱讀,每個字都有它存在的涵意,好比書法家如何創作、字的歷史演進等,皆可透過書寫過程,去琢磨、感覺,身體、筆和紙之間的關係,進而與古人連成一氣。也因為如此,陳麗卿希望以後有更多機會能與林家成合作,聯手推展書帖讀經,讓學生藉由林家成現場揮毫書法與朗讀經典的過程,去領體中華文化流傳千古的精髓。

「親子不只讀經班」全體師生合影。孩子參與「親子不只讀經班」後變得更有自信,還會主動拿起麥克風朗誦經典。









堅持賣好書做好事

  對於林家成、陳麗卿夫妻以公益推廣中華文化的精神,深感敬佩。然而,回過頭來討論現實的生存問題,林家成坦言,在投資報酬率不符合經濟效益的狀況下,要保留傳統書局的經營,確實需要仰賴強大的意志力;加上一般人購書多以工具書、考證照及如何賺大錢的書籍為優先考量,讓書店經營雪上加霜。林家成感慨,好書對很多人而言,就像是沒調味的雞肉般,食之無味,但林家成仍堅持要賣好書,他表示,一本值得閱讀的書籍,在不同年齡、情境、時空背景下閱讀,獲得的收穫與領悟力皆有所不同,千萬不可漠視閱讀的力量與重要性。因此,即便好書在架上遲遲無法賣出,也絕不撤下,林家成認為會對不起那本書,一定會等待知音將之購回;反之,不值得陳列太久的書籍,他也會快速從書架上淘汰掉。
 

  這股堅持的力量,也反應在書法與讀經的推崇理念上,即使書店面臨經營虧損的窘境,林家成與陳麗卿也要繼續做公益,堅守傳承中華文化的使命。
 

讀經可以陶冶性情、提升文化素養。信義書局坐落於臺北市大安區。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