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麗芳的故事人生
午後的陽光懶懶地灑在雲林故事館的大院子裡,「故事樹」掛著一片片的故事,都是來故事館的人寫的自己的故事。
40多年前同樣的陽光灑在雲林一戶人家的庭院裡,大人小孩排排坐盯著這村裡唯一的電視看,突然,坐在前排藤椅上的一位老伯放屁,他坐的那把椅子,在那剎那間垮倒了,在場耳聞的小孩們笑得從椅子上翻倒在地,這時目睹這一切的老阿嬤在一旁道:「囡仔人,笑屁會老哦!」



老阿嬤的話就是生活智慧
一天吃晚飯時,突然有個小孩的尖叫聲,傳出滿臉噁心狀,什麼事?原來她發現鹹稀飯裡有米蟲,這位清朝出生的老阿嬤的聲音又響了起來:「呷蟲才會做人。」
雲林故事人協會創會理事長唐麗芳,她的故事人生就從阿嬤這一句句充滿了智慧及生活歷練的話語中開始。
阿嬤並沒有刻意地講故事給她聽,但卻有許多聽故事的機會,當時她家是村裡第一個有電視的人家,所以村裡的人每天都會到家裡來看電視,老人家「開講」時,就有很多故事聽,這些都一點一滴地累積成為她日後說故事的素材之一。
聽故事,是閱讀前的天空
村子裡的村民們所供奉的神明,希望能住在她家,經過擲茭,家裡的客廳就成了神明的住所,庭院每逢初一、十五、初二、十六及慶典時,都成了大家供奉神明的「廟廷」,村民們帶著煮好的飯菜來拜拜,大人開講,小孩聽講,好不熱鬧。當時盛行聽收音機的廣播劇,也因此在平日聽了許許多多的故事。
後來唐家捐地蓋廟,廟搬出了唐家客廳,從此,廟有慶典時,在廟口上演的布袋戲、歌仔戲及耆老說故事,將唐麗芳聽故事的經驗,從原本只是聽故事,延伸到「看故事」,聽故事的範圍也因此不斷地往外擴展,也聽了無數精采的故事。
讀書、留學、結婚、生子,唐麗芳從台灣到美國,10年前舉家遷回台灣。
說故事,就像在送禮
唐麗芳常常講故事給女兒聽、講給鄰居小孩聽、講給她在醫院照顧的病患聽,她講故事就像聊天一樣,讓人在還未察覺前已把整個故事聽了一大半。
回到台灣,女兒上了幼稚園,把媽媽跟她講的故事講給園裡的小朋友聽,有天回來,興奮地說:「我的同學們都很想聽妳說故事,他們問妳能不能到學校講故事給大家聽?」這是第一次公開講故事。
女兒上了小學後,她在親師座談會中,得知老師在晨間時間有時要開會,孩子們沒大人陪,於是,開始了在校園說故事的經驗。
每到說故事的晨間,班上就特別熱鬧,不是哄堂大笑,就是搶著發問或爭著回答,這種歡樂的氣氛漸漸引起了隔壁班同學的好奇,「你們班怎麼這麼好,有人講故事?」羨慕與嫉妒交織的情緒從隔壁班漸漸地擴散,從一個班,擴及到隔壁班,之後繼續再往外延伸到社區。
雲林故事人,從無到有
在每週四讀書會的討論中,偶爾分享一些自已在學校分享故事的經驗,許多成員媽媽也有興趣,就鼓勵她們在家陪自己的孩子說讀故事,進而走入校園分享。故事說久了,覺得需要進階,就到台中參訪小大繪本館,也參加台中故事協會的研習課程,結識很會說故事的楊茂秀老師,當天就邀約楊老師來雲林,教大家如何說好聽的故事,就此展開雲林故事人的培訓序曲。
1999年921大地震發生在週四清晨,斗六市區,古坑山區有多處的房子倒塌,許多人因此喪生,讀書會的成員唐麗芳和一位朋友。在隔週邀約社區裡的大人、小孩討論自己的地震經驗,這個聚會化解了彼此對餘震的驚惶。更協助許多人將地震所帶來的害怕、無助及驚惶的情緒釋放出來。
每一個故事在當下的敘述或轉述中,就像一條看不見的線,把與會的每一個人,緊緊地相繫著。不久後,她開始擬寫生平第一份計畫書。
2002年開始,唐麗芳辦研習、培訓故事人、到社區及校園巡迴推動閱讀等活動,結訓後她鼓勵大家到公共圖書館說故事,邀約這些故事媽媽到自己孩子就讀的學校去講故事。
故事,活化歷史古蹟
漸漸讀書會也擴大為雲林故事人協會(2005年立案),推廣閱讀文化,進而在2007年成為虎尾「郡守官邸」--雲林故事館,「故事ㄟ厝」的營運單位。邀約社區民眾一起來起故事的厝,同年12月雲林故事館正式開館。
雲林故事館是在許多關心地方文化的人士積極努力下才保存下來,經向文建會申請經費修繕後,由蘇治芬縣長及前文化局長劉銓芝,出面向地方企業界募款,經過公開招標,最後委託雲林故事人協會經營。
凡事起頭難,因經費不足、工作團隊仍待開發,以及未曾有過向公部門投標的經驗等考量,一開始雲林故事人協會的理監事,一致反對投標。雖然如此,唐麗芳建議大家再思考,故事館所將扮演的角色與其對未來在地文化開發的意義。最後決議,邀約一群志同道合的志工們,共同攜手為營造在地故事文化平台出發。一路走來,甘苦相伴,不過她們深信,這是值得努力的目標。
從確定營運權到開館只有10天,在人力、物力不足的狀況下,大夥兒忙著收集老照片與故事、張羅志工團隊、協助搬借桌椅、館舍環境整理、布置等開館相關種種事宜。忙到有些邀請卡也沒來得及寄發,最後大家只好相信,一切盡人事,其他的就聽天命了!
