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閱讀生活─施愛 澆灌「悅」讀幼苗

文:馮季眉/國語日報總編輯 照片提供:部落灣

一生的閱讀計畫從童年開始

  根據最近一項國人閱讀習慣調查,四成國人不愛閱讀。社會閱讀風氣低落,和升學主義脫不了關係。多數人為考試而讀書,否則就不讀書。很多家長也認為孩子應該優先把時間投注在課業上,不大重視培養孩子的課外閱讀習慣,導致學校提倡兒童閱讀,家庭不能跟進,兒童回到沒有閱讀氛圍的家裡,通常不會主動閱讀課外書籍,反而花許多時間看電視或使用電腦。

養成小孩擬定閱讀計畫的習慣。  讀與寫是分不開的,缺少閱讀,隨之而來的是書寫能力低落。隨著國中基測加考作文,許多家長開始對孩子程度低落的寫作能力感到緊張,孩子的課外閱讀也因此比較受到鼓勵。畢竟,要寫得好,必須先讀得多。補習作文雖然有助於加強表達能力與寫作技巧,提升解題能力和寫作速度,卻無法提升孩子的思想、視野和見識。唯有閱讀,能夠帶來思想激盪,提高視野,培養見識。

  閱讀習慣如果能從小養成,較有可能內化成為終身的習慣。因此,提倡兒童閱讀,不但很重要,而且不能只靠學校推動,家庭也應該為兒童閱讀提供更好的環境。

家長如何營造閱讀環境

  家長本身就有閱讀習慣,家裡書報雜誌各種讀物不虞匱乏,在這樣的環境裡,只要略加引導,孩子喜愛閱讀是很自然的事。親子共讀是很重要的,不要讓孩子在起步的時候,覺得閱讀是很孤獨的事。大人為孩子唸故事書,孩子也可以唸書給大人聽;讓孩子漸次領略閱讀的樂趣之後,才逐漸放手讓他自行閱讀,但是大人應該關心孩子的閱讀情況,一方面以此作為話題和孩子討論、互動,一方面能夠了解孩子的閱讀程度、興趣以及心智狀態。

  如果能親子一起閱讀或分別閱讀同一本書,然後討論,對孩子很有幫助。因為有的書值得咀嚼思考,不是闔上書本就算看完了,其實閱讀還沒完畢。孔子不是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嗎?大人跟小孩的思路不一樣,透過討論,能相互激盪,得到不同的收穫。

  媽媽(爸爸)讀給孩子聽--共讀--陪讀--放手讓孩子自己探索閱讀樂趣。這就是引領孩子走進閱讀天地的一個參考過程。

用多元觀點為孩子選書

  為孩子選好書,也是家長的重要責任。家長可以參考經過專業評鑑所推薦的少年兒童讀物書單,例如舉辦十多年的「好書大家讀」活動,定期有推薦書單和書評,所推薦的書含括多元類別,也兼顧不同專業背景評審的多元觀點,很有參考價值。

適當的指引 少一點限制

(圖/ 顏沛歡)  為孩子選書,除了家長自己覺得值得看的書以外,也應同意孩子可以依照他自己的口味,自主選書;即使家長覺得那是不怎麼樣的書,有時也適度尊重孩子的選擇。這是在閱讀世界裡,每個人都應該享有的自由與快樂。孩子閱讀,是他正在開發自己對書本的想法,應該給予鼓勵,而不是單向的教導或限制。

  這種「什麼都看一看」的閱讀經驗,其實正好能夠培養孩子的鑑賞力和閱讀品味,他將更能分辨書的好壞,反而有助於提升眼界和判斷力。

  孩子的閱讀,父母應當扮演指引者的角色,但是孩子日漸長大,有了自己的主張喜好的時候,父母也要給予適當的尊重,不要一味的指引。沒有指引,不好;指引的太多,也不好。

閱讀的附加價值

  閱讀,其實還有許多附加價值。例如會使人迷戀文字,產生以文字表達自己的欲望與能力。還包括一些功利的好處:例如,課外的東西懂得比較多,作文成績比較好。

  蠶兒要吃桑葉,才吐得出絲。閱讀就像是吃桑葉。寫作就像是吐絲。

  讀多讀少固然會影響一個孩子的寫作表達力,更關鍵的是「讀到了什麼」,讀一百本卻都沒有帶來感動、思考或好奇、疑問,那跟讀十本有什麼差別?多讀,還要會想,才會產出屬於個人的思考觀察或感悟,甚至是自己的語言風格。

  閱讀,不僅是獲得一個故事、一些知識與資訊,還有這所有的附加價值。這樣看來,是不是最值得投資的一件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