故事館,溫馨熱鬧地開講囉!
老天真幫忙。開館前幾天(2007年12月19日),需要做個會動的故事箱,正愁沒有人做,一位4、5年前曾參加故事培訓的志工,聽說故事館要開館,特地跑來看看,她答應可以幫忙,這真是老天送來的禮!
開館前一天原本打算一早到館,交待開館活動流程及沙盤演練,沒想到臨時被一些行程耽擱,館內工作人員及志工們,雖然內心焦急萬分,但是大家分工合作,發揮團隊的默契,清掃館舍、搬桌椅、擺盆栽、拼縫故事被,一一張羅開館的事宜。在開館前1個小時,匆匆分配各組工作事項後,亂中有序地順利開館,場面溫馨,這是因為志工們都把故事館當作自己ㄟ厝了。
12月22日冬至夜,故事館舉辦一場民謠創作音樂會—戀戀舊山線,有一位虎尾的朋友希望用最溫柔的聲音,訴說最動聽的故事,送給雲林鄉親的禮物,當晚鄰近的教會及幼稚園都在辦耶誕Party,有摸彩的活動,「今晚可能不會很多人來」有位志工如是說:「開館才3天,文宣海報都來不及發放。」但是很神奇的事發生了,當晚將近百位的老、中、青地方人士來到故事館,聆聽美美的歌聲及動人的故事。
故事館陸續有好多人來訪,除了許多在地人,為了滿足多年來對庭院深深的「虎尾郡守官邸」,一窺究竟的好奇外,還有許多遠道而來的海內外朋友,更有一些舊地重遊的有心人,不難想像為什麼。
且到故事館走一遭,進門是個大院子,幾棵大樹排列著,老榕樹垂掛著一則則故事,這些會說故事的樹,也正是黃春明,黃爺爺在開館時,說故事的地方。
雲林故事人─私房繪本展
進入玄關後,右方有個繪本創作展示區,展示在地創作的繪本故事,擺放每一本書都是手工書及富有想像力的創作。
像徐雅竹的〈我的諾貝爾奶奶〉、阮佳瑩的〈幸福的滋味〉、林承諺的〈墨汁〉都寫得活跳跳,館舍中每一本創作,都是一個個棒呆的故事,足夠讓人在這裡流連忘返!
再往裡走,故事館最大的房間,就是當年虎尾郡守的客廳,現在是講故事的地方,雲林故事人的志工們,有時會利用物品、手套、帽子、毛巾創作的戲偶,為大小朋友們,說一則則故事,小朋友專注地聆聽著,隨著故事的情節,一張張小臉上表情不斷地「換頁」,或喜,或憂,或懼,或怒。
故事館,故事、生活與文化的平台
故事館的後方,是個由木板舖成的大院子,開館前後舉辦過的戶外音樂會,有來自澳洲青少年樂團、來自紐西蘭的屏東人,還有虎尾藝馨國樂團,隨著音符跳躍到館舍的每一個角落,故事也一則則駐進每個人的心中,唐麗芳說:「樂聲美,故事也美。」
故事館開館了,但接下來呢?
她需要更多人來關心、參與,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有想法的人一起來激盪,如何使聽、說、讀、寫、演故事,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不分貧富、貴賤、男女、老幼,都可以一起來體驗優質生活的樂趣。雲林故事館,不僅是在地的故事文化平台,也屬於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2008年從鼠年燈籠彩繪,館舍導覽、與作者有約、耆老講古、台灣民謠故事、繪本故事創作、毛巾偶戲研習、志工培訓、親子共讀、蚊子電影院到遠景座談等的規劃,希望故事文化從在地出發,放眼天下。
別人的故事說說就完了,自己的故事,怎麼說也說不完。
想聽故事嗎?到雲林故事館走一趟吧!你會喜歡的。